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導學案
預設問題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的翻譯。參考提示: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 欣賞山水的樂趣,內心領會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發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精講點撥】本文25個“而”字的用法參考:而:表承接的連詞,“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野芳發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往來而不絕者”;表并列的連詞,“泉香而酒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云歸而巖穴暝”;表遞進的連詞,“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轉折的連詞,可是,卻,“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時間的連詞,不久,“已而夕陽在山”。【當堂達標】1.(1) 環繞、包圍 (2) 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3) 情趣 (4) 聚集 (5) 背著東西的人(6)觥:酒杯。籌:酒籌 (7)醉醺醺的樣子2.d 3.c 4.(1) 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 (2)太陽出來了,林間的霧氣逐漸消盡,暮云四合,巖谷洞穴變得昏暗起來。第二課時【合作探究】預設問題一:由學生自己邊熟讀課文邊理清文章脈絡。參考提示:(1)開頭部分介紹了醉翁亭,包括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亭的環境;后一層介紹亭名由來。(2)中間部分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兩層:第1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后接“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第2層寫人游瑯琊山之樂,先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然后依次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飲和太守醉四項內容。(3)結尾部分也分兩層,第1層寫游人去,禽鳥樂;第2層寫太守樂其樂——與民同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4)貫穿全文的主線是:全文圍繞“樂”這一主線展開。預設問題二: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參考提示:“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精講點撥】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參考提示: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當堂達標】(一)必做題1.云歸而巖穴暝。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2. d 3.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陽樓記》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記》中歐陽修抒發了與山水同樂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岳陽樓記》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規勸友人并勉勵自己,表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記》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來排遣謫居苦悶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