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小行星(精選14篇)
漫話小行星 篇1
教學設計示例2
一、導入 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運行軌跡圖,使學生頭腦中留下感性的立體的九大行星圖。然后,請大家分別談談對哪種天體感興趣,為什么?想沒想過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尋求自身發展的方向?
二、明確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掌握詞語。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無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見蹤影。
雨后春筍(sǔn):大雨過后,春筍旺盛地長出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現。
懸而未決:無著落,未解決。
2.學生討論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辦法,對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義。
四、研讀課文
1.讀課文,將你從文中了解到的有關小行星的知識有條理地介紹給大家聽。
指名一個學生表述,其他學生聽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紹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識有:
(1)太陽系除了九大行星,還有眾多的小行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發現只有200年的歷史。
(3)第一顆小行星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顆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國人奧伯斯發現,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著,要經過很多個不眠之夜的觀測、檢驗和繁復的計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們找出來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相繼被發現,直到1845年,第5號小行星才被發現。
(7)星表、星圖等觀測更加完備,使用了更強有力的望遠鏡等后,小行星才不斷地被發現。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觀測中被應用后,人們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以上內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10)給小行星正式編號的先決條件: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
(11)以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國天文工作者發現而正式編號命名的小行星超過百顆,編號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國人最早發現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時間是1928年。
(14)張鈺哲1957年發現的小行星編號是“1125”,命名為“中華”。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小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
(16)近地小行星的發現只有50年的歷史。
(17)已被確認為是近地小行星的現在只有4顆,其中第3顆是我國科研人員1977年發現的,離地球最近時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學家們嚴密監視著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內的近地小天體。
(19)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說明小行星的在天體中的位置及其體積和質量。
(20)為什么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是大行星粉碎成許多碎片形成;一種認為在太陽系未形成時,由于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對于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從小行星的位置說起又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2.由前一個學習環節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結構順序和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
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分說有關小行星發現的歷史、正式編號和命名以及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等方面的知識,最后總說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義,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順序。
本文安排說明的內容,是以對事物認識的前后為順序,因而是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
3.你思考過有關小行星的發現進程越來越快的原因嗎?試給大家談一下。
討論明確:
有關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運行區域(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與地球的距離(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體積和質量(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只有1000千米;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這些發現都借助了數據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善(強有力的望遠鏡,照相方法等)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我們不妨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攙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注重博采眾長。
五、總結、擴展
教師談如何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說明文的總體結構,大體可以分作三個部分:(1)引出說明對象(引說部分);(2)闡說說明對象(主體部分);(3)總結說明對象(收尾部分)。
說明的結構順序盡管千變萬化,但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1)模式結構(說明事物的幾個方面);(2)縱式結構(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或制作過程);(3)縱橫交錯式。
就正文說,由于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種常見的結構形式:
(1)并列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并列的。
(2)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發展過程安排層次,前后互相承接。
(3)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
(4)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大致有三種情形:
A.總—分式;B.分—總式;C.總—分—總式。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三題。
漫話小行星 篇2
教學建議
一、謀篇立意
自古以來,燦爛的星空就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小行星從發現以來只有200年的歷史,可已有8000多顆被觀測記實。本文作者以詳實的資料和科學的分析向讀者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方法,增強了我們有關這方面的科學知識。文章向我們介紹了天文工作者的觀測和研究,尤其是對1號、2號、5號介紹較為詳細。之后重點說明了小行星的編號和命名:“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一顆小行星時,才給予正式編號,同時,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最后,文章還說明了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還有近地小行星。關于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以及有待研究的新課題,文章在最后也作了簡單介紹。
二、結構內容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體介紹了小行星的存在及存在的位置。在太陽系中,圍繞太陽運轉的,除了九大行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它們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第二部分(第2至第9自然段)具體介紹了小行星的情況。這部分是全文的重點。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第2至第4自然段)詳細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這一層首先說明了第一顆小行星——谷神星在 1801年1月1日被意大利西西里島北部巴勒莫天文臺臺長皮亞齊發現的詳細經過,揭開了小行星的發現史。接著在第4自然段中介紹了小行星發現過程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難,說明在科學技術還不很發達的時候.小行星的發現是一件比較艱難的工作。最后說明隨著各種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目前已發現并獲得永久編號的超過8000顆。這就是小行星的發現史。
第二層(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的命名方式。其中,第6自然段又介紹了有趣的“中華”星的命名情況。
第三層(第7、8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近地小行星的發現情況。
第四層(第9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
第三部分(第 10、11自然段)介紹了科學家們對“為什么在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顆大行星呢”這一問題的兩種不同的見解,并鼓勵我們進一步去更多地了解小行星。
三、說明重點與說明順序
課文圍繞小行星,主要談了兩大方面和幾個小的方面。兩大方面是:①小行星的發現史。②小行星的命名方法。幾個小方面有:①小行星的位置。絕大多數都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另有4顆近地小行星。②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并由此提出新課題:為什么眾多的小行星不是一顆大行星呢?簡單介紹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及意義。
全文從總體上看是邏輯順序,由總到分。文體部分是并列關系。每一層次的順序又不盡相同,在說明小行星的發現史時,是按時間順序進行說明的。
四、列數字說明方法的運用
本文主要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如“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導小行星的直徑也只有1000千米”。在列數字的過程中又使用確數和約數。確數和約數有不同的作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了解達到了全面、精確的程度,應用確數予以說明,如“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2.8個天文單位”,其中“2.8個天文單位”準確說明了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了解尚未達到全面、精確的程度,應用約數加以說明,如“約在50萬顆以上”。確數和約數的合理使用,增強了文章的科學性。
五、精當的用詞
課文用詞精當,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例如,在說明第一顆小行星被發現時用了“陌生天體”一詞,照應“發現”照應“任何星圖上都沒有標注”等語。說明它闖入了科學家的視線,闖入了科學研究領域,開啟了天文觀測的新篇章。
