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最后兩段,作者從雪與雨的關系上,進一步深化朔方飛雪蓬勃奮飛的意境,與篇首相呼應。嚴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變成雪,但雪不屈于嚴寒。“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旋轉、升騰。
這一部分突出騰飛的朔雪那種撼天動地的力量和銳不可當的氣勢,盡現北國飛雪的壯美和獨立張揚的個性精神。
(2)如何理解課文的主旨句?
明確:北方的雪的特質之一是孤獨,他們決不粘連,在文中還表現為死掉的雨,在孤獨的旋轉升騰中升華,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核的精魂。表明了作者愿將最寶貴的生命都獻給斗爭,這是最完全的獻身,有向死而生的氣概,突現了作者無私無畏、頑強不懈斗爭的精神。
(3)北方的雪蘊蓄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里包含作者的感情,是對寒冷環境的反抗,也是對不屈的、斗爭的品格的歌頌,有荷戟獨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戰斗的倔強精神。
(4)南方的雪與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義?作者將南北雪景對照描寫有何目的?
明確:“南方的雪”,它是一種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而“朔方的雪”雖然孤獨,不被理解,但有一種戰斗的豪情,一種澎湃激昂的斗志,蘊蓄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斗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斗來創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5)綜觀全文及我們對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傾向于哪一方的雪?從哪里可以看出?
明確:朔方的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北方的雪的贊頌表現出來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獨寂寞之中譜寫了一曲最為動人的樂章。而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讓人歡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贊的還是在孤獨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它形象地體現了魯迅看重的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
朔方飛雪奮飛之際,更見魯迅先生的特質精神:甘于不被理解,義無反顧,決意向死而生,“直面慘淡的人生”“從無所希望中得救”。像一個奔放的挑戰者和戰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對北方雪的描寫中得到深化。這種寫法便是我們常講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奮飛的情景,抒寫他一如既往的不畏艱險,渴望戰斗的豪情。
板書:南方的雪 美艷 有生機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
對比
北方的雪 孤獨 雨的精魂(充滿斗爭精神)
2、生再滿含感情齊讀課文。
三、語言品味: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用“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了什么?)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