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細胞4
第四節 細 胞
教材分析:
細胞是在學習了常見的動植物之后提出的,使學生從宏觀認識轉向微觀認識。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可見其重要性。學習本節內容的意義就在于引導學生從細胞這個微觀角度去認識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所以本節教材以人類認識細胞的歷程為主線呈現,主要內容有細胞的發現、細胞學說和細胞的結構。
教學目標:
1、 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
2、 知道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 說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教學重點:細胞的結構、動植物細胞的區別。
教學難點:細胞學說的提出。
學生分析: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細胞”這個詞。而且前面的課堂中老師也曾多次提出過“細胞”這個概念,學生知道細胞是很小的一個物體,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也知道細胞是所有生物(除病毒外)具有的結構。對這個學生從為見過的神秘結構,教師要多作一些形象性的比喻,那么學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教學設計:由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區別之一――大部分都具有細胞結構引入“細胞”這一結構,然后介紹細胞的發現過程,中間滲透細胞學說的提出。重點放在細胞的結構,以及動植物細胞的區別。
教學準備:幻燈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引入:
回憶本章的第一節學習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學生回答,引出生物除病毒外都具有細胞結構,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一塊塊磚搭建一幢房子,同理,一個個細胞搭建成一個生物體(除原生生物外)。本節課,我將帶領大家走進細胞世界,一同來認識傳說中的細胞。
第四節 細胞(板書)
二、授課:
(一) 細胞的發現(板書)
中國在秦漢時期:《爾雅》記載了590多種動物和植物,并納入一定的分類系統。已經開始對生物進行分類來更好地認識它們。在17世紀以前,雖然人們試圖尋找動植物體到底由什么組成這一問題的答案,但受觀察工具的限制,對動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植物的形態、內部結構或生活方式等方面,那時沒有人知道有細胞的存在,因為細胞很小肉眼看不見。必需要借助一定的儀器,直到1590年,一位荷蘭人發明了第一臺顯微鏡。
顯微鏡的發展(學生看書本54頁顯微鏡圖片,老師介紹)
①1590年,第一臺顯微鏡:一位荷蘭眼鏡制造商制造了第一臺顯微鏡,結構非常簡單,就是兩頭各帶有一塊透鏡的圓筒。沒有觀察到細胞。
②1660年,羅伯特.胡克的顯微鏡:胡克對荷蘭人發明的顯微鏡進行改良,它的右側有一個油燈的支架,用來給放大的標本照明,觀察不栓切片時發現了細胞這一個結構。大約能放大100倍。
1.細胞學說的提出:(板書)
1831年,英國科學家布朗:發現了植物細胞內有細胞核。
德國詩人歌德提出:是否存在一種組成生命現象的“原型”。
德國科學家提出:自然界存在一種構成生命的“原液”。
19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細胞學說”: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結構單位----細胞所構成。
③1886年,光學顯微鏡:德國科學家制造,可放大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