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與處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的核心觀點,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理解文中提到的三個關系。
2.借助本文學習議論文的基本知識,并在創作的過程中體會如何做到觀點鮮明、論證有理有據。
3.了解作者,課下閱讀他的其他散文代表作品。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理解并深入體會文章核心觀點。
2.學習議論文的基本寫法,嘗試創作。
教學難點
嘗試創作簡單的議論語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我們常在新聞或書刊中看到一個詞——大師。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人堪稱“大師”?
——在某一領域中有所建樹的人。
專業才學或能力過人,具有突出成就的人。
除了學識與技能,人品也應該是一流的。
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力的人。
今天,我們就來結識這樣的一位人物(幻燈展示作者照片及相關簡介)。
1.勤奮鑄就的傳奇經歷。
6歲前未曾識筆墨,19歲同時被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錄取。直到九十多歲高齡,仍然筆耕不輟,大量散文不斷問世。長期以來,他每天早晨4點天不亮就起床寫作,所以能在每天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之余作品不減。
2.職務及專業成就。
從德國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務。他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外罕見。
3.平凡的大師風范。
他衣著平常,永遠一身洗舊了的卡幾布中山裝,像一個“土包子”,但卻令人感到光芒四溢;他說話平常,聲音低沉,話語不多,永遠面帶微笑,從不會夸夸其談,裝腔作勢;他的文章質樸,像與讀者談心,平易近人,娓娓道來;他一再說自己是一個“渺小的人”,“普通的人”。常常為戴在自己頭上的頂頂桂冠感到局促不安,曾寫文章《辭“國學大師”》《辭“學界(術)泰斗”》《辭“國寶”》。作為北大副校長,東語系主任,曾像一個“老師傅”一樣為新入校的學生看行李。
這樣一位人品、學識兼優的老者不僅為相關專業創造了大量寶貴的財富,更為我們所有人做出了一個“人樣子”,我們不禁想知道,在他心中,人活于世,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做人與處世》。
二、讀課文,解讀文本。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完后回答本文的核心觀點是什么。
文章的核心觀點是:做人與處世,必須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和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
2.怎樣才能處理好這三種關系呢?
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應該與自然交朋友,“天人合一”。
人與他人的關系:以真情實意相待,互相容忍。
個人思想感情的關系:消滅私心,淡泊寧靜。
3.在你的生活中,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以及個人思想感情這三種矛盾,哪一種更加突出?作者提出的解決辦法對你有幫助嗎?
學生自由發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最好舉出實例,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交流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如:我們在處理自己與周圍人們關系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考慮自己的得失過多而覺得不平衡,這時我們就應多為對方考慮,多忍讓,對家長也是如此。
學生對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可能理解得不夠精準,教師可適時點撥: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儉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作者在告訴我們:人應當更注重精神追求,做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有用的人,而不應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個人的生活享受上,這樣,才能令心境開闊,不會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