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說課稿(上)
四、教法與建議
1、復述法、 研討探究法
2、用1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法實施依據:本文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圍繞“臺階”命題立意,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節的發展變化中完成的。通過認真閱讀,復述故事情節,理清文章的思路,整體把握課文。通過質疑研討,引導學生抓住全文的關鍵性語句:“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理解父親形象的深層意蘊,感悟文章的主旨。
五、學法與要求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的目的: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也強調學生的“協作性”,他們認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交流與比較,才能領略他人是如何處理同類問題的,以及收效如何等等。所以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獲取與建構者,而且在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是一條捷徑。這些理論與《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謀而合。本文在學法上正是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它的另一個根據是《臺階》文本的特點。“父親”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可以結合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在是師生間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人性化的解讀。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鍛煉了學生的發教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在學法上以學生自讀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既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引導學生進一步對既得答案發出質疑,從而鞏固了原有知識體系。
六、教、學、練、評活動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抓關鍵性語句,復述文章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活動1】進行診斷性評價,導入新知識
《臺階》第一課時診斷性評價
1、填空
小說的三要素是: 人物 、 情節 、環境 。 塑造人物形象 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揩(kāi):擦、抹。 凹凼(dàng):凹落而成的水坑。
尷尬(gān gà):神色、態度不自然。 煩躁(zào):煩悶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廣眾:人很多的公共場合。
設計意圖:《臺階》雖然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但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的是,他的文體是小說,可以借此課對前面的文體知識進行回顧并讓學生明確本課的文體特征。通過完成診斷性評價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積累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活動2】自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問題與思考
問題1: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問題2: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問題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