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7年級下冊:第3課 綠洲
課題:綠洲 初中美術教案:第3課 綠洲
[教案]郭丹老師的教案 綠洲
課目
第3課綠洲
年級
7年級下冊
執教
郭丹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同學們曾經為植樹節做過什么嗎?(植樹,看著樹苗一天一天的長大,喜悅之情,油然而生……)今年的植樹節我們將要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舉辦一個“愛我綠色家園”的主題畫展。
二、嘗試設計
1.播放一段剪輯好的環境被破壞的視頻,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反差,談觀后的感受.引發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和創作欲望。
2.請以“綠洲”為題,構思一幅表現環保的畫。(學生談自己的創作思路。)
剪輯好的環境被破壞的視頻
三、作品欣賞
作品《綠洲》欣賞
①比較和自己的構思有何區別:馬格里特的作品創造了一種更新奇的視覺效果,
(2)畫面的主題和內容:黃沙、白云、綠樹、白色桌子和黑色天空不同尋常地組合在一起,不切實際,令人深思,用這奇幻的景象警醒人們愛護環境、保護綠洲,達到了宣傳環保的目的。運用繪畫的形式同樣可以宣傳環保主題。
作品《綠洲》欣賞
四、處理手法
1.從作品《綠洲》中分析手法的運用:
①時空重組(沙漠與桌子、沙漠與樹的組合).鼓勵發散思維。如:跳高的墊子變成水盆、類人猿時代與it時代事與物的結合等等。
②改變生存環境(樹生長在桌子上、云降在樹葉上、桌子擺放在沙漠里),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如:人生活在真空中、魚在地上走、鳥在水上睡、稻草長在飯盆中、地球變成蛋黃等等。
2.討論:以自然環境中的哪些素材可以進行時空重組、改變生存環境的討論進行思維拓展。
作品《綠洲》欣賞
五、活動開展
參照《綠洲》中的藝術處理手法,拼貼或畫出一幅視覺形象新奇的環保作品
六、小結
老師展示大部分學生的作業,學生自己選擇最有創意的作品,并讓學生說明喜歡的原因。
老師可引導學生積極地調整自己的構思,吸取他人的長處。
學生作業展示
(第二課時)
一、討論活動
1.展示《最后的呼喊》、《屋頂上的貓》、《永恒的記憶》等作品,并列出變換材質、異形同構、比例。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逆反、自由懸浮、模糊物象等創作手法,請學生分析,每一種創作手法的對應作品有哪些。
小結: 《最后的呼喊》中運用了異形同構、自由懸浮的手法,將樹、葉懸浮在空中,樹與葉的相似形與相關特征結合在一起,給人以夢幻、新奇的感覺。
《屋頂上的貓》中運用了比例逆反的手法,將貓的形象畫得比房頂還大,有意突出畫面的空間。 《永恒的記憶》運用了變換材質的手法,將鐘的堅硬的金屬材質改變成軟的,表現一種疲軟的狀態。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從上列方法中選擇一種進行更廣闊的思維擴散和討論,然后以競賽的形式陳述各小組的創新。
3.再一次舉例,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主題轉向綠色環保:地球變成氣球,梨子皮與燈泡,眼與拉鏈,人頭與水泥柱,吸管插進地球吸取養分等等。
展示《最后的呼喊》、《屋頂上的貓》、《永恒的記憶》等作品
地球變氣球等思維拓展圖的展示
二、色彩的運用
作品《綠洲》欣賞,從色彩上分析,黃色的沙漠與黑色的天空、黑色的樹干形成明度上的鮮明的對比,在視覺上處于畫面的上下兩方,使自然景物的色彩逐漸被壓縮減少,警示人們保護綠色,愛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