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下冊期末總復習
動等。
2.能的多種形式。
動能:物體運動時所具有的能稱為動能。
勢能:物體被舉高或發生彈性形變時所具有的能稱為勢能。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會判斷各種形式的能,如動能、勢能、化學能、電能、聲能、光能等,并知道它們的應用。
第二節機械運動
1.機械運動。
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機械運動的特點是物體位置發生變化。
2.參照物。
研究某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假定為不動的物體。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
3.機械運動的分類。
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直線運動又可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4.控制變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與某個因素有關時,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變,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干擾。這種實驗方法就叫控制變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計算公式為v=s/t
(2)平均速度。
當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時,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來的速度。
第三節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變物體的形狀。
(2)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包括改變物體速度的大小和物體運動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有力的作用時,乙物體也會對甲物體產生力的作用。
3.彈力。
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
4.力的單位。
力的單位是牛頓,單位符號是n。
5.測力計。
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第四節力的圖示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2.力的圖示。
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節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1.重力: (1)定義: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下。
2.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重力與質量成正比,計算公式為g=mg
第六節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 相互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產生的阻礙物體發生相對運動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壓力。 (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減小摩擦的方法:(1)減小壓力。(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
第七節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靜止的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運動方向的性質。
第八節二力平衡的條件
1.二力平衡。 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這兩個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條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課后
反思
教 案 總第(86)課時
課 題 第二章知識能力訓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