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現代詩兩首
長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國的象征,是中華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2.講析第二節
提問:本節寫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分析:總、一……就……)
明確:抒發作者對長城的依戀之情和贊美。(唱、寫)
追問:詩人如何抒情?
“總”字寫出詩人日夜牽掛故鄉;“一……就……”寫出詩人心系長城以及長城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和影響。詩人把長城當成自己的根基和靈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情結。
問:為什么唱你時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明確:“不能成聲”與“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難以抑制情感的體現。一個“總”字表現了這種情感一直縈繞著作者,“一……便”更體現情感的不可控制,而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覺,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燒,那么火熱,那么熾烈,由此可見作者的對民族、對民族精神的熱情贊頌。
分析:抒發詩人對長城的依戀和贊美之情。詩人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寫出了古老的長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對自己的影響。“唱你時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為,長城已成為民族的象征,詩人心系長城,心系故鄉,視古老的長城為自己的根基和靈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會日夜牽腸掛肚,魂牽夢繞。長城在詩人的心中,早已不僅僅是客觀的物象和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民族苦難歷史和豐富民族文化遺產的象征。所以,才會讓多情的詩人歌不成聲、賦不成篇,卻又揮之不去,成為一種情結。這里作者舉了幾個長城留在作者心中的意象,這些意象成為了作者情感的載體,“萬里的軀體”“千年的面容”已經在作者心中成為了烙印,所以,一提起才“便有烈火焚起”。長城的“云”“樹”“風”在作者心中不僅僅是風是云是樹,都是長城的一部分,進而我們可以體會其中承載的民族歷史的象征意義。
3.講析第三節
提問:本節寫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分析:不眠)
明確:夢回長城
思考:為何以地名“敕勒”、“陰山”、“黃河”抒情?
“敕勒”、“陰山”是作者的故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見詩人身居他鄉,心系故園。詩人希望有夢,好夢回故鄉。但好夢難成,因為濃濃的思鄉情使詩人夜不能寐!
分析:詩人借夢境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戀之情。詩人夢到的是記憶與想像中的故鄉——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陰山山脈。通過這兩句可以看出,故鄉的山水草木在詩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遠的印象,而且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黃河,也時時在是詩人的心中流淌。詩人雖身居他鄉,卻心系祖國。詩人希望有夢,在夢里回到故鄉,但是好夢難成,因為濃濃的鄉思鄉愁讓詩人難以成眠。全詩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動容。“今宵月色應如水”在作者心中,這一切的景成了美景,這一切的情都是載不動的深情。
五、寫作特色
1.真摯而深切的情感
《長城謠》富有民歌謠曲風味,作者用第二人稱抒發對長城這個象征民族的個性化的對象的贊美和魂牽夢繞的思念。詩人從小生長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對于故鄉,她是“少小離家,老大難回”。因此在詩人心中,長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也是寄托鄉愁鄉思的個性化的形象。詩歌中沒有華麗的詞匯,然而質樸的語言卻將真摯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真實、毫無雕琢。如第二節和第三節后兩句表達了對祖國對故鄉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