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關愛大自然 保護大自然學案
知識梳理1.為什么要保護大自然?
(1)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人類的未來,我們應該學會____________地對待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保護______________。
(2)大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____________,是生命的搖籃,是我們共同的____________。
(3)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僅需要遵守人與自然的____________,尊重生命,____________,美化自然,還需要____________,依法保護大自然。
答案:平等 生物的多樣性 物質基礎 家園 道德規范 善待自然 法律保障
2.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
第一,提高。要心中有環境,時時處處想到環境保護,要知道環境污染和破壞的____________。通過了解我國環境形勢的嚴峻性,防止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緊迫性,在頭腦中牢牢樹立保護環境的觀念。
第二,增強____________。這就要求我們青少年在環境保護方面要知法、懂法、用法、護法。要了解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____________,要嚴格律己,絕不做污染環境的事,發現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要舉報,敢于同違反環境保護法律的行為作斗爭,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環境權益,保護我們的家園。
第三,落實____________。我們要為保護環境做____________的事。例如,搞好學校和家庭的清潔衛生,美化生活環境,參加保護環境的義務勞動。
答案:環保意識 嚴重危害 法制觀念 法律法規 環保行動 力所能及
3.依法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不僅需要遵守人與自然的道德規范,還需要____________保障,依法保護大自然。我國十分重視環境保護的立法、執法工作。我國已形成了以____________為基礎、以____________為主體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這為保護、治理環境提供了法律依據,切實保障了保護環境這一基本國策的實施。198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在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中占有____________地位。
答案:法律 憲法 環境保護法 核心
知識導學
第一,要把握本課編寫的意圖。本課內容側重行為要求,應充分感知生活中的現象,積極參與學習,要求做到知行統一。可仔細閱讀教材,借助教材提供的資料進行閱讀討論,通過討論、交流,形成統一的認識。
第二,多觀察、多體驗。觀察就是觀察他人、觀察社會,把觀察的現象與我們學習的書本知識進行對照,達到現實與書本知識的統一,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我們學習的境界。比如,善待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我們在學習時,可以采用比較分析法,先領會教材提供的西藏人善待大自然的故事,再對比生活中的一些破壞大自然的行為,通過正反對比感悟生活中大自然的重要性,培養善待自然的意識。
第三,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得越多,思考得越深入,收獲就越多越大。
第四,形成合作學習的好習慣。在學習中,可以相互合作,形成集體探究的氛圍。深入思考,提出問題,養成善于發現問題的良好習慣,通過同學們之間的討論、辯論,使我們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疑難突破
1.為什么說尊重生命,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剖析: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存活著形形色色的生物,而人類也正是由于成千上萬種生物的“恩賜”,才得以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繁衍。當我們品嘗著鮮美的瓜果,穿著暖和的皮衣棉褲時,可曾想到這些是生物多樣性給我們奉獻的碩果。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就等于保護了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為了我們人類的未來,我們應該學會平等地對待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尊重每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