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
陸 游【學習目標】
1.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培養對詞句的初步鑒賞能力。
2.通過對典故和創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讀、聯想等方法,理解作品內容。
3.理解作者在詞句中蘊涵的豐富情感,理解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以及在悲憤中透射出來的愛國情感。
【課文提示】
1.陸游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之一,豪邁而悲壯是他一生詩詞創作的基調,“氣吞殘虜”,對他以后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影響。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隱居山陰農村以后寫的。整首詞選取了作者生活經歷中的特定場景,飽含著晚年的陸游在堅持抗金未果之后的國仇未報、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使這首詞感人至深,獨具風格,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2.這首詞用字簡煉,內容充實,情感真摯。理解詞句本身反映的景和情,通過對詞句的品味,細細品味詞中運用的典故以及許多關鍵字詞,咀嚼陸游對語言文字的錘煉,感受字詞的表現力。
【正音正字】
為下列形似字注音、組詞:戊 戍 戌 戎
戊(wù,戊戌變法) 戍(shù,戍邊) 戌(xū,戊戌變法) 戎(投筆從戎)
【朗讀課文】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課文分析】
這首詞,是作者年近七十、隱居山陰農村時寫的。陸游一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無奈請纓無路,屢遭貶黜,晚年退居山陰,有志難申。時代風雨,英雄本色,艱難現實,共同釀成了這首悲壯沉郁的《訴衷情》。高亢的政治熱情,永不衰竭的愛國精神,形成了詞作風骨凜然的崇高美。但壯志不得實現、雄心無人理解的壓抑感,又形成了百折千回的悲劇情調。
開頭兩句,詞人再現了往日壯志凌云,奔赴抗敵前線的勃勃英姿。“當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時陸游來到南鄭(今陜西漢中),投身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在前線,他曾親自參加過對金兵的遭遇戰。“萬里”與“匹馬”形成空間形象上的強烈對比,匹馬征萬里,呈現出一派卓犖不凡之氣。“覓封侯”不能理解為陸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祿,在這里作者暗用了《后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后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為“定遠侯”。陸游這樣寫,說明當年他在梁州的時候,也曾有過象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陸游的愿望并未變成現實,后兩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實寫照:睡夢里仍然出現舊日戰斗生活的情景,說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關河”已經無影無蹤,當年的戰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凄涼慘淡的景象。這是寫陸游在前線僅半年就被調離,從此關塞河防,只能在夢中達成愿望,而夢醒不知身何處,只有舊時貂裘戎裝,而且已是塵封色暗。“暗”字寫出歲月流逝、人事消磨的暗淡畫面,寫出心情飽含惆悵。
上片開頭以“當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軍旅生活的回憶,聲調高亢,“夢斷”一轉,形成一個強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為悲涼,至下片則進一步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嘆,悲涼化為沉郁。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抒發自己念念不忘國事,卻又已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悶心情。“胡未滅”說明敵寇依然囂張;“鬢先秋”慨嘆自己已經無力報國;“淚空流”包含作者的滿腔悲憤,也暗含著對被迫退隱的痛心。這三句步步緊逼,聲調短促,說盡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陸沉,殘虜未掃;回首人生,流年暗度,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志難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轉越深:人生自古誰不老?但功業未成,歲月無多,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所以說,憂國之淚只是“空”流,一個“空”字既寫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寫對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滿和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