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細胞(通用6篇)
七年級科學細胞 篇1
教師備課筆記
課題 §2—4 細胞課時安排 第2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
目標 1、 了解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
2、 了解細胞分裂的意義。
3、 了解觀察工具的發展及使用對生命科學微觀領域研究的意義。
重點
和
難點 重點: 細胞分裂的過程;對細胞分化的理解。
難點:對細胞分化的理解。教具準備 投影片
師 生 活 動 過 程 設 計 意 圖
一、 復習提問
1、 組成細胞的基本結構有哪些?
2、 動植物細胞有哪些區別?
二、引言
一粒種子是如何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一只小貓是如何發育成一只成熟的個體的?其實人體與許多生物都是來自一個細胞——受精卵。人體復雜的結構是受精卵不斷分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
三、講授新課
1、 講解:受精卵形成后,逐漸形成一個由多細胞組成的細胞團。這個過程可以用橡皮泥來模擬。(1)用橡皮泥做成一個直徑為3厘米的球。用這個球代表受精卵。(2)將橡皮泥一分為二,但仍讓這兩部分粘在一起。再將每個部分一分為二,也仍讓它們粘在一起,如此分裂下去,最后形成一個細胞團。
2、 提問:以這種方式分裂,一個細胞經過2次分裂可產生多少個細胞?4次分裂可產生多少個細胞?6次呢?
3、 什么叫細胞分裂呢?(請學生回答)之后播放錄象:細胞分裂。
并請學生注意觀察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母細胞核內有何變化?所產生的子細胞與母細胞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否相同?
4、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節:細胞分裂過程中,母細胞核內會出現染色體。最后染色體會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5、 提問:細胞分裂有何意義?(提示學生從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兩方面進行回答)
單細胞生物:增加生物體個數。
多細胞生物:增加細胞個數。
6、什么是細胞生長呢?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回答。
7、細胞分裂所產生的子細胞與母細胞在結構上是相同的,但為什么生物體會有不同的組織和器官呢?那些形態結構不同的細胞是如何產生的呢?(細胞分化)
細胞分化的結果是產生了各種形態和功能不同的細胞。一個受精卵就這樣經分裂、分化和生長,最終長成了一個生物體。
8、身體的哪些生理現象可以說明細胞是在不斷的分裂、生長、衰老、死亡,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頭屑脫落、傷口愈合等)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回顧上節知識,加深印象和理解。
使學生更為形象的理解細胞分裂的過程。 使學生通過錄象更加深刻的理解細胞分裂及分裂過程中細胞核內的變化,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了解細胞分裂的意義。
使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結果。
七年級科學細胞 篇2
課題: 第2章 第4節 細 胞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
2、知道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說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4、了解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
5、學習使用顯微鏡;學會制作簡單裝片;繪制細胞結構簡圖。
6、了解觀察工具的發展及使用對生命科學微觀領域研究的意義。
具體目標:
知識目標:1、知道細胞的基本結構;
2、知道動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區別;
3、知道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
技能目標:1、認識顯微鏡并初步學會顯微鏡的使用;
2、初步學會生物作圖;
3、學會用簡單的方法來模擬生命活動過程(細胞分裂)。
情感目標:1、體會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嚴謹;
2、體驗生命結構的奇妙多樣與結構上的復雜有序;
3、體會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
4、培養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5、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積極情感。
二、教學重點:
1、顯微鏡的使用;
2、細胞的基本結構;
3、培養對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及對生命奧秘的探究興趣。
三、教學難點:
1、細胞的基本結構;
2、顯微鏡的使用;
3、動植物細胞的區別;
4、細胞的分裂、分化;
5、染色體的概念。
四、教學準備:
圖片、顯微鏡、永久裝片、制作洋蔥表皮裝片及人體口腔上皮涂片所需材料及用具、白紙、樹葉(多種)、橡皮泥、細線等。
五、教學安排:
5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展示各種生物顯微圖片:這是顯微鏡下看到的生物體或其構成,同學們想不想親自來看一下?
