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
最后三句總結一生,反省現實。“天山”代指抗敵前線,“滄洲”指閑居之地,“此身誰料”即“誰料此生”。詞人沒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地處在“心”與“身”的矛盾沖突中,他的心神馳于疆場,他的身卻僵臥孤村,他的心靈高高揚起,飛到“天山”,他的身體卻沉重地墜落在“滄洲”。“誰料”二字寫出了往日的天真與今日的失望,理想與現實格格不入。
陸游這首詞,飽含著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詞人“身老滄洲”的感嘆中包含了更多的歷史內容,他的老淚中融匯了對祖國熾熱的感情,所以,詞的情調體現出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的特色,比一般僅僅抒寫個人苦悶的作品更有力量,更為動人。所以,情感真摯,語言通俗,悲壯處見沉郁,憤懣卻不消沉,這些使陸游這首詞感人至深,獨具風格。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內心情感?
悲傷、郁悶、無奈等等。不強求統一。
2. 概括詞中描寫的生活場景。
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渴望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往事,如今敵寇依舊,自己卻年老體衰,悲憤不已。
或細化為三個場景:①回憶當年在梁州參加對敵戰斗的場景;②睡夢中再現舊日戰斗,醒來看到的戰袍卻早被塵土所封的場景;③晚年無力抗敵,獨自悲傷的場景。
3.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加點詞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萬里”“匹馬”突出了詞人當年作戰時的英勇氣勢,“覓封侯”暗用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表達了他報國的雄心壯志。“斷、暗”中借用蘇秦說秦王的典故來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勞無功的境況,流露出詞人報國之志隨時光的流逝難以實現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個字說明敵寇依舊,而自己已經無力報國,“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滿腔的愛國深情和無奈的悲憤之情。
4. 整體理解全詞的情感。
理想中渴望著報國立功,但現實中卻冷落閑置,被迫退隱中身心分離的矛盾,萬般無奈,這三個短句正是飽含著年邁蒼蒼的陸游國仇未報,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也暗含著對南宋統治者的不滿情緒。
5. 如何理解“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
結尾這三句,蒼勁悲涼,寓意深刻。“誰料”二字感嘆自己被迫退隱,流露了對南宋統治集團不滿的情緒。“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兩句作結,先揚后抑,形成大轉折,詞人猶如一心要搏擊長空的蒼鷹,卻被折斷翅膀,落到地上,痛苦呻吟。它很容易讓讀者想起陸游那首《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是因為,兩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6. “覓封候”用什么典故?它表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覓封候”用班超投筆從戎、為國立功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一個“覓”字顯出詞人當年的自許、自負、自信的雄心和堅定執著的追求精神。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預習《西江月》:掃除文字障礙,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學習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