又如,“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又相繼被發現”“相繼”一詞,既說明了先后順序,又說明兩顆小行星的發現相隔時間之短。
另有“風采”、“著實”、“杳無音訊”、“雨后春筍”等用得都很精當。
六、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教學方法建議
要強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學品質,形成適宜的學習策略。在課堂中,教師的作用應是:使用一切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用語言暗示、趣事導入 或設置富有邏輯關系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學生閱讀遇到困難時,適時予以點撥。要突出學習過程的意義。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感受語言的過程,而感受語言是達到領悟語言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擁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閱讀經歷,才會形成對語言敏感性、聯想性、想像性的認識,才會積累屬于自己的閱讀經驗,也正因為如此,才可能會在其中蘊藏著可貴的獨立性、獨創性,才會克服消極被動學習等弊端。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教師應真正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誠心作學生探究問題的伙伴,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敢于挑戰書本與權威,敢于發表一己之見。
教學設計示例1
一、導入 新課
學生活動:以“我知行星有多少”為題,課前說話三分鐘。
師評議并導人:晴朗的夜空,燦爛的群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九大行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它們大多都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那么你想知道小行星哪些方面的知識?(學生回答)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去請教科普作家卞德培,聽他。
二、明確學習目標
1.掌握說明內容和說明順序。
2.體會說明語言的特點。
3.激發求知欲,培養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檢查預習
1.簡介作家(見注釋①)。
2.給加點字正音:卞 孜 杳 筍 鈺
3.釋義并造句:孜孜不倦、杳無音訊、雨后春筍、懸而未決
四、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1.速讀課文,搜集文中信息。
2.合上書本,比比看,誰在短時間獲取的信息最多。以“我知道了小行星的……”為句式說話。
3.學生概括:課文圍繞小行星,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課文圍繞小行星,介紹了它的發現史、命名方法以及它的成因。
4.學生按歸納的內容給課文分段。
五、細讀課文,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把握說明順序
1.學生活動:知識小講座“小行星的發現史”“小行星的命名法”“小行星的起源說”。
2.師生相互質疑。
A.師提問: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介紹小行星的有關知識的?
(2)按這樣的順序說明有什么好處?
(3)列舉你所讀過的類似本文說明順序的文章。
(4)在你今后的寫作中,哪些內容可按這樣的順序說明?
明確:(1)說明頃序:回顧歷史——介紹現狀一探究成因。
(2)好處:這樣的說明順序更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更符合人們的認知心理。
B.小組質疑釋疑,教師收集整理小組疑難,師生討論釋疑。
六、品讀課文,著重體會說明語言的嚴密準確,完成課后練習二。
七、小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以文字為載體,神游了小行星,不僅獲取了有關。小行星的基本知{而且了解了文章的說明順序,體會了說明語言嚴密;準確的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了我們未知領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希望同學們發奮學習,開拓創新,探索未知領域。
八、布置作業
參觀天文館或觀看晴朗的夜空,寫—篇日記,談談你對宇宙天體的認識或感想。
漫話小行星 篇3
教學設計示例2
一、導入 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運行軌跡圖,使學生頭腦中留下感性的立體的九大行星圖。然后,請大家分別談談對哪種天體感興趣,為什么?想沒想過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尋求自身發展的方向?
二、明確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掌握詞語。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無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見蹤影。
雨后春筍(sǔn):大雨過后,春筍旺盛地長出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現。
懸而未決:無著落,未解決。
2.學生討論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辦法,對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義。
四、研讀課文
1.讀課文,將你從文中了解到的有關小行星的知識有條理地介紹給大家聽。
指名一個學生表述,其他學生聽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紹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識有:
(1)太陽系除了九大行星,還有眾多的小行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發現只有200年的歷史。
(3)第一顆小行星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顆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國人奧伯斯發現,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著,要經過很多個不眠之夜的觀測、檢驗和繁復的計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們找出來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相繼被發現,直到1845年,第5號小行星才被發現。
(7)星表、星圖等觀測更加完備,使用了更強有力的望遠鏡等后,小行星才不斷地被發現。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觀測中被應用后,人們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以上內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10)給小行星正式編號的先決條件: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
(11)以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國天文工作者發現而正式編號命名的小行星超過百顆,編號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國人最早發現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時間是1928年。
(14)張鈺哲1957年發現的小行星編號是“1125”,命名為“中華”。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小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
(16)近地小行星的發現只有50年的歷史。
(17)已被確認為是近地小行星的現在只有4顆,其中第3顆是我國科研人員1977年發現的,離地球最近時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學家們嚴密監視著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內的近地小天體。
(19)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說明小行星的在天體中的位置及其體積和質量。
(20)為什么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是大行星粉碎成許多碎片形成;一種認為在太陽系未形成時,由于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對于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從小行星的位置說起又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2.由前一個學習環節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結構順序和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
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分說有關小行星發現的歷史、正式編號和命名以及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等方面的知識,最后總說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義,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順序。
本文安排說明的內容,是以對事物認識的前后為順序,因而是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
3.你思考過有關小行星的發現進程越來越快的原因嗎?試給大家談一下。
討論明確:
有關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運行區域(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與地球的距離(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體積和質量(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只有1000千米;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這些發現都借助了數據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善(強有力的望遠鏡,照相方法等)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我們不妨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攙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注重博采眾長。
五、總結、擴展
教師談如何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說明文的總體結構,大體可以分作三個部分:(1)引出說明對象(引說部分);(2)闡說說明對象(主體部分);(3)總結說明對象(收尾部分)。
說明的結構順序盡管千變萬化,但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1)模式結構(說明事物的幾個方面);(2)縱式結構(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或制作過程);(3)縱橫交錯式。
就正文說,由于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種常見的結構形式:
(1)并列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并列的。
(2)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發展過程安排層次,前后互相承接。
(3)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
(4)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大致有三種情形:
A.總—分式;B.分—總式;C.總—分—總式。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三題。
漫話小行星 篇4
教學設計示例2
一、導入 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運行軌跡圖,使學生頭腦中留下感性的立體的九大行星圖。然后,請大家分別談談對哪種天體感興趣,為什么?想沒想過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尋求自身發展的方向?