二、介紹顯微鏡
取出顯微鏡,介紹其各部分結構名稱及功能。學生分組熟悉顯微鏡結構。
三、操作探究
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跟著做。
探究一:觀察頭發、透明塑料尺上的刻度。
探究二:觀察一些永久裝片(以洋蔥表皮裝片為主)。探究裝片的移動以及換上不同的目鏡體驗放大倍數等。
四、課外擴展
學生閱讀,了解細胞發現的歷史及其他各種顯微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利用顯微鏡可以看到生物更細小的結構,那么現在我們就利用顯微鏡來親自動手制作裝片來看一看。
二、學生探究
實驗:洋蔥表皮裝片的制作及觀察。先介紹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再學生分組實驗。
三、學生小結交流
四、學生探索
實驗:人體口腔上皮細胞涂片的制作及觀察。先介紹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再學生分組實驗。
五、學生小結交流
六、深化擴展
學生閱讀;細胞學說。讓學生知道生物由細胞構成;體驗科學研究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協作。
第三課時
一、導入
所有的生物都由細胞構成,構成生物的細胞多種多樣——展示圖片:各種各樣的細胞。那么它們的結構一樣嗎?
二、學生探究
學生仔細觀察口腔上皮永久裝片,說出細胞可以分幾部分,再逐一說明。
進一步仔細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找出細胞的幾個部分,并找出與口腔上皮細胞不同之處,并作圖。注意生物作圖的規范性。
三、小結交流
類比聯想:細胞→雞蛋。
四、課后思考
1、高大的樹木之所以能“頂天立地”,與植物細胞結構中的什么結構有關?
2、植物的葉為什么是綠色的?
第四課時
一、導入
動物、植物等都能由小到大生長,生長是怎么回事呢?
二、學生閱讀
三、模擬探究
橡皮泥模擬細胞分裂。
四、實驗探究
觀察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裝片。先介紹高倍鏡的操作要點及注意點。學生練習使用高倍鏡。在高倍鏡下找到染色體。
五、小結交流
1、是否觀察到染色體?
2、比較子細胞與母細胞之間的大小。
第五課時
一、導入
構成一個生物體的細胞往往是多種多樣的,這多種多樣的細胞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邏輯探究
回顧細胞分裂的模擬結果。
結論:細胞不但能分裂,分裂出來的細胞還能長大。
三、設疑
以人為例,構成人體的細胞多種多樣,但最初都來自一個細胞分裂而來,說明細胞分裂的同時還逐步發生了其他變化。
四、細胞的分化
學生閱讀圖2—62。
本部分知識需在講解后面章節的內容時加以深化,在此,只能點到為止。
五、深化鞏固。練習。
七年級科學細胞 篇3
§2—4細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平時生活中我們用肉眼觀察各種事物,其實在我們的地球上還有一個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微觀世界。這時候,我們就要借助工具——顯微鏡來進行觀察。
借助顯微鏡,我們不僅僅只觀察動植物的形態、內部結構或生活方式等方面,更深入到了它們的內部,由什么組成的?
1590年荷蘭人用兩塊透鏡組成顯微鏡
1665年英國人胡克觀察木栓切片發現了細胞(cell)
細胞的大小一到幾十微米(um)(10-6米)和納米(10-9米)和頭發(10-3米)進行比較
隨著科技的發展,顯微鏡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能看到的微觀世界越來越。{米、原子、中子等)其觀察的功能也越來越完善。
展示不同的顯微鏡圖。
結論:觀察工具的發展是生命科學微觀領域研究發展的前提條件。
胡克所用的顯微鏡及觀察的櫟樹細胞壁
介紹細顯微鏡的由來,正是由于科學家的觀察力和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以及對事業的責任感才導致顯微鏡的發展。進行情感教育。
二、認識各種動植物細胞(課件進行介紹)各種人體細胞紅細胞植物細胞神經細胞白細胞
精細胞心肌細胞葉子的細胞結構
觀看細胞。
這些細胞的介紹,主要是讓學生對細胞有個感性的認識,為接下去的自己動手觀察動植物細胞打下基礎。
質疑:你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生物是否都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結構?
投影動物細胞結構圖,再展出植物細胞結構圖。先讓學生說出各結構的作用,在說明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動物細胞結構圖:
細胞膜:保護細胞并控制細胞與外界之間物質交換的作用。
細胞質:許多生命活動進行的場所。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植物細胞結構圖:
思考:動物和植物的細胞有什么不同?
