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復習·文言文·語文版八年級第七單元課文梳理(精選2篇)
中考復習·文言文·語文版八年級第七單元課文梳理 篇1
2006年中考語文總復習·文言文·八年級(上)第七單元課文梳理
第七單元
2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27.曹劌論戰 《左傳》 28.*干將莫邪(干寶)
29.*勞山道士(蒲松齡)30.詩詞五首 觀刈麥(白居易)赤壁(杜牧)
過零丁洋(文天祥)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龔自珍)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8-1-2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內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2.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3.論證方式特點: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4.句式特點: 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5.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于有所作為、成就大業的例子,論述憂患可激勵人奮發向上,正反結合,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結論,激發們克服困難,銳意進取。
8-1-27.曹劌論戰
古今異義
可以一戰 古義:可憑借 今義:可能
肉食者鄙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粗俗
犧牲玉帛 古義: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為正義事業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齊師伐我 古義:軍隊 今義:老師
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 今義:中間
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獄
謀篇立意:本文記敘了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以曹劌對戰爭的論述貫穿全文,闡述了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采取戰略上取信于民,戰術上后發制人的原則,表現了曹劌的政治卓見和非凡的軍事才能。
層次結構
一(1)寫魯國戰前的準備。
二(2)敘述長勺之戰的全過程。
三(3)寫曹劌論述長勺之戰魯國取勝的原因。
寫作特色:課文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來刻畫人物。為了突出曹劌的形象,文中處處以魯莊公與曹劌對比。“曹劌請見”說明他已成竹在胸,用“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表明他慧眼識統治者之鄙陋。下文則通過“鄙”與“遠謀”的對比,襯托了曹劌的卓越才干。戰前圍繞“何以戰”與莊公對話,莊公前兩次回答,說明他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靈上,表現了他的“鄙”。曹劌認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表現,可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取勝,這充分表現了曹劌的“遠謀”。取勝后,莊公仍糊里糊涂,不知取勝的原因,曹劌進了科學而透辟的分析。因此可以說,全文運用了對比方法。
8-1-28. *干將莫邪
1.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干將、莫邪為楚王鑄成寶劍,反招殺身之禍;于將臨死遺囑尚未出世的兒子為他報仇。第二、三段交代故事的發展:干將的兒子赤長大后尋得父親所藏寶劍。晝夜不忘為父報仇;楚王懸賞殺赤,赤躲進山中。遇到愿替他報仇的俠客,當即自刎,把自己的頭和寶劍交給俠客。第四段交代故事的結局:俠客不負重托,多方設計,豁出性命殺死楚王。
2.記敘干將、莫邪夫婦為楚王鑄劍而干將遭殺身之禍,后其子為父報仇巧遇俠客英雄,用計殺死楚王的經過,表出了他的復仇心理及俠客的智勇和俠義心腸。
8-1-29. *勞山道士
記敘了一個姓王的讀書人到勞山師學習道家法術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艱辛,一個人才可能取得某種成就,否則,只可能到處碰壁的道理。
8-1-30.詩詞五首
1.觀刈麥:通過作者的所見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賦稅剝削給勞動人民造成的極大痛苦,寄托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赤壁:借一支斷刊戟引發出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抑郁之情。
過零丁洋:詩人通過自述國破家亡的境遇,抒發了他以身殉國的決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已亥雜詩:寫作者辭官后的離愁別緒及詩人從自然界景物的轉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諦,體現了作者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強烈社會責任感。
山坡羊·潼關懷古:借憑吊潼關古跡,追憶歷史,闡發議論,指出廣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會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變,表達了作者對廣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時對封建統治者熱衷于爭權奪利而不顧廣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撻。