二、明確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掌握詞語。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無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見蹤影。
雨后春筍(sǔn):大雨過后,春筍旺盛地長出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現。
懸而未決:無著落,未解決。
2.學生討論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辦法,對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義。
四、研讀課文
1.讀課文,將你從文中了解到的有關小行星的知識有條理地介紹給大家聽。
指名一個學生表述,其他學生聽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紹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識有:
(1)太陽系除了九大行星,還有眾多的小行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發現只有200年的歷史。
(3)第一顆小行星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顆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國人奧伯斯發現,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著,要經過很多個不眠之夜的觀測、檢驗和繁復的計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們找出來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相繼被發現,直到1845年,第5號小行星才被發現。
(7)星表、星圖等觀測更加完備,使用了更強有力的望遠鏡等后,小行星才不斷地被發現。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觀測中被應用后,人們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以上內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10)給小行星正式編號的先決條件: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
(11)以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國天文工作者發現而正式編號命名的小行星超過百顆,編號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國人最早發現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時間是1928年。
(14)張鈺哲1957年發現的小行星編號是“1125”,命名為“中華”。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小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
(16)近地小行星的發現只有50年的歷史。
(17)已被確認為是近地小行星的現在只有4顆,其中第3顆是我國科研人員1977年發現的,離地球最近時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學家們嚴密監視著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內的近地小天體。
(19)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說明小行星的在天體中的位置及其體積和質量。
(20)為什么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是大行星粉碎成許多碎片形成;一種認為在太陽系未形成時,由于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對于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從小行星的位置說起又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2.由前一個學習環節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結構順序和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
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分說有關小行星發現的歷史、正式編號和命名以及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等方面的知識,最后總說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義,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順序。
本文安排說明的內容,是以對事物認識的前后為順序,因而是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
3.你思考過有關小行星的發現進程越來越快的原因嗎?試給大家談一下。
討論明確:
有關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運行區域(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與地球的距離(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體積和質量(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只有1000千米;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這些發現都借助了數據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善(強有力的望遠鏡,照相方法等)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我們不妨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攙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注重博采眾長。
五、總結、擴展
教師談如何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說明文的總體結構,大體可以分作三個部分:(1)引出說明對象(引說部分);(2)闡說說明對象(主體部分);(3)總結說明對象(收尾部分)。
說明的結構順序盡管千變萬化,但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1)模式結構(說明事物的幾個方面);(2)縱式結構(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或制作過程);(3)縱橫交錯式。
就正文說,由于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種常見的結構形式:
(1)并列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并列的。
(2)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發展過程安排層次,前后互相承接。
(3)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
(4)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大致有三種情形:
A.總—分式;B.分—總式;C.總—分—總式。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三題。
漫話小行星 篇5
卞德培
自讀提示
自古以來,燦爛的星空就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對小行星的觀測雖然只有二百年的歷史,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閱讀本文,根據作者的介紹,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并注意作者是怎樣組織文章的。
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的字的讀音:
孜孜不倦 杳無音訊 雨后春筍 懸而未決
晴朗的夜空,群星燦爛,繪成了一幅星星世界的圖畫。在這充滿魅力的星空中,圍繞太陽運轉的,除了人們熟悉的九大行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小行星從發現以來只有200年的歷史。1801年1月1日,意大利西西里島天氣晴朗,島北部巴勒莫天文臺臺長皮亞齊就連這19世紀的第一夜也不愿放過,頂著寒風,抓緊時間為他所從事的編制星表的工作進行觀測。突然,他在金牛星座發現一個任何星圖上都沒有標注的陌生天體,第二天晚上再去觀測時,它已經改變了位置。皮亞齊以為這是一顆新發現的慧星,后來終于被證實,這是一顆前所未知的、運行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它就是谷神星。
1802年3月,德國醫生、業余天文愛好者奧伯斯在觀測谷神星時,又偶然發現了一顆小行星——2號小行星,即智神星。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又相繼被發現。
在星空中,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著,在茫茫星海中要想把它們找出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要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的觀測、檢驗和繁復的計算。正因為如此,盡管好些天文學家一直孜孜不倦地尋找第5號小行星,可是一直是杳無音訊。直到1845年,第5號小行星才由一位業余天文愛好者在無意之中發現。此后,由于星表、星圖等這類觀測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更加完備,使用了更強有力的望遠鏡等,小行星才不斷地被發現,到1891年,通過目視觀測共發現了322顆。以后隨著照相方法在天文觀測中得到應用,人們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每年總有好幾十顆被編號和命名。最近這些年,小行星如雨后春筍,每個月都有數十或上百顆小行星被證實,并獲得永久編號。目前,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 000顆。
根據國際慣例,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之后,先臨時編號。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同時,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1964年10月至11月間發現,而于1977年編號命名的1802號“張衡”、1888號“祖沖之”、1972號“一行”、2012號“郭守敬”等小行星,都屬于這種情況。
包括這些小行星在內,由我國天文工作者發現而正式編號命名的小行星超過百顆,編號而尚未命名的更多。其中最早的一顆是在1928年由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美國葉凱士天文臺實習時發現的,命名為“中華”,編號為1125號。張鈺哲于1929年歷盡艱難回國后,由于條件的限制,長時間未能再次一睹“中華”的風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小行星星歷表》一直把它作為已“遺失”的小行星處理。事隔30年之后,1957年10月,張鈺哲等在紫金山天文臺觀測到一顆與“中華”軌道很相像的新小行星。又經過20年,1977年11月,國際小行星中心作出決定,將1957年發現的那顆小行星給予“1125”號和“中華”星的名字;1928年的那顆不再算是“1125”號,也不再叫它“中華”,只保留發現時的臨時編號,就這樣,新“中華”代替了老“中華”。
已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小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是從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1.5億千米)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
近地小行星的發現只有半個世紀的歷史,現在有4顆星被確認為這類小行星。其中第3顆是我國北京天文臺的科研人員于1977年發現的,離地球最近時只有75000千米,著實把科學家們嚇了一大跳。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內的近地小天體,是天文學家們嚴密監視的對象。
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也只有1000千米,直徑小于1千米或更小的,看來得靠飛船到小行星帶附近去觀測和發現了。據統計,全部小行星的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但它們的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
為什么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顆大行星呢?
