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組歌》兩首
調虎離山——比喻為了便于乘機行事,想法子引誘有關的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茫茫——沒有邊際看不清楚。 炊——燒火煮熟食物。 千錘百煉——這里比喻多次的斗爭和考驗。(千磨萬擊:多次擊打鍛煉。) 草毯泥氈——比喻戰斗生活艱苦。 扎營盤——即扎營,軍隊安營駐扎。扎,駐扎。營盤,軍營。 高于天——于,比。二. 創作背景組歌是由內容上有聯系但又有相對獨立性的一些歌曲組成的聲樂套曲,組歌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重唱、對唱、齊唱、合唱等。本文選自《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隊戰友歌舞團當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個樂章組成:①告別②突破封鎖線③遵義會議放光輝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飛渡大渡河⑥過雪山草地⑦到吳起鎮⑧祝捷⑨報喜⑩大會師。這部大型聲樂作品,采用領唱、重唱、齊唱、合唱及樂隊的表現形成,融匯長征沿途各地民間音樂和工農紅軍歌曲而加以發展,藝術地再現了紅軍長征途中若干重大歷史事件,構成一部宏偉壯麗的英雄史詩,塑造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光輝形象,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偉大勝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長征組歌中的第四曲。《過雪山草地》是長征組歌中的第六曲。三. 背景資料:1. 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毛澤東運用一系列的戰略戰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如在“反圍剿”戰斗中,采用了“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先打弱敵,在運動戰中各個殲滅”等戰術;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運用“調虎離山”之計;“國內革命戰爭”中,運用“蘑菇戰斗”、“運動戰”等;“淮海戰役”中用“甕中捉鱉”戰術;“遼沈戰役”中用了“關門打狗”之計……)2. 紅軍長征途中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這些雪山海拔高,山頂終年白雪覆蓋,空氣稀薄,氣候復雜多變;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爾蓋草地,上面泥潭、沼澤遍布,且被草蔓遮蓋,極具隱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滅頂之災。紅軍長征途中前有殺敵,后有追兵,空中有敵機盤旋,紅軍指戰員連續行軍作戰,缺少衣食,藥品奇缺,許多戰士尤其是傷病員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長征途中最難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長征時任紅三十一軍第九師師部測繪員,援西軍司令部作戰參謀。后任成都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顧問。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詩作:《過雪山草地》
萬苦艱辛出重圍,又入雪山荒原地;饑腹奇寒旦可忍,難捱高原氣體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