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
第一部分(1),總說自己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完全適應了太空生活。
第二部分(2—27),分說自己在太空中理這遙各方面情況。
第三部分(28),寫自己作為“前線的冒險者”而必須作出的某種犧牲。
三、精讀第二部分
提問:這一部分作者分幾個層次來寫?概括其主要內容。
明確:這一部分可分五層。
第一層(2—9),寫自己在太空中跑步運動。
第二層(10—13),寫自己在太空中長高了。
第三層(14—18),寫自己在太空穿衣。
第三層(19—24),寫自己在太空中沐浴。
第四層(25—27),寫自己在太空中的睡眠。
四、探究
1、本文寫在“和平號”空間軌道站上“理家”的趣事,也就是寫吃食、跑步、穿衣、沐浴、刷牙、刮胡子、睡眠等似乎再平常不過的情況,這一切都與在地球上不同,你是否覺得很有趣味?能夠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有些什么意義?
明確:吃食、跑步等在地球上是再平常不過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一切就都與在地球上不同了,在人們眼里顯得很有趣味。能夠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際旅行的需要,是人類向其他行星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2、文章最后說:“我們畢竟是在前線的冒險者。我們忙得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看上去怎樣或者聞起來怎樣。”試以“宇航員精神”為話題,發表自己的感想。
學生討論、交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明確:宇航員精神是探索精神,是冒險精神,是無畏精神,是舍己精神。
五、小結
本文記敘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況,解說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現了“在前線的冒險者”的探索、奉獻和犧牲精神。
六、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奇妙的克隆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2、理解說明的思路,掌握說明的方法。
3、培養學生探求科學的興趣和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繼續對說明方法進行學習和鞏固,理清作者思路并體會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貝多芬;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課堂導問”,供小組討論。
2、課堂導問: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 教師巡視課堂,參與各小組討論,一方面掌握討論情況,一方面進行疑點點拔。學生小組討論后發言總結,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