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古文系統復習
(2)表明第2段觀點的句子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4、思考、(1)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著:破舊不能御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2)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4)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一定序、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5)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6)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發?結合自己實際談一下。
5、課外積累。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 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3、重點段翻譯。 現在太學生們在太學里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來,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慮;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去詢問而不告訴、去請教而得不到指導的情況了;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才能看到。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那么不是天資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
《醉翁亭記》
1、文學常識。本文出自《歐陽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環滁(chù) 林壑(hè)瑯琊(láng yá) 飲少輒醉(zhé)
巖穴瞑(míng) 傴僂(yǚ 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籌(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勝(yì) 頹然(tuí) 陰翳(yì)
3、重點解詞
環滁:環繞著滁洲城。環,環繞。 林霏開:樹林里的霧氣散了。霏,霧氣。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負,背。 臨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兒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 雜然,錯落的樣子。陳,陳列、擺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