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7年級下冊:第4課 中國結
[教案]吳艷萍老師的教案 初中美術教案7年級下冊:第4課 中國結
一、教材分析
依據美術課程標準“設計·應用”領域的階段目標"中國結",本課"初中美術教案7年級下冊:第4課 中國結"選擇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國結”展開教學。課目設置一方面思考能在民間美術中挖掘題材,另一方面則考慮了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通過欣賞、制作的教學活動,學習幾種實用的基本結式與變化結式,激發大家學做中國結的興趣,弘揚民族文化。
中國結是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吉祥結飾,教材從介紹中國結的文化內涵入手,展現不同結形所蘊涵的不同寓意,引導學生分析、探討中國結的形、意與結名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結這一獨特的傳統藝術形式與我國傳統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意義。通過學習幾種由簡到繁的結形,并提供較廣泛的發揮空間,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與分析研究能力。 "中國結"
課文以賞析的方式導入,促使學生帶著飽滿的熱情逐步深入地了解、制作,從平結(基本結)到盤長結(變化結)循序漸進。在學生具備一定的編結技巧與經驗后,教材列舉的圖片中提供了幾種在盤長結的基礎上變化而成的結形,教師可以引導、啟發學生尋找其變化規律,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教材中設置的兩個活動正是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而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樹立信心,克服畏難情緒,讓他們能夠學有所得!盎顒右弧弊寣W生嘗試用最簡單的結形配上適當的飾物,做一件別致的裝飾品,這種設置意圖在于降低制作難度,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盡可能地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來。 “活動二”讓學生學習盤長結的基本編法,并能在此基礎上編出更多富有變化的結飾,使學習活動得以延伸。
“評價建議”一欄中,提出了從形式、做工、裝飾以及與實用性相結合四個方面對學生作品進行評估,也作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評估知識、能力水平的參考指標。 初中美術教案7年級下冊:第4課 中國結
“資料庫”根據學生在編結過程中會面臨的球與穗的制作問題展示步驟圖,方便學生的實際操作。
“學習大空間”提供了一些與盤長結圖案有關的美術作品和有關“結”的引申意義的圖片,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空間。
二、教學目標
◆對中國結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掌握平結、盤長結的基本編織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嘗試編織更多富有變化的結飾。
◆能夠運用材質、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知識,對編制的結進行裝飾與美化。
三、教學思路
1.教學題材
教材篇首選擇了象征團結、圓滿、吉祥的“同心結”的圖片,具有典型代表性,中國結的美好寓意融入這一結形當中,可以直接用于教學導入。教材從實用的角度展示了多種中國結的圖片,加強設計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
結合學習活動,教材選擇了平結、盤長結基本結形圖片,分步驟圖演示其編織方法,目的在于學生能夠根據圖示掌握基本結形的制作技巧,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
根據“活動三”的要求,教材展示了豐富的盤長結變化結飾,例如“方勝結”、“磐結”、“鶴結”、“鯉魚結”等,都是民問藝人創作出來的,蘊涵著美好寓意,給學生以設計創新的有益引導。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分析其制作要領.尋找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