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新老個體的更替
3.4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認圖、讀圖來獲取信息,進一步培養科學探究的習慣。
2.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特點
(2)了解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3)能列舉動物的受精方式
教學重點
動物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1.動物胚胎發育的方式及其特點
2.水螅的出芽生殖
教學方法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講解.
教學準備
1.準備有關動物進行體外受精和體內受精,動物卵生、胎生、卵胎生的投影片或錄像帶。
2.新鮮的雞蛋或鴨蛋
3.草履蟲分裂生殖和水螅出芽生殖的錄像
教學設計
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言 從人的生命周期引入到動物的生命周期
動物的有性生殖(重點)
組織學生填表組織看實物、看錄像 填表、讀圖、討論、看錄像、看熟雞蛋的結構,進行思考討論
動物的無性生殖 形成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的概念
小結 總結動物的生殖方式 學生填寫表格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動物和人一樣,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生殖、死亡等生長時期,這些時期構成了動物的生命周期。這樣就使動物得以繁衍,生生不息。
二、新課教學
第一課時: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一)有性生殖
1.通過復習人的生命周期,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人的生殖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有性生殖的概念。
(講解)動物有性生殖的本質是精子與卵的結合.
2.動物的受精方式
(1)讀圖,看昆蟲、爬行類、魚類、鳥類、兩棲類和哺乳類,提問:這些動物能進行有性生殖嗎?(對學生的回答作必要的評價。)
(2)學生討論:哪些動物進行體外受精?哪些動物進行體內受精?(先對書上的六類動物進行判斷,再舉其它例子。)
(3)觀看錄像,加深學生對體內受精和體外受精的認識,并進行討論。
(4)學生思考并討論:
a.體外受精的動物所形成的受精卵一般在什么環境中發育?
b.這兩種受精方式哪一種更優越?為什么?
3.動物胚胎發育的方式及其特點:
(1)讓學生看圖:小龜出殼和小牛出生,并觀看錄像.
(2)打開煮熟的雞蛋,讓學生觀察,教師利用掛圖對雞蛋的結構進行必要的講解,讓學生認識雞蛋黃(即卵黃)占整個卵的大部分,能為胚胎的發育提供充分的營養。
(3)學生閱讀、對比“動物的胚胎發育”的表格,了解動物胚胎發育的方式及其特點,其中胎生方式的發育場所和營養來源可引導學生復習“胚胎在子宮內的發育”。
(4)根據已學過的動物分類的知識,讓學生例舉卵生、胎生、卵胎生動物,并填在課本中。對卵胎生進行必要的講解。比較這三種胚胎發育對動物繁殖后代的優越性。
(5)組織學生討論課本上第97頁的討論題。
(二)無性生殖
1.學生觀察變形蟲的分裂生殖的圖,讓學生描述分裂生殖的過程,并了解單細胞生殖的特點.
2.學生觀察圖水螅的出芽生殖,并加以描述,思考:變形蟲和水螅的生殖有何相同的地方?
3.學生觀看草履蟲分裂生殖和水螅出芽生殖的錄像,錄像內有水螅的有性生殖,這部分也可讓學生觀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低等動物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