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篇文章對我們的啟示,可以有三個方面。首先是怎么正確對待他人的意見問題。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愛虛榮、喜歡被恭維奉承的弱點,而別人對我們的贊揚、恭維,都可能帶有其主觀方面的因素,如感情傾向、畏懼心理、利益驅動等,因此往往不客觀,不正確,作為接受者,一定要有清醒、客觀、理性的認識,不要因為自己的主觀好惡和非理性而被對方所蒙蔽、誤導。(當然反過來類推,對待他人的批評、建議,原理也一樣。)其次,作為批評、建議者,即使是正確的道理,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盡量尋求雙方的共同點,從對方易于接受的地方(如日常小事、生活常理等)入手,由小及大,由感性到理性。具體已如上述。第三,要善于從小事中總結規律,領悟大道理。真理往往是很樸素的,小事與大事、家事與國事,其間差別很大,但往往在道理上是相通的,關鍵在于是否善于領悟、發現和總結。鄒忌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許就一笑置之、輕易忽略了,但他卻能從中悟出君王受蒙蔽的大問題。學生能說出前面兩個方面的大意即可。
詳見主編導讀,參見參考資料。
第二題
第1 小題:除了練習中提到的三個方面外,還有徐公“寢而思之”悟出的私、畏、有求三個原因,“令初下”后的進諫三變。
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三”似乎是一個表示最適宜的多數的數字,故有“事不過三”的說法。一般說來,它基本代表或概括了事物的多數、多種類、多屬性、多層次等,在敘述上又不顯得羅嗦重復,恰到好處。這種現象在古代文獻、文學作品或常用語言中大量存在?鬃佑小叭诵小、“三月不知肉味”,杜甫有“三吏三別”,做人要“一日三省”,做事要“三思而行”,學習要“舉一反三”,唱曲有“一唱三嘆”,幸運叫“三生有幸”,連罵人也是“祖宗三代”,等等。尤其在敘事文學中,更有諸如“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三碗不過崗”、“三勘蝴蝶夢”之類的故事。課文中的這個特點,使其作為歷史記載,卻帶有更多敘事文學的色彩。
第2小題:參見第一題第一問的答案。
第3小題:妻子說鄒忌美,是因為愛,俗話說“情人眼里出西施”,基本上是出于感情方面的偏愛,并非有意的蒙蔽。而小妾,與鄒忌是奴與主的關系,這種關系使得她習慣了討好迎合,不管鄒忌是否真美,她只能說美,這種蒙蔽是出于畏懼的心理慣性,既無妻子那樣的感情偏愛,也不像客人那樣為了某種利益需求而刻意恭維。至于客人,則完全是出于個人功利的目的,而不顧事實地討好對方,是有意的蒙蔽。縱觀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蒙蔽,也基本上由這三種原因(感情傾向、畏懼心理、利益驅動)造成的,因此雖然事有大小之別,但道理基本相通,將之“放大”,來揭示君王受蒙蔽的成因,很有說服力。
以上各題具體參見主編導讀和參考資料。
第三題
首先是為了在行文上避免同語重復、語氣單調。其次,也或多或少地與人物身份及其動機不同有關。妻子的回答,有強烈的贊頌色彩,與下文的“私我也”呼應。小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贊頌色彩明顯較淡。而客人的回答,毫無贊頌或感嘆的意味,只是一般的陳述語氣,給人以敷衍應付的感覺。
具體參見參考資料。
第四題
1.服:穿戴。
2.聞:使動用法,使……聽到。之:的。
3.寢:睡覺。之:它,指代前面發生的事。美:意動用法,以……為美。私:偏愛。
4.孰:誰。
5.孰:“熟”的古字。
6.間:間或,偶爾。期年:滿一年,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