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兩章內容。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二、教學思路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三、創新意圖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四、教學過程(一)認讀課文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積累”、“思考與討論”。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4.分“章”朗讀課文,每讀一章,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二)析讀課文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內容大意。3.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三)理讀課文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在“成語”類記下: 自知者明 自勝者強 知足者勝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學生自選。 4.“難句翻譯”類練習: 學生自我整理。 下課之前,同桌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創意說明: 此教學計劃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