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教學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人格尊嚴和名譽權的內容,知道法律保護公民的榮譽權;明確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譽權。
能力目標: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區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嚴權、榮譽權的行為。提高依法維權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譽,維護自己的尊嚴,增強自尊心。
懂得尊重他人,維護他人的名譽。
增強依法維權意識。
教學重難點
人格尊嚴不可辱,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
教學過程
材料投影:(《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譯:讀書人寧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寧死不屈的節操。)
不食嗟來之食
春秋時齊國連年災荒,有個叫黔敖的富戶在路邊設了一個粥攤來周濟逃荒的窮人。一天,黔敖看見一個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沒精打采的走過來,就高聲喊道:“喂,來吃粥。”來人抬眼看著黔敖說:“我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樣的地步。”說完他辭謝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終于餓死在路邊。
教師:看完上述材料,結合本課知識談談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這種行為?材料說明什么道理?
學生1:人應自立,自己養活自己,人格尊嚴不可辱。
學生2:人格尊嚴比生命還重要,啟示我們做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人。
教師:這段材料說明人格尊嚴不可辱。
板書:一、人格尊嚴不可辱
1.什么是人格尊嚴
教師:尊嚴,通常與人格的尊重相聯,以相互間的尊重為前提。尊嚴,是人的一種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擁有尊嚴的人,是做人有原則的人,是有骨氣的人。他不因饑餓而食嗟來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于權貴,不因力單而為強暴屈服。維護尊嚴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極強的人。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現代社會,法律賦予每個公民人格尊嚴權。任何人都享有作為“人”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和受到他人與社會最起碼尊重的權利──人格尊嚴權。
板書:2.人格尊嚴權是人格權中的核心權利
人格尊嚴權集中表現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我們先學習名譽權。
導讀:p35有關信用審查制的小字資料。
教師:請同學們邊看邊思考,用自己的話談談人格尊嚴權中的名譽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板書:二、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
學生:名譽就是名聲,材料里是大家對市民信用信譽的評估,名譽越好,貸款越容易等。
教師:信譽是一方面,還有什么?
學生:還可以是品德、才干、聲望等社會評價。
教師:那好,請同學們再看看書,給人的名譽下個定義好嗎?
學生:人的名譽是對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譽等方面的客觀的社會評價。
教師:很好。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或者也對他人進行評價,每個人一生中都處在這種評價中,而且,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好的評價,如誠實、正直、善良、聰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譽,也就有了人的尊嚴,因為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
板書:1.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
活動:播放錄音(節選感動中國頒獎晚會)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位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而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散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