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7年級下冊:第4課 中國結
學習工具的準備是課程順利開展的前提,教師務必根據實際情況,鼓勵學生收集可用于編織的替代材料,例如毛線、尼龍繩,甚至有韌性的植物的莖都是可利用的材料。
五、教學建議
1.關于教材處理的建議
教學內容的安排可以從教材適當延伸。比如三環結(酢漿草結)也是一種可變性很強的基本結,可以變化出吉祥結、雙喜結、壽字結等多種結形,教師可酌情選擇。
2.關于教學情境創設的建議
教學中盡可能地創設輕松愉快的氛圍,教室里可以裝飾一些中國結作品,桌椅的擺放按學習小組安排,每組把準備的學習工具放在桌上,小組成員合圍而坐,模擬作坊氣氛,利于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
3.關于教學方法靈活運用的建議
中國結是學生普遍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教師課前可以在學生中做相關調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結飾和易于收集的材料。也許學生中正流行編織某種結飾,使調查有意外的收獲,.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因此調查是有利的教學選擇。
4.關于教學媒材和教學手段擇優使用的建議
教師制作的課件可以把制作步驟設計成動畫效果,使學生一目了然。可以播放工藝師制作中國結的影像資料,加強感性認識。鼓勵學生調查一些中國結制作作坊,有條件的可用攝像機把學生的采訪過程拍成短片。
5.關于學習指導方法和學習小竅門的建議
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時,可以選用不同顏色的絲繩(長度一般在2米至3米之間),便于學生觀察、比較。
制作抽形時教師可采用正誤對比的手段,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和學習習慣。
編織結飾涉及到色彩搭配,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色彩知識,進行合理地搭配,例如同種色的搭配、近似色的搭配、對比色的搭配,可以適當地進行比較分析,以求作業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教學中應啟發學生,編織的結形要根據準備的飾物進行設計,養成事前預想、計劃的行為習慣。
課目
第4課中國結
年級
7年級下冊
執教 吳艷萍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出示北京申奧標志,討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什么圖形。為什么申奧的標志要選擇中國結,學生談自己的理解。
2.教師展示用中國結裝飾的生活物品,如扇子、手機、筷子、車飾等,還有身上穿的民族服飾上的結飾,如盤扣、腰帶等,它們給我們帶來了濃濃的中國氣息,是我們炎黃子孫揮之不去的中國情結。
北京申奧標志掛圖、用中國結裝飾的生活用品。
二、略談結的來歷與意義
1.師生互動,用最快的速度打一個結。
2.觀察比較師生打出的不同結形,有活結、死結、蝴蝶結等不同結形,哪一種更美觀,哪一種更實用。
3.結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具有美好意義的。遠古先祖在文字發明之前“結繩記事”、“以繩德厚”;有文字之后,“結”與“吉”同音,它承載著我們對親友真摯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種色線、色繩;黑色展板、珠釘或吸鐵石,展示學生打的不同結形。
三、平結的編結法
1.平結是一種古老、實用的結形,有高低相等、不相上下之意,又有平穩安定之意,用途廣,常用來做手鏈、項鏈、門窗等物品。
2.示范,老師帶著學生編幾個來回。
1)固定中間的兩根主繩;
2)在需編結處穿上副繩,并打一結固定,使主繩,左右各有一根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