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
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這件事的尾聲,暗示老婦已被差吏抓走。
老婦“致詞”可分三層:第一層(前六句)寫老婦訴說三個兒子全都應征赴鄴城作戰,已有兩個戰死沙場,說明這一家人已經為國家作出了重大犧牲。第二層(中間四句)寫老婦訴說家中現狀。“室中更無人”,隱去“老翁逾墻”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孫”猶言孫子正在哺乳期間,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兒媳喪夫,本當改嫁,只因舍不得丟下孩子而仍留家中。“無完裙”,不止于說衣不蔽體,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層(最后四句)寫老婦自請應役。河陽,這是當時官軍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為戰士們做飯,以保全家中僅存的三個人。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時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老婦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爭,希望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別》的其他五首詩中。仇兆鰲《杜詩詳注》引張曰:“凡公此等詩,不專是刺。蓋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則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則慰之哀之。”既刺而哀,這正是詩人思想矛盾所在。
這是一首古體詩,內容是敘事性的,但又帶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處處感到有詩人在。結尾以“獨與老翁別”含蓄地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達了他對這災難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二、問題研究
《石壕吏》的構思藝術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其實并不簡單,但詩人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情節發展的全過程,精煉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歸功于詩人構思的巧妙。從詩題來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人對他用了暗寫,一出場只用“吏呼—何怒”來點出他的威勢,此后就讓他轉入“幕后”。對老婦則用明寫,把她所說的那些話寫成了一篇“抒情獨白”。其實呢,用心品味一番就會發現老婦的話句句都是差吏逼出來的。原來的情形很可能是這樣:差吏一進門就問“汝家有男丁否”,老婦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后是差吏仍逼著要人不已,老婦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呼”貫穿在老婦陳情的全過程中,其兇橫殘暴不言而喻。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在《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諸詩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詩人的這種心情來。
練習說明
一、研討下列問題,并背誦這三首詩。
1.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吏逼問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
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最好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發展的全過程,要把學生帶到詩的情境中來。例如差吏抓丁為什么要利用夜間?老翁為什么要“逾墻”?“泣幽咽”者是誰?把這類問題弄清楚了,才能進入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