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鄒忌諷齊王納諫
(3)受:同“授”,授予。
(4)能謗議于市朝:介詞詞組(于市朝)后置,翻譯時要提到動詞(謗議)的前面。謗:指摘,注意這里沒有貶義。
(5)聞寡人之耳者:聞,使……聽到,使動用法。
(6)期(jī)年:滿一年,一周年。
(7)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打了勝仗。所謂,所說的;于朝廷,介詞詞組后置,翻譯時要提到動詞(戰勝)的前面。
(四)誦讀全文。
(五)作業。
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檢查背誦。
二、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話語藝術。
問題一:你認為鄒忌諷諫并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一些?起主要作用的是哪一點?請說出你的理由。
(參考答案)(1)鄒忌的諷諫方式;(2)齊王的態度。
1.這二個因素都是主要的,因而對起主要作用的一點(或者二點都是)的理解,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在此基礎上,導入對鄒忌言語藝術的理解。
首先是鄒忌以自己的經歷為基礎,以“吾妻”比“宮婦左右”,以“妾”比“朝廷之臣”,以“客”比“四境之內”,以自己受到蒙蔽推導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
其次是這種表述的客觀效果。(1)從自己身邊的事說起,自然可信;(2)類比恰當,結論容易被人所接受;(3)語氣平和,顯示道理的信度。
2.做一點延伸:齊王的態度
這一篇文章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多是鄒忌的諷諫藝術,實際上齊王虛心納諫的態度是不能忽視的。其理由如次:
(1)君臣話語權的不同:齊王不聽,鄒忌說得再好也沒用。
(2)人們熟悉的百里奚的“辱亡齒寒”的進諫,這可以說與鄒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但卻失敗了。
(3)而在唐代的魏征身上我們找不出一絲的“諷諫”藝術,可他卻每每獲得成功。
結論:諷諫成功的因素主要還是君王——諫的對象。
(通過討論或教師的點撥,有利于學生從一個較為廣闊的視野來認識鄒忌的諷諫藝術)
問題二: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你對鄒忌這個人物有怎樣的認識?
[提示]不管對這件事如何認識,鄒忌能夠從自己身邊的一件事聯想到國家大政,并付出行動,且取得巨大的效果,這本身是值得贊賞的。因而說他勤于國事,忠于職守等都可以。
問題三:齊王納諫的效果是怎樣體現出來的?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這種寫法的認識。
文章正面敘寫鄒忌受蒙蔽是為他的進諫埋下伏筆,作鋪墊,正面敘寫進諫的過程是因為此是文章的中心。正因為如此,文章對群臣進諫的過程作側面地交代,只強調了進諫的效果(“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齊王能以行動來采納群臣的建議;“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這件事的影響,是總的效果)
問題四:仔細品味妻、妾、客的話語,說說三個人的言語有哪一些不同,為什么?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O力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雖是贊美,但缺乏“妻”發自內心的情感)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肯定,并無情感,完全是敷衍的態度)
(以上問題,應當讓學生的一件得到充分的展示,討論或者爭論都是可以的,最后再由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一個點撥或者小結)
問題五:文中怎樣刻劃鄒忌這個人物的形象?
明確:鄒忌是文中著力刻劃的的人物,作者通過人物的外貌、言行的細致描寫,為讀者塑造了一位容貌昳麗,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足智多謀,嫻于辭令的謀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