很多人試圖對此作出解釋,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這里原來有一顆大行星,由于在太陽系漫長的歷史中發生了某種未知的非常事件,這顆大行星粉碎成為許多的碎片;另一種說法認為在太陽系形成時,由于某種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直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始面貌。單從這一點來說,研究小行星對于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練習
一 課文圍繞小行星,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二 參觀天文館或觀看晴朗的夜空,寫一篇日記,談談你對宇宙天體的認識或感想。
©版權所有 中國 趙懷兵 使用本站文件必須注明來自中山語文 email:
漫話小行星 篇6
教學建議
一、謀篇立意
自古以來,燦爛的星空就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小行星從發現以來只有200年的歷史,可已有8000多顆被觀測記實。本文作者以詳實的資料和科學的分析向讀者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方法,增強了我們有關這方面的科學知識。文章向我們介紹了天文工作者的觀測和研究,尤其是對1號、2號、5號介紹較為詳細。之后重點說明了小行星的編號和命名:“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一顆小行星時,才給予正式編號,同時,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最后,文章還說明了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還有近地小行星。關于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以及有待研究的新課題,文章在最后也作了簡單介紹。
二、結構內容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體介紹了小行星的存在及存在的位置。在太陽系中,圍繞太陽運轉的,除了九大行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它們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第二部分(第2至第9自然段)具體介紹了小行星的情況。這部分是全文的重點。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第2至第4自然段)詳細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這一層首先說明了第一顆小行星——谷神星在 1801年1月1日被意大利西西里島北部巴勒莫天文臺臺長皮亞齊發現的詳細經過,揭開了小行星的發現史。接著在第4自然段中介紹了小行星發現過程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難,說明在科學技術還不很發達的時候.小行星的發現是一件比較艱難的工作。最后說明隨著各種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目前已發現并獲得永久編號的超過8000顆。這就是小行星的發現史。
第二層(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的命名方式。其中,第6自然段又介紹了有趣的“中華”星的命名情況。
第三層(第7、8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近地小行星的發現情況。
第四層(第9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
第三部分(第 10、11自然段)介紹了科學家們對“為什么在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顆大行星呢”這一問題的兩種不同的見解,并鼓勵我們進一步去更多地了解小行星。
三、說明重點與說明順序
課文圍繞小行星,主要談了兩大方面和幾個小的方面。兩大方面是:①小行星的發現史。②小行星的命名方法。幾個小方面有:①小行星的位置。絕大多數都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另有4顆近地小行星。②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并由此提出新課題:為什么眾多的小行星不是一顆大行星呢?簡單介紹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及意義。
全文從總體上看是邏輯順序,由總到分。文體部分是并列關系。每一層次的順序又不盡相同,在說明小行星的發現史時,是按時間順序進行說明的。
四、列數字說明方法的運用
本文主要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如“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導小行星的直徑也只有1000千米”。在列數字的過程中又使用確數和約數。確數和約數有不同的作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了解達到了全面、精確的程度,應用確數予以說明,如“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2.8個天文單位”,其中“2.8個天文單位”準確說明了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了解尚未達到全面、精確的程度,應用約數加以說明,如“約在50萬顆以上”。確數和約數的合理使用,增強了文章的科學性。
五、精當的用詞
課文用詞精當,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例如,在說明第一顆小行星被發現時用了“陌生天體”一詞,照應“發現”照應“任何星圖上都沒有標注”等語。說明它闖入了科學家的視線,闖入了科學研究領域,開啟了天文觀測的新篇章。
又如,“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又相繼被發現”“相繼”一詞,既說明了先后順序,又說明兩顆小行星的發現相隔時間之短。
另有“風采”、“著實”、“杳無音訊”、“雨后春筍”等用得都很精當。
六、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教學方法建議
要強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學品質,形成適宜的學習策略。在課堂中,教師的作用應是:使用一切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用語言暗示、趣事導入 或設置富有邏輯關系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學生閱讀遇到困難時,適時予以點撥。要突出學習過程的意義。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感受語言的過程,而感受語言是達到領悟語言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擁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閱讀經歷,才會形成對語言敏感性、聯想性、想像性的認識,才會積累屬于自己的閱讀經驗,也正因為如此,才可能會在其中蘊藏著可貴的獨立性、獨創性,才會克服消極被動學習等弊端。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教師應真正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誠心作學生探究問題的伙伴,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敢于挑戰書本與權威,敢于發表一己之見。
教學設計示例1
一、導入 新課
學生活動:以“我知行星有多少”為題,課前說話三分鐘。
師評議并導人:晴朗的夜空,燦爛的群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九大行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它們大多都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那么你想知道小行星哪些方面的知識?(學生回答)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去請教科普作家卞德培,聽他。
二、明確學習目標
1.掌握說明內容和說明順序。
2.體會說明語言的特點。
3.激發求知欲,培養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檢查預習
1.簡介作家(見注釋①)。
2.給加點字正音:卞 孜 杳 筍 鈺
3.釋義并造句:孜孜不倦、杳無音訊、雨后春筍、懸而未決
四、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1.速讀課文,搜集文中信息。
2.合上書本,比比看,誰在短時間獲取的信息最多。以“我知道了小行星的……”為句式說話。
3.學生概括:課文圍繞小行星,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課文圍繞小行星,介紹了它的發現史、命名方法以及它的成因。
4.學生按歸納的內容給課文分段。
五、細讀課文,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把握說明順序
1.學生活動:知識小講座“小行星的發現史”“小行星的命名法”“小行星的起源說”。
2.師生相互質疑。
A.師提問: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介紹小行星的有關知識的?
(2)按這樣的順序說明有什么好處?
(3)列舉你所讀過的類似本文說明順序的文章。
(4)在你今后的寫作中,哪些內容可按這樣的順序說明?