2.名句欣賞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這是描繪農民在烈日下在田間艱辛勞作的句子。夏天,在田野上,農民頂著烈日勞動,腳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氣,陣陣往上沖,彎下的赤裸背脊,被灼熱的太陽光烘烤得油黑閃亮。在詩行中,流露出詩人的同情之感,憐憫之情,我們看見詩人的心弦被這艱辛悲慘的景象震動了、戰栗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悲壯激昂,表明了文天祥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人的生死是自然規律,誰也不可能逃過這一關,但是人的生死的方式方法卻各不相同,人怎樣活?人怎樣死?是貪戀生命而投降,還是保留氣節而英勇無畏,讓后人贊頌?當然詩人選擇了后者。這兩句名言流芳百世,感召后代無數仁人志士為正義事業而英勇獻身。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表達的是一種昂揚向上、不甘隱退、奮斗到底的倔強精神。它說的是,落在地上的粉紅花瓣絕不是無情的廢物,它將化作春泥,以自己的養分孕育新的花朵、孕育新的春天。詩人從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得到啟發,大自然里花開花落,本是風雨由之,無感情可言,落紅說不上是“有情”或“無情”,但詩人把自己的身世和落花結合起來,使落花具有人的感情,從而變成有情物。而落花之情表現在哪里呢?表現在去釀造新的彩色世界,新的春天。詩人借“落紅”的自白表達了與黑暗勢力抗爭的不屈精神,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春天的憧憬。詩人不惜獻身化為春泥,去充實春天的生命,去滋潤未來的花朵,這種精神令人贊嘆。現在,人們常引用這兩句詩來歌頌老一輩革命家在事業上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他們將自己的青春無私地貢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晚年又為培養青年接班人耗盡心血;也用來贊揚英雄模范人物獻身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高尚品質和可貴精神。
中考復習·文言文·語文版八年級第七單元課文梳理 篇2
一、桃花源記
古今異義
1.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新鮮、可口
2.交通 古義:互相通達 今義:道路
3.妻子 古義:妻子和子女 今義:單指妻
4.問訊 古義:詢問消息 今義:詢問
5.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6.間隔 古義:不來往 今義:隔開,隔斷
7.無論 古義:不用說 今義:不管怎么樣
8.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夠
詞類活用
1.欲窮其林。
窮:本義為“盡頭”,此處意為“走到……的盡頭”。名詞作動詞。
2.漁人甚異之。
異:奇怪,詫異。“異之”正確順序為“以之為異”,“認為……很奇怪”。形容詞意動用法;
3.處處志之
志:本義為“標志”,此處意為“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例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特殊句式
1.武陵人捕魚為業
謂語動詞省略。“武陵人以捕魚為業”,“以……為”意為“把……當作”,是古漢語中常用句式。
2.黃發垂髫
黃發,古時認為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表征,這里代指老年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嵬販ⅲ販⑾麓梗飫锎付!盎品⒋棍亍保粵街質攣锏奶卣骼創飭街質攣錚褂昧私璐男藪鞘址ā?br> 3.問所從來
賓語前置。句子的正確順序應該是“問從所來”,意為“問他從哪里來”,“所”為賓語,指“哪里”,應放在動詞“從”之后,此處為倒裝語序。
4.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判斷句。“南陽的劉子驥,是品德高尚的人。”后一句是對前一事物的判斷和評價。這種判斷句多用如下幾種句式:“……者,……也”、“……,……也”、“……者,……”等。
文章結構
故事回環跌宕,處處設疑,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全篇思路:發現桃花源──敘寫桃花源──議論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全文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自然段),先交代時間和事情的緣由,以增強文章的真實性,而后寫漁人的“奇遇”和桃花源外的優美景色。
第二層(2~3自然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的過程,以及桃花源內的景象。作者先寫桃花源入口狹窄,點明其因不易發現、人跡罕至,而長期與世隔絕。緊接著圍繞桃花源的地勢、房屋、田土、人物種作和衣著等,以生動的筆調,勾勒出一幅“怡然自樂”的美好的生活圖景。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傾注在描繪和記敘之中,以桃花源的美好境界來否定現實的黑暗社會。
第三層(4自然段),寫尋訪桃花源留下了虛無縹緲的結局。
這是一個平和、安寧的桃花源。村中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戰亂、生活安定、風氣淳樸,是一個作者向往的理想社會。作者在這里,貫注了自己對理想社會的強烈追求的愿望,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脫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岳陽樓記
課文剖析
1.重點精講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2.寫法精講
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僅368字,卻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簡馭繁,巧妙地轉換內容和寫法。如以“前人之述備矣”一語帶過無數敘述,以“然則”一語引出“覽物之情”,以“或異二者之為”展開議論話題,等等,千回百轉,層層推進,敘事言情都入化境。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駢散結合的?
