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問(1)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2)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3)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二、 深入研討
1好一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地!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再游桃花源。
2讀后思考:桃源勝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們找得到它嗎?為什么虛構?解釋“世外桃源”的意思。
3 有人說桃源是陶淵明積極的理想,也有人說是他的消極逃避,你怎樣評價?
(人還是應該腳踏實地不要象陶淵明那樣幻想了一個美麗的社會,可自己卻在貧病中死去。有人說,人應該有美好的理想,那怕它不能成為現實。)
三、總結收束
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們的祖先不屈不撓,前赴后繼,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記》引起勞動人民無限遐想和向往,放眼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誰像陶淵明那樣將絢麗的理想描繪的如此酣暢淋漓?
四、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基礎訓練。
資料:
[默寫]
① 描寫桃林美景的是“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花鮮美,落英繽紛。”
② 描寫桃源人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③ 描寫桃花源社會風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④ 用借代的手法描寫了桃源內老人和小孩的神情態度?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⑤ 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句子是“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和“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⑥ 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⑦ 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 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⑨ 描寫桃源人來此絕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⑩ 與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句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么?世外桃源。
⑪ 文中作者理想的社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 并怡然自樂
[關于陶淵明]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留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美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賦》《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