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一、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詩歌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二、教學重點: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體會對比手法運用的好處。
三、教學難點:體會對比手法運用的好處
四、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深情談話導入)1936年10樂19日,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民主戰士魯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趕快收斂,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怎么能忘記他!許多作家、詩人、進步青年紛紛拿起自己的筆,寫下了許許多多紀念他的文章。事隔XX年的1949年,詩人臧克家來到北京,參加了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的活動,并瞻仰了魯迅故居。睹物思人,詩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寫下了一首詩——《有的人》(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朗讀詩歌
1、首先請大家自由地把這首詩朗讀兩遍,做到讀準字音,爭取讀流暢。(學生自由朗讀兩遍。)
2、全班一起朗讀一遍。
3、指導朗讀:詩歌的朗讀和一般的文章的朗讀不一樣,不僅要讀出詩歌的節奏,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請大家聽我讀一遍,靜靜地感受感受。(師范讀一遍。)
4、現在請大家再一起讀一遍,爭取能讀出詩的節奏,讀出一點詩的味道。(學生一起朗讀一遍。)
(三)學習詩歌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么多遍,相信大家對詩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現在請大家靜靜地默讀一遍,一邊讀一邊在旁邊做做批注,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聯想到的前面學習過的內容,可以是聯想到的自己讀過的其他相關的內容,也可以是感受到的詩人寫作的藝術手法,還可以是詩的內涵。(學生默讀詩歌,做批注。)
2、研讀第一節
(1)(課件出示)請大家一起把這一節朗讀一遍。
(2)對這一節你有什么體會?(指名學生談體會,教師適當點撥。)
(3)這一節中的兩個“活”和兩個“死”含義相同嗎?有什么不同?(板書:雖死猶生)
(4)有的人活著,只是軀殼活著,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生命雖然不存在了,但是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讓我們用自己的朗讀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吧,大家一起把這一節再朗讀一遍,讀出兩個“活”和兩個“死”的不同含義。(學生一起朗讀一遍。)
3、研讀后六節
(1)第一節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兩種對立的人為代表,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請大家看看后面的六節,還有哪些地方也運用了這樣的手法?(指名匯報。)
(2)再讀讀后面的六節,看看還有什么發現。
引導體會:a這六節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一部分是人民對待兩種人的不同態度。
b第二節和第五節相對應,第三節和第六節相對應,第四節和第七節相對應。
(3)詩的副標題是(板書:紀念魯迅有感),既然是紀念魯迅先生的,找找看哪些句子是寫魯迅的?(指名回答。)
引導:讀著這些句子,你的眼前是不是浮現出來一些畫面?什么畫面?(魯迅先生半跪著身子為車夫清洗傷口,魯迅先生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魯迅先生送書給阿累。)
(4)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俯首甘為孺子牛,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課文只是在贊揚魯迅先生嗎?(是在贊揚魯迅先生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