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現代詩兩首
第6課 現代詩兩首【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詩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寫法。
2.能力目標:培養讀詩、寫詩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對故鄉、祖國的眷戀之情。培養學生愛國的情操。
【教學要點】
重點:反復朗讀,把握兩首詩的中心思想和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寫法。
【教學設想】
先通過反復朗讀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變化與節奏和旋律的關系。接著對本詩的修辭手法及重點段落進行詳盡地分析,最后引導學生品析另一首詩歌,培養學生的詩歌欣賞水平。
【教學步驟】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長城謠》。
【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說出中國的象征物,如長城等。(游子思鄉的載體)。
【新課探究】
一、作者介紹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詩人。原籍內蒙古查哈爾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稱穆倫席連勃,意為浩蕩大江河。“慕蓉”是“慕倫”的音譯。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親的軍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歲起在日記中寫詩,十四歲入臺北師范藝術科,后又入中國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196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畢業后任中國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副教授,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過畫集,多次獲多種繪畫獎。1981年,中國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一年之內再版七次。其他詩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清新、易懂、好讀也是她擁有大量讀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字詞練習
借助工具書或查閱相關資料,完成隨堂練習,掌握文中生字詞。
隘口(ài) 歌謠(yáo) 蹲踞(jù) 山巔(diān) 焚起(fén)
敕勒川(chì) 槐樹(huái)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受文意
1.范讀詩歌。注意朗讀時要講究節奏,強調按意義單位劃分這首詩的句子節奏,并有感情的朗讀。
2.抽取同學就所讀講講自己對這首詩的初步印象,并進行歸納。
四、分析詩歌內容
1.講授第一節
提問:本節寫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分析:悲歡、恩怨、無情、冷眼)。
明確:寫一部浩浩蕩蕩的長城史,兩千多年的爭戰和殺伐。長城作為歷史的證人歷盡滄桑,見證了千古的悲歡離合。使詩歌的氣勢一下子顯得大氣磅礴。
分析:詩人以歷史的視角,凸現長城的滄桑之感。歷史之久遠,即使用洋洋灑灑的千萬言也未必能反映歷史全貌。但詩人只用一節詩,短短的幾句,便勾勒出浩浩的長城史,抒寫了兩千多年的爭戰與殺伐。長城,曾上演過多少悲歡離合,而流到詩中的只有寥寥數字:“城上城下的爭戰”,“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只用這兩句就把長城的歷史概述出來。詩人完全放棄感情評價,只是讓歷史凸現其本體狀態——人世的恩怨、成敗、榮辱,在無情的長城面前,在無情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只是曇花一現,如白駒過隙。而古老的長城卻飽經滄桑,連它周圍的環境也是如此的蒼涼,“你”“冷眼看”的是人間的恩怨,自古以來的爭戰和殺伐,都在無情的你的面前成為滄海一粟,這里“你”第二人稱的使用,更易于作者情感的抒發,“你”成為了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