相同之處: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細胞壁:有纖維素組成,具有保護而和支持細胞的作用。它使植物細胞具有一定的形狀。
液泡:常含有較大的液泡,內有細胞液,如西瓜汁主要是細胞液。
葉綠體: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內含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以上是植物細胞的特點。
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來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思考:高大的樹木之所以能“頂天立地”與植物細胞中的什么結構有關?
植物的葉為什么通常是綠色的?
討論并回答。
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解釋,即鞏固知識有激發學習興趣。
一、 細胞學說
1665年,英胡克發現了細胞
那細胞到底是什么呢?顯微鏡發明后,科學家們一直一邊觀察動植物的細胞,一邊在思考。
1831年,英布朗發現了植物細胞內有細胞核。
從原型——原液——細胞學說(施萊登和施旺提出)德國人
細胞學說: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構成。
閱讀為主。
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細胞學說的形成史。
從胡克發現細胞到細胞學說的提出,前后經歷了200年時間,期間凝聚了許多科學家的探索成果。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討論得出:科學的發展需要幾代人或同代人的協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科學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科學家協作努力的歷史。培養這種科學態度非常重要。如:此次的神州5號。
談看法。
告訴學生,科學的發展是幾代人或同代人的協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的結果,所以要有協作精神。
通過實驗室里的兩節課之后,我感覺學生對細胞的認識已經不再那么抽象,在本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就不會是老師傳授,學生一味接受。學生也可以很好的參與課堂互動。在內容的處理上,要適當增加一些細胞學說的歷史背景,這樣可能更加生動寫。
【板書設計】 第四節 細胞
一、 顯微鏡的發明
二、 細胞學說的內容: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構成。
三、比較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同異
§2—4細胞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有哪為同學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最先是由什么發育來的?
人體與許多生物都來自一個細胞即受精卵,一個小小的受精卵怎么回發育成一個人呢?
其中要進行一些復雜的變化,如受精卵不斷地進行分裂、生長、分化。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由學生最熟悉的自己引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
受精過程:卵細胞和精子受精結合成受精卵。
接著不斷分裂,逐漸形成一個由多細胞組成的細胞團。
2、細胞的分裂
用橡皮泥來演示整個過程:受精細胞-----兩個細胞-----四個細胞-----由眾多細胞組成的細胞團。(受精卵的分裂過程)
教師總結:一個母細胞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后,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過程,叫做細胞分裂。
例如:切蛋糕,切紙片……(問:一個細胞連續分裂8次,會有多少個新細胞產生?)
學生觀看,可讓學生看圖說話,接受新知識。
教師在學生說的基礎上補充和完善。
學生計算。
以橡皮泥的動態演示來表現細胞分裂這一不可預見的過程,化難為易,化不見為可見。同時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支持認知的發展。
讓學生動手練一練,充分知道細胞分裂有“一分為二”的過程。
分裂不是像我們捏橡皮球這么簡單,看課件演示如何分裂:
分為無絲分裂和有絲分裂(有絲間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體,dna,染色單體,著絲點(簡單介紹)
在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分裂過程中,母細胞核內會出現染色體(細胞核內存在著一種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并稱之為染色體),最后這些染色體會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3、細胞的生長、分化
細胞的生長:分裂的子細胞吸收營養物質,合成自身的物質,不斷長大到母細胞大小。
觀察:剛分裂產生的子細胞與母細胞的大小關系?