這篇記文以單行散句為主,間以駢偶短句,既流利暢達,又簡潔凝練。散句駢句的運用,依文章內容而變化。如開頭結尾的敘述文字用散句,莊嚴而質樸;中間寫景狀物的語句多用駢句,辭彩華美,音韻和諧;議論抒情語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揚頓挫,富于變化。這樣,駢散交替,敘議結合,文質兼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
說說“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么內容。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出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風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醉翁亭記
課文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周圍的秀麗景色和變化多端的自然風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飲、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憂愁的復雜感情。
全文層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寫醉翁亭四周的環境(第1段),繼寫山間朝暮、四時的不同景色,游山之樂無窮(第2段),再寫百姓游玩、眾賓宴飲、太守醉倒的場面(第3段),最后寫宴散人歸,點明寫作主旨。其中寫醉翁亭四周的環境,是按由遠及近的順序寫的;寫山間朝暮的不同景色,是按從早到晚的順序寫的;寫四季的不同景色,是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的;寫宴飲歡樂的場面,是按由外而內的順序寫的。
本文在寫法上的最大特點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寫景與抒情有機結合。如寫醉翁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著力表現醉翁亭周圍秀美的環境;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著力表現醉翁亭周圍清幽的環境;用“翼然臨于泉上”著力表現醉翁亭外觀的特點。而寫這些都是為后面借解釋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奠定全文寫景抒情基調服務的。寫醉翁亭四周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則是為了襯托“樂亦無窮”,借以表達縱情山水的意趣。寫滁州官吏與民同樂的圖景,則著力描繪滁州人民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描繪太守醉酒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從而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
課文剖析
1.重點精講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等推行“慶歷新政”失敗,相繼被貶職。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貶為滁州知州。這篇游記寫于歐陽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本文采取敘事說明的筆調,層次清晰,脈絡分明。先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將游玩觀賞之樂融化在宴飲之中。再寫山中景色及出游之樂,早晚不同,四季各異,樂亦無窮,余韻不絕。第3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引,“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只因樂在其中。最后一段寫日暮醉歸,有描寫,有敘事,更融入抒情和議論,托出全文主旨。
2.寫法精講
駢散結合,體現韻律美。
本文是一篇游記散文,大量運用了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這樣的駢偶句,作者控馭自如,出于自然,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感,給文章增添了華麗之美。全文21個“也”字,25個“而”字,靈活運用,讓文章有詩意又帶有散文的韻味。這樣整散結合,使文章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么呢?請仔細找一找,畫出有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樂”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山水之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二是“宴酣之樂”,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嘩”,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人之樂”,故作文以敘其事。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
四、湖心亭看雪
重點難點講解
(1) 寫湖心亭景色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透出了由湖心亭觀雪之壯觀景色,“兩三粒”映出了天地之浩瀚。
(2) 點明主旨的句子: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課文結構分析
(1) 層次結構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過。
然后作者將筆峰一轉,敘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2) 中心思想
通過用淺淡的筆觸描述了山水,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悅化解了對故國往事懷戀的淡淡愁緒。
寫法精講
作為一篇游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蹤。
寫景是游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詩詞五首
《長歌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山居秋暝》
《漁家傲》
《長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