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親愛的爸爸媽媽
四、 學生朗讀課文,并劃分段落歸納大意。
五、交談讀了課文以后的感受,并聯系實際說說戰爭與和平的話題。
六、課堂小結:
本文記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參加的一次悼念活動,再現了半個世紀前一段殘酷的歷史,表達了世界各國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共同呼聲:永遠不要有戰爭了!
七、課后練習:
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自己去發現問題,并抓住一些重要語句進行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同學們認真讀書的習慣和大膽質疑的“問題意識”,我想,這是你們學習的致勝法寶,希望你們今后能將這種良好的習慣保持下去。
文中有許多看似矛盾的語句很難理解,如文章開頭的引文中提到的:“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找出文中一些看似矛盾實則統一而含義深刻的詞句,如“沉重而美麗的記憶”、“歷史與現實”等,并分析它們與文中的哪些內容或意思相對應。
第 二 課 時
課 型:練習。
方 法:探究、討論。
過 程:
一、復習導入。
二、探究、質疑。
1、課文開頭的引文說:“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為什么既說是沉重的記憶,又是美麗的記憶?
2、文中說到:“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 - 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這句話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以下語句:“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就那樣年年不間斷地表達他們的歷史感: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4、作者為什么要寫西德作家與日本作家在參加紀念活動時的不同表現?日本人對戰爭的態度如何?
5、文章寫的是血腥的屠殺,可作者卻以《親愛的爸爸媽媽》為題,有什么用意?
三、學生分學習小組就以上兩個主要問題進行探究、討論,理解句子含義,把握作品的主題。
步驟:每組同學解決一個大問題,先在小組內自由討論、探究,交流研討結果,然后各小組推舉一名代表闡述觀點。
四、教者引導學生明確:
1、學生展示“沉重的——美麗的”探究結果:
①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屠殺,這是沉重的;但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他們懷著對生命強烈的愛,卻不向劊子手乞憐,表現出了“整個發族的英勇”,這是美麗的。
②孩子們從課堂里被抓走,老師和學生慘遭屠殺,這是沉重的;有一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面對敵人的槍口,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表現出大義凜然的精神,這是美麗的。
③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屠殺,這個記憶是“沉重”的;但是每年的10月21日這一天,成千上萬的人都到這來紀念死難的人們,各種藝術家用各種藝術作品來紀念他們,這是美麗的。
④多年后,日本作家還在為日軍的罪行進行狡辯,這是沉重的;西德作家卻在死難者面前沉重地懺悔,深刻地反省,代上輩人受過,這是美麗的。
⑤孩子們被殘殺,是沉重的;他們臨死前留下的片紙只字表達了他們對生活強烈的愛,這是美麗的。
這確實是一個沉重而美麗的記憶。我們崇敬塞爾維亞人的英勇,認同他們的歷史觀,讓我們用良知、用正義和著作家的心聲一同呼吁: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