有些細胞可始終保持分裂能力如莖尖、根尖
一部分繼續分裂,一部分則分化。
細胞分化:而有的子細胞則發生變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態和功能的細胞,這種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總結:組成生物體的細胞是細胞分裂的結果。細胞的生長,分化在生物體上可同時進行。生長、分裂變多,分化產生各種細胞,變成了生物體的各種結構。最終長成了一個生物體。
觀看課件
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只有母細胞一半的大小。后來吸收營養物質,合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不斷地長大,長到與母細胞一般大小時能繼續分裂。
請一位學生分析解釋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圖。教師補充。
由于細胞分裂過程的染色體變化非常抽象,通過課件展示,通過學聲的觀察,強化染色體的陰險和染色體平均分配兩個子細胞的印象,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區別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
1剛分裂的子細胞只有母細胞的一半大小
2細胞的分裂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過程,生長和分化是相伴而行
3細胞的分裂,生長、分化是不斷進行的
4、細胞的再生
例如:傷口愈合,頭屑脫落…………細胞死去再生
蚯蚓,壁虎的尾巴都能再生,但有些卻不能,如人腿……
八、小結
演示;魚的生長發育過程的視頻資料。(體現精卵結合、受精卵的形成及分裂、生長、分化,形成胚胎,個體發育直至形成成體的全過程。其中受精卵分裂過程著重呈現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發生的變化。)
回顧本節課的知識,觀看,分析,交流。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因此我在講授新課之前先做了一個橡皮泥的游戲,讓學生自己體會細胞分裂的過程,然后讓學生自己比較兩者的不同。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盡量多聯系宏觀的方面,讓學生對細胞分裂有具體的印象。
【板書設計】 第四節 細胞
一、 細胞分裂的概念
二、 細胞分裂的特征:
1、 分裂過程中出現染色體,并且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2、 剛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只有母細胞大小的一半
七年級科學細胞 篇4
教師備課筆記
課題 §2—4 細胞課時安排 第2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
目標 1、 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
2、 知道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 說出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重點
和
難點 重點: 細胞的基本結構;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區別。
難點:對細胞基本結構的認識。教具準備 投影片
師 生 活 動 過 程
設 計 意 圖
引言:顯微鏡的發現,將人們對生物的認識由眼睛的中觀世界,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那么,從微觀世界的角度觀察生物體是由什么組成的呢?由此引入對細胞的學習。
一、 細胞的發現
1、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細胞的發現”一部分。
2、 請學生簡要說出細胞的發現史。
教師講解補充:1590年,一位荷蘭人用兩塊透鏡制造出了第一臺顯微鏡。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發現細胞。
3、 簡要介紹幾種顯微鏡: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
4、 提問:通過上節課的觀察,你對細胞的形態和大小有何認識?(學生回答)
5、 展示不同形態的細胞圖片。如洋蔥表皮細胞、色素細胞、平滑肌細胞、毛細胞、石細胞等。
6、 結論: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個體十分微小,一般只有一到幾十微米之間。
二、 細胞結構
1、 展示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圖。觀察它有哪些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液泡、葉綠體)
2、 展示動物細胞結構圖。觀察它有哪些結構。(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3、 組成細胞的基本結構是什么?(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4、 討論:(1)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結構上有何區別?(完成下表)
結構名稱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細胞壁
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液泡
葉綠體
(2)細胞的各個結構有何作用?(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
細胞壁:支持和保護。
細胞膜: 保護和控制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
細胞質:許多生命活動進行的場所。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葉綠體:光和作用進行的場所。
液泡:內有細胞液。
5、 討論:(1)高大的樹木之所以能“頂天立地“,與植物細胞中的什么結構有關?
6、 植物的葉為什么通常是綠色的?
三、 細胞學說
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細胞學說”一段,教師在適當講解。
細胞學說由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主要內容是: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構成。
四、 教師小節
五、 布置作業
引入新課。
培養自學能力和表達能力。 了解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個體微小。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比記憶印象會更加深刻。 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了解細胞學說的主要內容。
七年級科學細胞 篇5
第四節 細 胞
教材分析:
細胞是在學習了常見的動植物之后提出的,使學生從宏觀認識轉向微觀認識。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可見其重要性。學習本節內容的意義就在于引導學生從細胞這個微觀角度去認識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所以本節教材以人類認識細胞的歷程為主線呈現,主要內容有細胞的發現、細胞學說和細胞的結構。
