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老子》二章
第15課 《老子》二章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自主閱讀、自主分析課文內容,通過自主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道理。
教學重點
形成理解課文內容后的個性表達。
教學難點
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道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導入。老師剛才背誦的內容即出自我國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作《老子》。
關于老子的傳說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我們一起交流。
例如:據傳老子無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樹下摘食一李果而懷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懷孕時間長達九九八十一年,生下來即有滿頭白發,故又叫“老子”。老了出生后聰慧過人,博學多識,曾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于國家圖書館),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據說孔子在拜訪他以后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說道:“鳥,我知道它們善飛;獸,我知道它們善跑;魚,我知道它們善游,可是天上的龍,我不知道它們的形狀,也不知道它們是怎樣飛翔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龍一樣啊!”
又如:老子的《道德經》是在函谷關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辭官隱退西游。一天,函谷關令尹喜,見到紫氣從東而來,便知是祥瑞之兆,預計有圣人過關。不久,果見老子騎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誠懇地挽留老子,并敬請賜文紀念,于是老子留下來,一展平生所學,僅用五千字寫成了八十一章奇文,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經》。如今函谷關太初宮正殿傳說就是當年老子著書的地方,正門高書“青書西去,紫氣東來”。(教師要對學生的介紹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導,在互相交流傳說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默讀文章,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做課文批注,寫下自己的感悟,同時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將課文工整地默寫在黑板上。
三、交流解疑。
1.將全班分成兩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章。
2.小組內交流對這一章內容的理解,同時解決疑問。
3.學生提出小組未解決的問題,大家幫助解決。
4.小組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后講解。
5.其他同學可以做補充發言,談自己的理解。
6.教師在學生發言時及時給予點評,明確可否。
四、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以萬物在圣人的王國里的生長狀態為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治國應順其自然,實行“無為而治”。為人應拋棄私欲和貪婪,采取順其自然的方式對待人和事。
2.“自勝者強”——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大的。閱讀《老子》二章之后,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你打算如何去戰勝自己?
教師應對真誠反思自己的同學給予鼓勵。
五、課后作業。
1.背誦默寫課文。
2.繼續閱讀《老子》。
板書設計:
以教師默寫的課文為板書內容,可以在字里行間添加學生發言中的精言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