明確:(1)說明頃序:回顧歷史——介紹現狀一探究成因。
(2)好處:這樣的說明順序更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更符合人們的認知心理。
B.小組質疑釋疑,教師收集整理小組疑難,師生討論釋疑。
六、品讀課文,著重體會說明語言的嚴密準確,完成課后練習二。
七、小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以文字為載體,神游了小行星,不僅獲取了有關。小行星的基本知{而且了解了文章的說明順序,體會了說明語言嚴密;準確的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了我們未知領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希望同學們發奮學習,開拓創新,探索未知領域。
八、布置作業
參觀天文館或觀看晴朗的夜空,寫—篇日記,談談你對宇宙天體的認識或感想。
漫話小行星 篇7
教學設計示例2
一、導入 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運行軌跡圖,使學生頭腦中留下感性的立體的九大行星圖。然后,請大家分別談談對哪種天體感興趣,為什么?想沒想過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尋求自身發展的方向?
二、明確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掌握詞語。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無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見蹤影。
雨后春筍(sǔn):大雨過后,春筍旺盛地長出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現。
懸而未決:無著落,未解決。
2.學生討論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辦法,對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義。
四、研讀課文
1.讀課文,將你從文中了解到的有關小行星的知識有條理地介紹給大家聽。
指名一個學生表述,其他學生聽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紹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識有:
(1)太陽系除了九大行星,還有眾多的小行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發現只有200年的歷史。
(3)第一顆小行星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顆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國人奧伯斯發現,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著,要經過很多個不眠之夜的觀測、檢驗和繁復的計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們找出來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相繼被發現,直到1845年,第5號小行星才被發現。
(7)星表、星圖等觀測更加完備,使用了更強有力的望遠鏡等后,小行星才不斷地被發現。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觀測中被應用后,人們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以上內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10)給小行星正式編號的先決條件: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
(11)以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國天文工作者發現而正式編號命名的小行星超過百顆,編號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國人最早發現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時間是1928年。
(14)張鈺哲1957年發現的小行星編號是“1125”,命名為“中華”。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小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
(16)近地小行星的發現只有50年的歷史。
(17)已被確認為是近地小行星的現在只有4顆,其中第3顆是我國科研人員1977年發現的,離地球最近時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學家們嚴密監視著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內的近地小天體。
(19)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說明小行星的在天體中的位置及其體積和質量。
(20)為什么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是大行星粉碎成許多碎片形成;一種認為在太陽系未形成時,由于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對于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從小行星的位置說起又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2.由前一個學習環節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結構順序和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
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分說有關小行星發現的歷史、正式編號和命名以及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等方面的知識,最后總說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義,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順序。
本文安排說明的內容,是以對事物認識的前后為順序,因而是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
3.你思考過有關小行星的發現進程越來越快的原因嗎?試給大家談一下。
討論明確:
有關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運行區域(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與地球的距離(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體積和質量(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只有1000千米;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這些發現都借助了數據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善(強有力的望遠鏡,照相方法等)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我們不妨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攙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注重博采眾長。
五、總結、擴展
教師談如何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說明文的總體結構,大體可以分作三個部分:(1)引出說明對象(引說部分);(2)闡說說明對象(主體部分);(3)總結說明對象(收尾部分)。
說明的結構順序盡管千變萬化,但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1)模式結構(說明事物的幾個方面);(2)縱式結構(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或制作過程);(3)縱橫交錯式。
就正文說,由于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種常見的結構形式:
(1)并列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并列的。
(2)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發展過程安排層次,前后互相承接。
(3)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
(4)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大致有三種情形:
A.總—分式;B.分—總式;C.總—分—總式。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三題。
漫話小行星 篇8
教學建議
一、謀篇立意
自古以來,燦爛的星空就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小行星從發現以來只有200年的歷史,可已有8000多顆被觀測記實。本文作者以詳實的資料和科學的分析向讀者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方法,增強了我們有關這方面的科學知識。文章向我們介紹了天文工作者的觀測和研究,尤其是對1號、2號、5號介紹較為詳細。之后重點說明了小行星的編號和命名:“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一顆小行星時,才給予正式編號,同時,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最后,文章還說明了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還有近地小行星。關于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以及有待研究的新課題,文章在最后也作了簡單介紹。
二、結構內容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體介紹了小行星的存在及存在的位置。在太陽系中,圍繞太陽運轉的,除了九大行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它們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第二部分(第2至第9自然段)具體介紹了小行星的情況。這部分是全文的重點。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第2至第4自然段)詳細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這一層首先說明了第一顆小行星——谷神星在 1801年1月1日被意大利西西里島北部巴勒莫天文臺臺長皮亞齊發現的詳細經過,揭開了小行星的發現史。接著在第4自然段中介紹了小行星發現過程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難,說明在科學技術還不很發達的時候.小行星的發現是一件比較艱難的工作。最后說明隨著各種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目前已發現并獲得永久編號的超過8000顆。這就是小行星的發現史。
第二層(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的命名方式。其中,第6自然段又介紹了有趣的“中華”星的命名情況。
第三層(第7、8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近地小行星的發現情況。
第四層(第9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
第三部分(第 10、11自然段)介紹了科學家們對“為什么在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顆大行星呢”這一問題的兩種不同的見解,并鼓勵我們進一步去更多地了解小行星。
三、說明重點與說明順序
課文圍繞小行星,主要談了兩大方面和幾個小的方面。兩大方面是:①小行星的發現史。②小行星的命名方法。幾個小方面有:①小行星的位置。絕大多數都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另有4顆近地小行星。②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并由此提出新課題:為什么眾多的小行星不是一顆大行星呢?簡單介紹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及意義。
全文從總體上看是邏輯順序,由總到分。文體部分是并列關系。每一層次的順序又不盡相同,在說明小行星的發現史時,是按時間順序進行說明的。
四、列數字說明方法的運用
本文主要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如“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導小行星的直徑也只有1000千米”。在列數字的過程中又使用確數和約數。確數和約數有不同的作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了解達到了全面、精確的程度,應用確數予以說明,如“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2.8個天文單位”,其中“2.8個天文單位”準確說明了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了解尚未達到全面、精確的程度,應用約數加以說明,如“約在50萬顆以上”。確數和約數的合理使用,增強了文章的科學性。
五、精當的用詞
課文用詞精當,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例如,在說明第一顆小行星被發現時用了“陌生天體”一詞,照應“發現”照應“任何星圖上都沒有標注”等語。說明它闖入了科學家的視線,闖入了科學研究領域,開啟了天文觀測的新篇章。
又如,“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又相繼被發現”“相繼”一詞,既說明了先后順序,又說明兩顆小行星的發現相隔時間之短。
另有“風采”、“著實”、“杳無音訊”、“雨后春筍”等用得都很精當。
