《臺階》說課稿(上)
《臺階》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說,小說以“臺階”為線索,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位“父親”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終于將自己的三級臺階的房屋建成了九級臺階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強、勤勞又很謙卑的農村父親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農民復雜的內心世界和堅韌頑強的人生歷程。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單元提示這樣要求:“……從中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這是本單元的總體目標,之前兩篇文章分別是《阿長與山海經》與《背影》,均是講讀課,所以本課是對前面所學知識點的鞏固和延伸。
本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與同情,是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透視那個特殊年代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啟示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同情心。《臺階》前接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和朱自清的《背影》,后接楊絳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與《背影》一樣,《臺階》正是訴說著處在社會底層的“父親”們的辛酸與追求。
從人教版初中語文六冊教材的編寫看,《臺階》一文,上承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體味人生,關愛生命”的主題和同冊第五單元“感受親情”的主題,后接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體悟人生中的關愛與溫情”的主題和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關注人類”的主題以及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體味人生”的主題,都體現了教材編寫者的人文意識和情懷,他們是想啟示學生語文來源于生活,只要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富有一顆愛心和同情心,關注社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們,就有無窮寫作素材,開闊學生作文取材的視野,回歸寫作本源。
二、教學目標
① 理解、積累“尷尬、煩躁、微不足道、大庭廣眾”等詞語;
② 學習抓住關鍵語句,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
③ 把握課文的敘述角度,理解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安排詳略的寫法。
教學目標確立的理由和依據:本文塑造了一位要強、勤勞又很謙卑的農村父親形象。生動的表現了中國傳統農民艱難困苦的生活狀態和他們堅韌頑強的人生歷程。鑒于以上內容,我決定把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理解“父親”形象,作為學習本文的目標之一。不僅如此,新課標的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并舉的理念,還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多些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多裨益。知名作家肖鋒曾經說過:“什么時候我們中國的孩子都覺得父親偉大了,什么時候我們才能談得上真正的家庭教育。”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找到“父親”身上的閃光點,培養學生尊重父親,熱愛父親的感情,也是我們預期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
三、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難點: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體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
重難點確立依據:對于初二學生而言,本文情節的單一,文字樸素的特點,無疑給學生解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們將本文定為自讀篇目。當然困難仍然是存在的。由于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正是因為作者這種復雜的心態,決定了“父親”的形象,具有比較開放的意義。所以分析“父親”的形象,便成為學習本文的難點,要解決這一問題,又必然要以梳理的故事情節,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為前提,所以這個前提應作為突破全文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