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7年級下冊:第4課 中國結
教材選擇的學生作業提供了多種結形變化,一方面給學生以啟示,男一方面提示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興趣。
2.教學組織
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做好課前準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提前制作多媒體課件,演示如能在實物投影儀下進行,會使學生一目了然。當然也可以繪制部分編結步驟圖分發給學生。總之,要多從利于學生學習的角度進行相關準備。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如編結用的工具:泡沫板、大頭針、絲繩或其他代用材料、打火機、剪刀、鑷子。裝飾用的小飾物:銅錢、木珠、玉佩、長命鎖等(或代用品)。還可以鼓勵學生多留心觀察身邊的中國結,初步了解其形式,以利于課堂交流。
3.教學策略
本單元教學以制作為主,但不能上成簡單的制作課,要注意中國結的相關文化的學習,并靈活地貫穿課的始終。
第一課時建議由活動導入。比如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各打一個簡單的結,使學生對結的認識更準確。在這一基礎上提示學生:僅僅只有一個簡單的結是否美觀,還有什么方式可以令其美觀呢?從而導入教材中的“活動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用什么樣的飾物配什么顏色的絲繩,再打什么樣的結,但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這一教學環節不宜拖得太久,因為第一課時的重點應落在平結制作上。有了前一環節鋪墊,學生的手逐漸變得靈活起來,為下面徒手編制平結打下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接下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編平結,并引導學生總結其規律。平結是一種既古老又實用的基本結,變化非常豐富,可以進行條狀連續、網狀連續甚至各種特殊造型。用平結編的作品可大可小,小的如手鏈、表帶、小掛飾等,大的可做成大型壁掛或編結服裝等。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能力,組織學生或分組合作或獨立制作用平結編制的作品。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造型,樹立信心,培養團結協作的意識。
第二課時主要學習二回盤長結(變化結)的編制過程,并且了解中國結的文化內涵。在這一課時,我們要先學習編線路與抽結形兩個非常重要的技巧。編線路相對來說簡單一些,只要按照步驟圖走線,但要注意勤用大頭針固定,以免絲繩滑落。抽結形是最難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一定要逐段一點點按順序抽,切不可強拉硬扯,否則將會前功盡棄。俗話說“三分編,七分抽”就是這個道理。
在學生基本編好盤長結后,可以引導他們默記下二回盤長結的路線圖,告訴他們用同樣的方法可以編出三回、四回盤長結,并且鼓勵大家嘗試在盤長結的基礎上變化出豐富的結形。 “活動二”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適當調節,如果進度慢的話可以留作課外作業。只要學生真正地對結藝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地去嘗試。
4.教學評價
本課學習基本結形的編制方法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學生能否掌握其要領應作為一項評價指標,同時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參與意識、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評價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體現。
四、教學選擇
本課靈活處理的空間較大,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興趣適當增、減課時,調節授課方案。教學過程可以靈活選擇:如1.活動激趣——作品欣賞——基本制作方法學習——尋找變化規律——創新制作;2.情境導入——基本制作方法學習——制作小飾品——基本制作方法學習——作品欣賞——創新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