六、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教學方法建議
要強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學品質,形成適宜的學習策略。在課堂中,教師的作用應是:使用一切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用語言暗示、趣事導入 或設置富有邏輯關系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學生閱讀遇到困難時,適時予以點撥。要突出學習過程的意義。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感受語言的過程,而感受語言是達到領悟語言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擁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閱讀經歷,才會形成對語言敏感性、聯想性、想像性的認識,才會積累屬于自己的閱讀經驗,也正因為如此,才可能會在其中蘊藏著可貴的獨立性、獨創性,才會克服消極被動學習等弊端。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教師應真正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誠心作學生探究問題的伙伴,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敢于挑戰書本與權威,敢于發表一己之見。
第 1 2 頁
漫話小行星 篇9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方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作者安排文章順序的依據。
3.小行星發現進程越來越快說明的問題。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把科學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學會觀察事物,探尋科學規律,立志有所作為。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了解小行星的有關知識。
難點:
組織文章的順序。
解決辦法: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行動起來,在讀和寫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查閱有關材料,結合文章內容,自寫一篇的說明文進行競賽,選出文質兼佳的貼到壁報的“學習專欄”里。
有條件的學校可帶學生去天文館,實地觀察天體,進行科學實踐活動。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運行軌跡圖,使學生頭腦中留下感性的立體的九大行星圖。然后,請大家分別談談對哪種天體感興趣,為什么?想沒想過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尋求自身發展的方向?
(一)明確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掌握詞語。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無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見蹤影。
雨后春筍(sǚn):大雨過后,春筍旺盛地長出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現。
懸而未決:無著落,未解決。
2.學生討論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辦法,對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義。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讀課文,將你從文中了解到的有關小行星的知識有條理地介紹給大家聽。
指名一個學生表述,其他學生聽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紹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識有:
(1)太陽系除了九大行星,還有眾多的小行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發現只有200年的歷史。
(3)第一顆小行星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顆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國人奧伯斯發現,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著,要經過很多個不眠之夜的觀測、檢驗和繁復的計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們找出來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相繼被發現,直到1845年,第5號小行星才被發現。
(7)星表、星圖等觀測更加完備,使用了更強有力的望遠鏡等后,小行星才不斷地被發現。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觀測中被應用后,人們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以上內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10)給小行星正式編號的先決條件: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
(11)以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國天文工作者發現而正式編號命名的小行星超過百顆,編號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國人最早發現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時間是1928年。
(14)張鈺哲1957年發現的小行星編號是“1125”,命名為“中華”。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小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
(16)近地小行星的發現只有50年的歷史。
(17)已被確認為是近地小行星的現在只有4顆,其中第3顆是我國科研人員1977年發現的,離地球最近時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學家們嚴密監視著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內的近地小天體。
(19)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說明小行星的在天體中的位置及其體積和質量。
(20)為什么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是大行星粉碎成許多碎片形成;一種認為在太陽系未形成時,由于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對于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從小行星的位置說起又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2.由前一個學習環節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結構順序和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
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分說有關小行星發現的歷史、正式編號和命名以及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等方面的知識,最后總說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義,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順序。
本文安排說明的內容,是以對事物認識的前后為順序,因而是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
3.你思考過有關小行星的發現進程越來越快的原因嗎?試給大家談一下。
討論明確:
有關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運行區域(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與地球的距離(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體積和質量(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只有1000千米;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這些發現都借助了數據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善(強有力的望遠鏡,照相方法等)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我們不妨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攙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注重博采眾長。
(四)總結、擴展
教師談如何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說明文的總體結構,大體可以分作三個部分:(1)引出說明對象(引說部分);(2)闡說說明對象(主體部分);(3)總結說明對象(收尾部分)。
說明的結構順序盡管千變萬化,但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1)模式結構(說明事物的幾個方面);(2)縱式結構(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或制作過程);(3)縱橫交錯式。
就正文說,由于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種常見的結構形式:
(1)并列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并列的。
(2)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發展過程安排層次,前后互相承接。
(3)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
(4)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大致有三種情形:
A.總—分式;B.分—總式;C.總—分—總式。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三題。
附:課后練習答案
一、答案見“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二、1.“陌生天體”,因為這是小行星被第一次發現。
2.“相繼”表明3號和4號小行星被發現間隔的時間不長。
3.“風采”,表明科學家對自己發現科學的成果的鐘愛。
4.“著實”,說明近地小行星與地球的距離只有75000千米,是科學家們始料不及的。
三、(略)
六、參考資料
太陽系的“化石”——小行星
小行星大多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沿著橢圓形軌道繞太陽旋轉,形成了一個環狀小行星帶。現在已經掌握運行軌道、編號命名的小行星,已有3000多顆,其中有40多顆是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巡天觀測估計,小行星總數在50萬顆以上。
小行星繞太陽公轉,屬于行星類天體。最大的行星的直徑僅相當于月球直徑的五分之一。其余的一般在50~70公里以下,小的只有200米。
關于小行星的成因,天文學家曾有種種假設。多數人認為,這些數量眾多的小行星并不是一個大行星破裂的產物。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種原因,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這個空檔地帶,未能積聚成一顆大行星,而是產生了大批“半成品”——小行星帶。現今的小行星帶只是當年小行星帶的大部分殘余。小行星較小,一般未經歷千度以上的熱過程,所以,作為太陽系中長期“冷藏”的“化石”,這些小行星上保持著大量的太陽系初期的信息。研究小行星帶,對探討太陽系、行星演化和地球科學都有重要意義。
漫話小行星 篇10
一、導入 新課
學生活動:以“我知行星有多少”為題,課前說話三分鐘。
師評議并導人:晴朗的夜空,燦爛的群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九大行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它們大多都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那么你想知道小行星哪些方面的知識?(學生回答)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去請教科普作家卞德培,聽他漫話小行星。
二、明確學習目標
1.掌握說明內容和說明順序。
2.體會說明語言的特點。
3.激發求知欲,培養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檢查預習
1.簡介作家(見注釋①)。
2.給加點字正音:卞 孜 杳 筍 鈺
3.釋義并造句:孜孜不倦、杳無音訊、雨后春筍、懸而未決
四、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1.速讀課文,搜集文中信息。
2.合上書本,比比看,誰在短時間獲取的信息最多。以“我知道了小行星的……”為句式說話。
3.學生概括:課文圍繞小行星,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課文圍繞小行星,介紹了它的發現史、命名方法以及它的成因。
4.學生按歸納的內容給課文分段。
五、細讀課文,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把握說明順序
1.學生活動:知識小講座“小行星的發現史”“小行星的命名法”“小行星的起源說”。
2.師生相互質疑。
A.師提問: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介紹小行星的有關知識的?