教學目標:
1、 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
2、 知道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 說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教學重點:細胞的結構、動植物細胞的區別。
教學難點:細胞學說的提出。
學生分析: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細胞”這個詞。而且前面的課堂中老師也曾多次提出過“細胞”這個概念,學生知道細胞是很小的一個物體,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也知道細胞是所有生物(除病毒外)具有的結構。對這個學生從為見過的神秘結構,教師要多作一些形象性的比喻,那么學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教學設計:由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區別之一――大部分都具有細胞結構引入“細胞”這一結構,然后介紹細胞的發現過程,中間滲透細胞學說的提出。重點放在細胞的結構,以及動植物細胞的區別。
教學準備:幻燈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引入:
回憶本章的第一節學習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學生回答,引出生物除病毒外都具有細胞結構,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一塊塊磚搭建一幢房子,同理,一個個細胞搭建成一個生物體(除原生生物外)。本節課,我將帶領大家走進細胞世界,一同來認識傳說中的細胞。
第四節 細胞(板書)
二、授課:
。ㄒ唬 細胞的發現(板書)
中國在秦漢時期:《爾雅》記載了590多種動物和植物,并納入一定的分類系統。已經開始對生物進行分類來更好地認識它們。在17世紀以前,雖然人們試圖尋找動植物體到底由什么組成這一問題的答案,但受觀察工具的限制,對動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植物的形態、內部結構或生活方式等方面,那時沒有人知道有細胞的存在,因為細胞很小肉眼看不見。必需要借助一定的儀器,直到1590年,一位荷蘭人發明了第一臺顯微鏡。
顯微鏡的發展(學生看書本54頁顯微鏡圖片,老師介紹)
、1590年,第一臺顯微鏡:一位荷蘭眼鏡制造商制造了第一臺顯微鏡,結構非常簡單,就是兩頭各帶有一塊透鏡的圓筒。沒有觀察到細胞。
②1660年,羅伯特.胡克的顯微鏡:胡克對荷蘭人發明的顯微鏡進行改良,它的右側有一個油燈的支架,用來給放大的標本照明,觀察不栓切片時發現了細胞這一個結構。大約能放大100倍。
1.細胞學說的提出:(板書)
1831年,英國科學家布朗:發現了植物細胞內有細胞核。
德國詩人歌德提出:是否存在一種組成生命現象的“原型”。
德國科學家提出:自然界存在一種構成生命的“原液”。
19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細胞學說”: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結構單位----細胞所構成。
、1886年,光學顯微鏡:德國科學家制造,可放大1000倍。
、1933年,電子顯微鏡: 10萬倍~100萬倍。
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研究生命科學提供條件,顯微鏡的發展使人類認識生命科學的能力不斷提高。同時也可得到:
2.細胞很微小,借助顯微鏡.(板書)
出示圖2-57各種各樣的細胞,并說明此為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然后總結------細胞有多
大?一到幾十微米。
3.細胞形狀的多樣性.(板書)
雖然不同細胞有不同的形狀,那么不同細胞之間是否有相同之處呢?(學生觀察,再引出細胞的結構)
二、細胞的結構(板書,圖片)
細胞膜:保護細胞、控制細胞與外界之間進行物質交換
細胞 細胞質:許多生命活動的場所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師: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
學生閱讀、討論。
得出結論:最后畫植物細胞圖:
細胞壁(由纖維素組成):保護和支持細胞,使植物細胞具有一定的形狀
植物細胞特有結構 大液泡(內有細胞液):內存細胞液
葉綠體(內有葉綠素):光合作用的場所
三、總結:
細胞各部分結構各盡其能,協調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細胞生命的基本單位。
思考:1、高大的樹木之所以能“頂天立地”,與植物細胞中的什么結構有關?
2、植物的葉為什么通常是綠色的?
學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解答:
1. 細胞中的細胞壁由纖維素組成,具有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使植物細胞有一定的形狀。
2. 植物的葉片細胞中具有葉綠體,內含葉綠素(綠色)。
教學反思:
七年級科學細胞 篇6
第二節 細胞
教學目標:
認識(掌握)細胞的基本結構(光學顯微鏡水平)及功能;
能識別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知道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了解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了解顯微鏡的結構,初步學會使用光學顯微鏡和制作簡單的裝片;
初步學會繪制簡單的生物圖
教學重點: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臨時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教學難點: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顯微鏡的使用;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的制作;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教學過程:
一、細胞的發現
人類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依靠肉眼來觀察自然界的各種事物。由于人眼不能看清直徑小于100μm的物體,人類一直設法利用工具來放大物體,探究生物體是由什么細微結構構成的。
16世紀中期,瑞士博物學家格斯奈用放大鏡觀察和描述了蝸牛殼和原生動物。
1590年,荷蘭科學楊森首創顯微鏡。
16xx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根據望遠鏡倒射時由放大物體的特點,也制成一臺顯微鏡,對昆蟲進行了觀察。
1665年,英國物理學羅伯特.胡克用自己設計和制造的顯微鏡觀察了軟木(櫟樹皮)的薄切片,看到了一些小孔洞,類似蜂巢的極小的封閉小室。他取名為cell,翻譯為細胞。后來,他又觀察了葉片的表皮和樹枝和樹枝的橫切面,發現活的植物體也是由細胞構成的。
二、細胞的大小
細胞很小,直徑一般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但是,如果我們用肉眼活放大鏡觀察用手扳開的熟透了番茄、西瓜、蘋果的果肉,可以觀察到一個個亮晶晶的小顆粒,這就是細胞。這些細胞由于儲藏了充足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直徑可達1000μm.
