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二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二、初讀課文,復述課文
要求:復述不超過3分鐘,要抓住課文中敘述的主要事件;
不看課文,復述的語言要簡明、流利,力求生動。
三、理清文章思路,列出結構提綱。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課文共18段,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敘述錢學森成才的簡歷和他在美國期間學術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突出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
第二部分(6—18):敘述錢學森為回到新生的祖進行了長達五年多的艱苦斗爭,突出了他報效祖國的堅如磐石之志。
四、整體感知
(一)、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畫出能表明這一順序的詞語。
(二)、錢學森歸國遇到哪些險阻?最后怎樣歸國?這件事與中心有關嗎?
(三)、課文詳寫的是哪件事?談一談作者在選材上的特點。
明確:(一)時間順序
(二)美移民局的無理阻撓;美聯邦調查局的非法逮捕、關押;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最后錢學森向祖國發出求救信,周恩來同志親自過問此事,才促成錢學森一家順利回國。這件事既表明了他對新中國的高度信任和報效祖國的急迫心情,也表現了祖國對科學家的關愛以及新中國的強大力量,有力地體現了文章的中心。
(三)錢學森為回國進行的斗爭詳寫。選材精當,有詳有略。其中精彩鏡頭使人物形象顯得生動,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探究
五、研讀課文,討論問題。(結合書后練習)
1、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不止一次地發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時”的感嘆。他告訴父親,他不止一次夢見上海,夢見那所伴他度過童年時代的房子。
兩個“不止一次”起了怎樣的表達作用?你能用貼切的成語來形容錢學森流露的眷戀情思嗎?
2、這位次長大為震驚。他認為:“錢學森無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他說:“我寧肯槍斃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國。”
寫美國海軍次長的態度對文章內容和感情的表達起著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話改成客觀敘述,你認為好不好?為什么?
3、1955年6月,飽受折磨的錢學森為了早日回到祖國,寫信給人大常委會,向祖國母親發出求救的呼聲。
從錢學森向祖國的人大常委會求救這一舉動,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嗎?
明確:
1、文中兩個“不止一次”生動地表現了錢學森對祖國魂牽夢繞的眷戀。前一個“不止一次”側重于表現錢學森對現有境況的感慨,突出他對祖國的懷念之情;后一個“不止一次”側重于表現錢學森對童年時代生活的縈系,突出他對祖國的眷戀之情。
有關成語,例如:魂牽夢繞,望眼欲穿、望穿秋水、歸心似箭等等。
2、美國海軍次長的態度不僅說明了錢學森的價值,更預示了錢學森回國的道路將艱難而曲折,會受到美國當局的重重阻撓,同時,也反襯了錢學森眷念祖國的深情。
如果改為客觀敘述不好。那樣不能形象地說明錢學森在美國軍界首腦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話顯得真實可信。
3、錢學森寫給人大常委會求救,這表明了他對新中國的高度信任和報效祖國的急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