(2)按這樣的順序說明有什么好處?
(3)列舉你所讀過的類似本文說明順序的文章。
(4)在你今后的寫作中,哪些內容可按這樣的順序說明?
明確:(1)說明順序:回顧歷史——介紹現狀——探究成因。
(2)好處:這樣的說明順序更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更符合人們的認知心理。
B.小組質疑釋疑,教師收集整理小組疑難,師生討論釋疑。
六、品讀課文,著重體會說明語言的嚴密準確,完成課后練習二。
七、小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以文字為載體,神游了小行星,不僅獲取了有關。小行星的基本知{而且了解了文章的說明順序,體會了說明語言嚴密;準確的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了我們未知領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希望同學們發奮學習,開拓創新,探索未知領域。
八、布置作業
參觀天文館或觀看晴朗的夜空,寫—篇日記,談談你對宇宙天體的認識或感想。
漫話小行星 篇11
自讀要求
1.通過默讀訓練,提高自己整體感知文章的能力。
2.在閱讀——感悟的基礎上,利用表格等形式來梳理文章內容。
3.用“標注法”及“評注法”閱讀文章。
(解說:對于一篇自讀課文,只有讓學生親自閱讀,親自感悟,并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網絡,才能真正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
學習側重點
1.結合課內外知識,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
2根據說明文的體裁特點,理解作者組織文章的思路,即說明的順序。
3通過本文與學術作品的比較,體會科普作品的寫作特色。
(解說:對于本文的學習,首先應達到基本要求——讀懂,即在解決字詞問題的基礎上,把握文章所蘊涵的文字內容;其次應深入探究的是,作者為了高效展示這些內容,采用了忑樣的形式與技巧。前者是學習的基礎,后者則是深化。
因此,結合說明文體裁的特點,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設置了上述三項學習側重.長。)自讀程序 1.默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
(l)劃出讀不準音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自查工具書解決。
(2)第一層次的思考題。
①圍繞小行星,作者分別“漫話”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②用表格或其他形式總結小行星的發現史。
2.自學成果展示。
除語言交流外,可用實物投影儀等方式展示學生的自學成果。
3.第h層次的思考題。
根據本文依次說明的主要內容,應如何劃分文章結構?從中又可分析出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來組織文章?
4分小組討論學習。
5.匯報各小組學習成果。
6.自由朗讀全文,并就語言的準確性及科普文章的特點做評點批注。
(解說:安排上述“自讀程序”的原因有:其一,強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學品質,形成適宜的學習策略。在課堂中,教師的作用應是:使用一切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用語言暗示、趣事導入或設置富有邏輯關系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學生閱讀遇到困難時,適時予以點撥。其二,突出學習過程的意義。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感受語言的過程,而感受語言是達到領悟語言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擁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閱讀經歷,才會形成對語言敏感性、聯想性、想像性的認識,才會積累屬于自己的閱讀經驗,也正因為如此,才可能會在其中蘊藏著可貴的獨立性、獨創性,才會克服消極被動學習等弊端。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教師應真正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誠心作學生探究問題的伙伴,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敢于挑戰書本與權威,敢于發表一己之見。)
自讀點撥 1.知識性與可讀性并舉。
《漫話小行星》一千余字的篇幅,清晰地說明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方法等有關知識,內容豐富,具有極強的知識性,即科學性。同時,作為科普讀物,作者采取了多種形式,把單調的天體知識變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第一,文章列舉了大量事實,介紹了小行星被發現及命名的生動事例,引人入勝。第二,作者既講究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又突出了語言的生動性。
2順序合理,思路清晰。
小行星的發現是為其命名的基礎,而命名后準確的觀察又是產生新的探索的基礎。本文就是根據說明對象本身的規律性,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安排說明層次,因此,從全文整體考慮,當屬邏輯順序。然后,在說明小行星發現史這一局部問題時,作者則又采用了時間順序,將兩百年間的發現依次有選擇地進行介紹,雖內容繁雜,卻雜而不亂,條理分明,脈絡清晰。
附:小行星發現史簡表 時間
發現人 星名
1801.1.1 皮亞齊 谷神星
1802 奧伯斯 智神星(2號小行星〕
1804 3號小行星
1807 4號小行星
1845 業余天文愛好者 5號小行星
到1891 年.共發現了322顆
目前,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解說:在進行說明文教學時,應圍繞其文體特征來學習,如緊扣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順序、方法及語言等。《漫話小行星》就以其流暢、準確的說明,順序合理、脈絡清晰地給讀者上了一節生動的科普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形象豐富的語言,靈活的說明順序又引發了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因此,將上表定為點技重點。)自讀思考 1.清在摘抄本上寫下學習本文積累的詞語或句子。
2.選取文章中體現說明語言準確性與生動性的兩個例子,分別點評,每處字數5o字以上。
3介紹你上學以來更換書包(或其他一種學習用具)的歷史。注意:①按照時間順序來寫;②要求1oo字以上;③應略寫更換原因,而對書包(或其他用具)的形狀、顏色等作具體說明。
漫話小行星 篇12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也只有1000千米,直徑小于1千米或更小的,看來得*飛船在小行星帶附近去觀測和發現了。據統計,全部小行星的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但它們的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
為什么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顆大行星呢?