小資料:細胞的大小
細胞的大小和功能往往是相適應的。如鳥類的卵細胞之所以大,主要是由于細胞質中由大量的營養物質,以保證脫離母體后卵的胚胎發育;而哺乳動物是胎生的,胚胎在母體內發育,受精卵的發育可以從母體取得營養,因此他們的卵細胞比卵生動物小得多。
細胞的大小和生物體身體的大小沒有相關性。
三、細胞的形態結構功能: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細胞的形態”教學上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后描述實驗課中看到的洋蔥表皮細胞、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形態,然后教師可利用媒體展示或掛圖,介紹生物體中各種不同形態的細胞(如紅細胞、色素細胞、肌細胞、神經細胞、精子、卵細胞、根毛細胞)及形態可以改變的細胞(白細胞和變形蟲)。
“細胞結構和功能”先講解動物細胞結構功能再講植物細胞。可以先讓學生畫個口腔上皮細胞圖,然后老師一邊講結構一邊畫出動物細胞結構模式圖并注上名稱,講清細胞膜、細胞質、細胞的特點和主要功能并板書。用同樣方法講清植物細胞的結構功能(可以將雞蛋的結構與細胞結構類比)。講解二類細胞后,讓學生總結出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板書可采用圖文式板書。
注:葉綠體和液泡是屬于細胞質的結構,不能把植物細胞說成由6部分組成
1. 細胞壁:是植物細胞餓細菌細胞的特由結構。主要是由纖維素等構成的,比較堅硬,能維持細胞的形狀,對細胞由保護和支持的功能。
2. 細胞膜:又稱質膜,是細胞最外面的一層極薄的膜,它的厚度僅有10μm,在光學顯微鏡下是觀察不到的,看到的只是細胞與環境界面的影象。細胞膜除了具有保護作用外,還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3. 細胞質:是位于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透明粘稠狀結構。在動物細胞中,這個區域幾乎透明,而在植物細胞中,能看到液泡。液泡中有細胞液,細胞液中有各種無機鹽和有機物,如甘蔗莖細胞的液泡中含有蔗糖。在葉細胞的細胞質中有綠色的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細胞質是細胞進行許多生命活動的地方。
4. 細胞核:是細胞中最大的一個似球體的結構,通常一個細胞只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的直徑為10~20μm。通常位于細胞的中央,構成細胞核的物質十分粘稠,內含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的染色質或染色體,以及蛋白質。細胞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整個細胞的生長、發育和遺傳等生命活動,特別和生物的遺傳密切有關。
四、細胞的形狀
細胞的形狀多種多樣。有長方體形、球形、圓盤形、星芒形、長纖維形、紡錘體形等。細胞的形狀主要取決于其功能。如:
人的紅血細胞呈圓盤形,能增加細胞的表面積,有利于和外界交換氣體;
動物的色素細胞是星芒形,伸開時顏色變深,收縮時顏色變淡;
肌肉細胞呈長纖維形,有利于收縮于舒張;
動物的卵細胞是圓球形或卵圓球形,適應于在生殖道中運送;
精子一般都有鞭毛狀的尾,能在流體介質中游動,以接近卵細胞;
表皮細胞通常呈扁平狀,有利于保護身體內的組織和器官;
根的根毛細胞,外側發生突起,有利于擴大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表面積。
五、細胞的化學組成
1、構成細胞的物質
水:水的含量一般可達80%~90%
無機鹽:大多數無機鹽在細胞中溶于水,
有機物:有糖類(葡糖糖、核糖、脫氧核糖、蔗糖、淀粉、糖元、纖維素)、
蛋白質(血紅蛋白、胰島素等)、
脂類(磷酸甘油酯、腦磷脂、卵磷脂等)、
核酸(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等
2、構成細胞的元素
主要有: 糖類有c、h、o,蛋白質有c、h、o、n、s,脂類有c、h、o,核酸為c、h、o、n、s、p。這些元素與無機界是一樣的,地球上的物質具有統一性。
六、細胞的分裂核生長
生物能由小變大的原因是細胞分裂和生長。
