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同課異構”比較式課例教案-《雪絨花》與《熒屏樂聲》教學設計比對
2. 播放電影《嘎達梅林》中主題旋律的片斷。(學生欣賞完后回答:馬頭琴)
3. 教師歸納:影片中的馬頭琴一響起,便把我們帶到了美麗遼闊的草原上。所以說電影音樂不但能刻畫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還能夠反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三.奧斯卡最佳歌曲獎
1.教師: 在了解了電影音樂在影片中的幾個作用之后,我們再去看一看音樂在觀眾的內心引起了怎樣的共鳴。
相信同學們對“奧斯卡金像獎”應該不會陌生吧。其實它正式的名稱應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
奧斯卡音樂獎分為:最佳音樂創作、最佳配樂和最佳歌曲三個獎。其中最佳音樂創作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而創作整套音樂的作曲家的;最佳配樂獎不單指選配現成的樂曲,而是指創造性地使用與主題有關地音樂素材;最佳歌曲獎授予專為影片而創作的歌曲的作者。
2.教師:接下來老師要為大家唱一首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歌曲獎的歌曲,歌名叫《多來咪》。我希望等下同學們可以跟我一起唱起來。
3.師生配合演唱歌曲《多來咪》。
4.教師:有誰知道這首歌曲選自哪一部電影? 學生回答:《音樂之聲》。
教師歸納: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這首歌曲就是選自于曾經獲得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最佳歌曲獎的影片《音樂之聲》。
四.<<雪絨花>>
1.教師講述故事大概,伴隨著故事欣賞歌曲。
教師: 《音樂之聲》講述了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女主角瑪麗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并且喜愛唱歌跳舞的修女,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群山間歌唱。正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當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到當地的一位退役軍官特拉普特家里做家庭教師。特拉普特是位脾氣古怪的鰥夫,他很愛他的孩子們,卻不懂得教育他們,使得這些孩子感受不到父愛而變得很頑劣,曾經氣走了11任家庭教師(參看課本34頁插圖1)。瑪麗亞用愛心與音樂和失去母愛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在上校離家期間她和孩子們排練了合唱(參看課本34頁插圖2)。孩子們用甜美、和諧的歌聲迎接上校回家,歌聲打動了上校,激發了他唱歌的興致,于是輕撫六弦琴,唱了《雪絨花》(參看課本34頁插圖2)。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后來舉世聞名的歌曲《雪絨花》。
2.播放片段《雪絨花》。思考:當時上校的心情如何?
學生:欣賞影片片段,會唱的同學跟唱。回答:上校懷著激動,開心,欣喜的心情唱完這首歌。
3.教師:下面讓我們用英文來學唱一下這首《雪絨花》。
用英文演唱《雪絨花》。 (難度大的地方著重學唱)
教師提問:這次是在哪里唱的?面對誰?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內涵? 學生回答。
教師出示幻燈:地點:家里;對象:純潔的孩子;表達內涵:真、善、美。
4.教師: 我們接著故事。瑪麗亞在上校家贏得了孩子們的心,上校向瑪利亞求婚了。就在他們外出蜜月回家時,德國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國和家鄉,還要讓他到海軍去服役。上校是個熱愛祖國的軍人,不肯為敵人工作。他和瑪麗亞決定帶著孩子們逃往瑞士(參看課本34頁插圖4)。就在他們整裝逃跑時,被敵人發現。上校偽稱是去參加音樂節的演出,敵人對他們進行了嚴密的監視。特拉普特上校家庭合唱團在這個晚會上表演的第一個節目就是《雪絨花》。當這首象征著祖國的歌曲回蕩在劇場時,聽眾們的內心都沸騰了,人們懷著對祖國的必勝的信念,一齊唱起來,歌聲使敵人感到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