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5.分析、評價文章主旨
①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以上的分析自始至終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幾乎沒有考慮聯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我們把這種只重文學作品本身,基本不考慮作品之外因素的閱讀稱為主觀性閱讀,而把那種既考慮作品又注重作品寫作背景因素的閱讀叫做實證性閱讀。
我們已經成功地進行了一次主觀性閱讀,大家一定有興趣再作一次實證性閱讀。請看陶淵明寫作本文的有關背景材料。
[出示投影片五]
教師提供有關資料,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桃花源記》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 (421)。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 “大濟于蒼生 之志,可是,他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他有志不能施展。他也曾任彭澤令等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不愿 “為五斗米折腰”,義熙元年(405),憤然棄官回鄉,從此過著 “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他雖 “心遠地自偏”,但 “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 “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本文原是 《桃花源詩并序》中的 “序”,《桃花源記》與 《桃花源詩》有密切聯系,請看 《桃花源詩》。
[出示投影片六]
桃花源詩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②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想想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學生回答,互相補充。
答案不求統一,但要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現實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只能是一種空想。
6.朗讀課文
朗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這里,對朗讀課文應掌握的節奏、感情作了提示。這樣,就能啟發學生在朗讀時去體會,去感悟。
①教師范讀,指點
朗讀,一是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如“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不能讀成“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應該讀成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二是要求讀出感情。如,讀出漁人發現桃花源時的“異”,桃源人見漁人時的 “大驚”,聽漁人介紹后的 “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