細胞分裂:要講清概念(一個母細胞經過一系列變化成為二個子細胞的過程)、過程(細胞核一分為二――細胞質一分為二――一個細胞變成二個細胞)、意義(使細胞數目增多,實現生物的繁殖)。在講分裂過程時,利用板畫講無絲分裂的過程,利用掛圖或多媒體講有絲分裂。
細胞分裂是指細胞由一個分裂成兩個,兩個分裂成四個…這是細胞繁殖子代的過程。細胞分裂通常包括兩步,先是核分裂,形成兩個子核,然后是細胞質分裂,形成兩個子細胞。根據細胞分裂的情況,細胞分裂可分為無絲分裂和有絲分裂。
無絲分裂:由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看不到染色體的變化,也看不到紡錘絲的活動(絲狀物的出現)。是1841年雷馬克首先在雞胚血細胞中發現的。
有絲分裂:是細胞分裂最普遍存在的方式,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有絲狀物的出現。分裂時,首先是細胞核中的染色質成為染色體,核膜與核仁消失,紡錘絲將染色體牽引到細胞兩端;然后染色體又重新變成染色質,核膜和核仁重新形成,完成核分裂;最后,在母細胞中部凹陷橫縊(動物細胞)或形成新的細胞壁(植物細胞),完成細胞質的分裂,一個細胞就分裂成兩個相同的子細胞。
細胞的生長:通過細胞分裂形成的子細胞體積較小,需要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使細胞體積增大,質量增加的過程。
細胞生長:要講清概念、過程(可利用板畫或掛圖,形象地說明植物細胞生長過程中液泡的變化)和結果(體積增大、細胞分化)。
七、細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細胞不僅是生物體的結構單位,而且還是生物體的功能單位。
結構單位:生物體(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功能單位:主要是以單細胞動物――草履蟲為例,說明細胞能完成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的各項功能(也可補充單細胞植物――衣藻進一步說明),然后說明細菌、酵母菌的細胞也有同樣的功能。多細胞生物體的細胞功能不具全能性,但都有其功能(舉例說明之)。最后得出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的結論。
單細胞生物,既是一個細胞,也是一個完整的生物體。它們具備了生命的一切基本特征,如能攝取食物、排出廢物,能運動,有應激性,能生長和繁殖,有遺傳變異現象。
。ń榻B草履蟲的結構,是屬于原生動物門纖毛綱的單細胞動物,形狀很像草鞋)如草履蟲能用口溝攝取食物,用食物泡消化食物,用肛門點排出食物殘渣,用伸縮泡排出飛舞等。
多細胞生物是由多種多樣的細胞構成的。各種細胞分工合作,實現多細胞生物完整的生命活動過程。如在多細胞植物中,水和無機鹽的吸收是由根毛細胞完成的,光合作用是在葉肉細胞中完成的,生殖功能是在卵細胞和精子等細胞中完成。
由此可見,一切生物都是以細胞為基本單位出現的,有了細胞就有了完整的生命活動過程。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病毒只有侵入細胞后才能表現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才能進行基本的生命活動。
小資料:細胞學說
閱讀:病毒
總結:
練習
活動: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一)認識顯微鏡的的結構:可以利用掛圖和實物一邊介紹各部分名稱和作用,一邊讓學生對著顯微鏡記憶、領會,然后讓學生完成圖5.2.2的實驗作業。
顯微鏡的使用:老師一邊講清操作要領一邊示范,采用講一步讓學生操作一步,教師進行檢查及時糾正的方法進行教學。老師要講清以下內容:
1、 取鏡: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
2、 安放:把顯微鏡放置在接近光源的地方,置實驗者前略偏左(距桌邊緣5-10cm),鏡筒向前,鏡臂向后。
3、 對光:二對準: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使物鏡距載物臺2 cm左右);轉動集光器,讓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右眼睜開),同時調節反光鏡(光線強時用平面,光線暗時用凹面,如要使用高倍物鏡則用凹面),使鏡筒內出現圓形明亮的視野(要求亮度與日光燈相近且無陰影)。
