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下冊期末總復習
3.二十四節氣。
(1)節氣就實質而言屬于陽歷范疇,從天文學意義來講,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360度,以春分點為0點,分為二十四等分點,兩等分點相隔15度,時間約隔半個月。每個等分點設有專名,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
(2)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五節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1.地球內部結構。 地殼:厚約0~17 km。 地幔:厚約17~2 900 km,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厚約2 900—6 371 km,分為外核和內核。
2.軟流層與巖石圈。
軟流層:位于上地幔深約50~250 km的范圍內,據推測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產生高溫異常,將巖石熔融后形成的。這里可能是巖漿的發源地。
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由巖石組成的,合稱為巖石圈。
3.火山和地震:地球內部能量強烈釋放的形式,也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
4.火山。 (1)結構:由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組成。
噴發物:有氣體、巖漿和火山灰噴發物。分類:按活動情況可分為活火山、死活山、休眠火山。
(4)分布: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鹕綆、東非火山帶、大西洋海底火山帶。
(5)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①益處:火山灰和火山塵可為農田提供無機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礦產,
如硫礦等。同時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醫療衛生方面有較大價值。
②危害:毀壞交通,埋沒農田,引起火災,甚至危及人類生命。
5.地震。
(1)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①震源: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 ②震中:震源正對著地面上的地方。
③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
(2)分布: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
(3)防震自救的措施: 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要慌亂,要冷靜、快速地離開房屋,跑到空曠的地方,或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節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1.大陸漂移說: 地球的巖石圈被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2.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3.板塊與地殼活動: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4.板塊運動: (1)板塊張裂(生長邊界)地區。 裂谷或海洋(例證:大西洋、東非裂谷)。
(2)板塊相撞(消亡邊界)地區: ①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大陸板塊邊緣受擠壓隆起為島弧或海岸山脈(例證:太平洋西部的島弧鏈、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脈);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例證:馬里亞納海溝)。 ②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