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復習-文言文-語文版七年級(上)第六單元課文梳理
一、《論語》六則1.文學常識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2.重點字詞
(1)通假字:說,通“悅”,高興,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詞類活用
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指舊知識和新知識。)
不恥下問(恥,形容詞用作動詞,“以……為恥”。)
(3)成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善而從 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溫習舊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不恥下問: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學而不厭:學習總感到不滿足。
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3.《論語》六則主要記錄孔子關于教育思想的談話。他在學習態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張?
孔子關于學習態度的主張有: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②學而不厭。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關于學習方法的主張有: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 練習回顧
讀《論語》六則,仿佛在聆聽一個淵博的長者對我們的諄諄教誨。你能結合文中有關語句談談你讀后的體會嗎?
例:a: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懂得了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鞏固的道理。
b:讀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須有寬廣豁達的胸懷。
c:讀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學習和思考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學有成效的道理。
d:讀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學的精神,同時又要有虛心請教、不懂就問的態度。
二、《世說新語》二則
1.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說集,書中記述了漢魏至晉宋間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論,時間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以及習俗風尚等許多方面,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詞句式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讀“fǒu”。句意:你父親在家嗎?)
(2)一詞多義
①為 何為不可(為:動詞,做。) 正為此耳(為:介詞,因為。)
②以 本所以疑(以:介詞,與“所”組成固定句式,譯為“……原因”。)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以:介詞,譯為“通過”。)
③相 相委而去(相:代詞,譯為“別人”。) 寧可以急相棄邪(相:代詞,譯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