4、 放標本:把待觀察的標本(“6”、“e”、“b ”、“p”等)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好,使標本位于通光孔的中央。
5、 調焦:雙眼從側面注視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物鏡靠近載玻片(注意不能碰到載玻片);再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要求睜開右眼,并慢慢向后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當看到物像時,停止調節粗準焦螺旋,繼而輕輕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
6、 調節視野亮度:沒有經過染色的標本透光好,需要在暗視野下才能看清楚,可通過縮小光圈或換用平面鏡對光的方法進行調節。
注:如要使用高倍鏡,則選取待進一步觀察的部位,移到視野的中央,轉動物鏡轉換器(不能按在物鏡鏡頭上轉),使高倍物鏡(40x)對準通光孔,再調節細準焦螺旋(切勿轉動粗準焦螺旋,以免不小心壓破標本,損壞鏡頭)。
7、 顯微鏡復原:用紗布將顯微鏡的外部擦試干凈,將兩物鏡偏離通光孔,鏡筒下降到最低位置,反光鏡處于豎直位置,放回鏡箱中。
顯微鏡使用時注意事項:
1.取送方法要正確。右手握鏡臂,左手托住鏡座,使顯微鏡保持垂直,不允許用一只手提顯微鏡;
2.鏡頭的保護。鏡頭只能用專用的擦鏡紙擦拭,要順一個方向擦;
3.粗、細準焦螺旋的使用.使鏡筒下降時,一定要用眼睛看著物鏡,使鏡筒緩緩下降至接近玻片,以免砸壞物鏡和玻片標本;
4.制作臨時裝片。臨時裝片一定要蓋蓋玻片,以免鏡頭接觸玻片上的液體。使用染液時,不要使染液碰到鏡頭,以免染液損壞鏡頭;
5.轉換器的使用。不要用手指扳著物鏡轉換,以免使物鏡鏡頭松動而改變焦距,影響觀察的清晰度。正確的方法是用手指握住轉換器的邊緣進行轉動;
6.聚光器的使用。顯微鏡最下面的一個螺旋是使聚光器上升和下降的螺旋。聚光器上升,通向物鏡的光線變強,視野變亮,反之則暗;
7.光闌的使用。在聚光器的下方有光闌,可以通過一個小桿的移動,改變進入物鏡的光通量,改變視野亮度;
8.制作目鏡的指示針
(二)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
復習顯微鏡的用法,用洋蔥表皮永久裝片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讓學生先感受一下細胞形狀)。由于學生從未看到過細胞,因此觀察時往往將載玻片、蓋玻片或鏡頭上的一些臟東西或氣泡當成是細胞,教師要充分利用媒體或掛圖展示細胞,及時糾正學生的偏差。
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采用邊講邊示范的方法,講清以下要點:
8、 擦片:用紗布或吸水紙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干凈。
9、 滴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10、 取標本展平:用鑷子夾取洋蔥的內表皮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放在載玻片的水滴中,用鑷子將薄膜展平。
11、 蓋片:取一蓋玻片,先讓其一邊接觸載玻片的水滴,用鑷子夾住蓋玻片的另一邊,然后輕輕放下(以免產生氣泡),再用吸水紙吸去蓋玻片外多余的水(如有較多的氣泡,可在蓋玻片邊緣的一側滴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
12、 染色:把染色液滴在蓋玻片邊緣的一側,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
觀察臨時裝片:(看不清晰主要是標本撕得太厚,細胞重疊所致,應重新制作)
然后再觀察人口腔上皮永久裝片。
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動物細胞結構;觀察細胞質流動;生物畫圖
臨時裝片方法基本上相同,本實驗成功的關鍵是取標本,口腔上皮細胞不易取下可以多刮幾下,用力可稍大一點,牙簽不能太細太尖(可用棒冰棍代替);口腔一定要清洗。觀察細胞質流動時,黑藻的葉要先照光,取細嫩的葉制成臨時裝片。
生物圖畫法要求交代清楚,老師可邊講邊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