很多人試圖對此作出解釋,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這里原來有一顆大行星,由于在太陽系漫長的歷史中發生了某種未知的非常事件,這顆大行星粉碎成為許多的碎片;另一種說法認為在太陽系形成時,由于某種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直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始面貌。單從這一點來說,研究小行星對于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1.第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文字使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二段的問句屬于( )
a.設問句 b.反問句 c.質問句 d. 祈使句
4.用自己的話概括第三段中提到的兩種不同見解。
參考答案:
1.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2.列數字 準確說明事物
3.a
4.略
漫話小行星 篇13
一、導入 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運行軌跡圖,使學生頭腦中留下感性的立體的九大行星圖。然后,請大家分別談談對哪種天體感興趣,為什么?想沒想過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尋求自身發展的方向?
二、明確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掌握詞語。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無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見蹤影。
雨后春筍(sǔn):大雨過后,春筍旺盛地長出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現。
懸而未決:無著落,未解決。
2.學生討論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辦法,對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義。
四、研讀課文
1.讀課文,將你從文中了解到的有關小行星的知識有條理地介紹給大家聽。
指名一個學生表述,其他學生聽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紹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識有:
(1)太陽系除了九大行星,還有眾多的小行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發現只有200年的歷史。
(3)第一顆小行星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顆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國人奧伯斯發現,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著,要經過很多個不眠之夜的觀測、檢驗和繁復的計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們找出來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相繼被發現,直到1845年,第5號小行星才被發現。
(7)星表、星圖等觀測更加完備,使用了更強有力的望遠鏡等后,小行星才不斷地被發現。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觀測中被應用后,人們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以上內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10)給小行星正式編號的先決條件: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
(11)以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國天文工作者發現而正式編號命名的小行星超過百顆,編號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國人最早發現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時間是1928年。
(14)張鈺哲1957年發現的小行星編號是“1125”,命名為“中華”。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小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
(16)近地小行星的發現只有50年的歷史。
(17)已被確認為是近地小行星的現在只有4顆,其中第3顆是我國科研人員1977年發現的,離地球最近時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學家們嚴密監視著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內的近地小天體。
(19)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說明小行星的在天體中的位置及其體積和質量。
(20)為什么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是大行星粉碎成許多碎片形成;一種認為在太陽系未形成時,由于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對于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從小行星的位置說起又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2.由前一個學習環節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結構順序和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
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分說有關小行星發現的歷史、正式編號和命名以及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等方面的知識,最后總說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義,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順序。
本文安排說明的內容,是以對事物認識的前后為順序,因而是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
3.你思考過有關小行星的發現進程越來越快的原因嗎?試給大家談一下。
討論明確:
有關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運行區域(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與地球的距離(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體積和質量(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只有1000千米;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這些發現都借助了數據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善(強有力的望遠鏡,照相方法等)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我們不妨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攙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注重博采眾長。
五、總結、擴展
教師談如何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說明文的總體結構,大體可以分作三個部分:(1)引出說明對象(引說部分);(2)闡說說明對象(主體部分);(3)總結說明對象(收尾部分)。
說明的結構順序盡管千變萬化,但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1)模式結構(說明事物的幾個方面);(2)縱式結構(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或制作過程);(3)縱橫交錯式。
就正文說,由于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種常見的結構形式:
(1)并列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并列的。
(2)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發展過程安排層次,前后互相承接。
(3)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
(4)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大致有三種情形:
A.總—分式;B.分—總式;C.總—分—總式。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三題。
漫話小行星 篇1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小行星的有關知識的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在學習了說明文的知識后,能獨立閱讀說明文,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教法分析:
由于是自讀課文,所以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想一想、寫一寫、說一說、議一議、練一練中獨立學習說明文。教師只是適當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讓學生逐漸學會自己閱讀文章。
教學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懂得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教學重點:
了解小行星的有關知識。
教學難點:
組織文章的順序。
解決辦法: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行動起來,在讀和寫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明確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懂得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想一想
快速默讀全文,把下列幾項內容按課文順序排列好:
a.分說小行星的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的知識;
b.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
c.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d.總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
e.介紹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 順序為:b—c—e—a—d 也就是文章的結構順序是:總—分—總)
四、自讀過程
學生活動——寫一寫完成小行星發現簡史
學生活動——說一說
1.小行星編號的先決條件是什么?
2.小行星如何命名?
(根據國際慣例,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之后,先臨時編號。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
同時,發現者獲得小行星的命名權。)
學生活動——議一議
1.絕大多數小行星的活動區域在哪?
2.小行星的體積與質量如何?
(絕大多數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他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
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教師引導——復習有關知識: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時間順序:與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注意時間 的先后。
空間順序:注意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東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學生活動——練一練
閱讀過說明的順序的知識,完成以下填空題:
1.本文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時用了 順序 (時間順序)
2.全文說明小行星,總的來說用了由淺入深的 順序。(邏輯順序)
學生活動——議一議
第一顆小行星在1801年發現,而第五顆小行星在1845年才發現。最近這些年,小行星如雨后春筍,每個月都有數十或上百顆小行星被證實。請思考有關小行星的發現進程越來越快的原因。
(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運行區域與地球的距離,體積和質量等,這些發現都借助了數據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善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摻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博采眾長)
教師引導——小結
1.本文主要介紹了小行星發現的歷史、編號和命名的辦法、小行星的起源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2.本文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和小行星的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的知識,最后總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是按總分總的結構順序說明的。
學生活動——練一練
1. 本文主要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介紹小行星?請舉例。
2. .小行星的研究有何意義?
3. 觀看晴朗的夜空,寫一篇日記,談談你對天體的認識和感想 。(課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