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說課稿 > 初中說課稿 > 初中語文說課稿 >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精選13篇)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發布時間:2022-11-07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精選13篇)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1

  《游褒禪山記》是職高語文第三冊課文。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二)關于考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高一文言文按時代編排,高一下第五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從語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較上冊的文言文更為淺顯。

  文言文教學,新教材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四)關于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的

  (一)教學目的:

  ①誦讀課文;

  ②準確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③歸納并掌握“道”“蓋”“文”三個多義詞的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的用法;

  ④體會并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文章所闡發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①誦讀      ②積累

  (三)教學難點 :①準確判斷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②虛詞用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誦讀能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語聲音形態與情味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從感知的直接性來說,文字不如聲音徹底、深刻、細膩。因此誦讀法成功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語),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否則,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認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讀出“情味”來。因此,范讀多讀顯得非常重要。

  2、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我從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第一節課,學生主要勾畫出疑難處及哲理句。

  3、猜讀法。哥德曼認為,閱讀過程并非一個精確知覺的過程和系列加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和預期的過程,閱讀是一種語言心理學的猜測游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碰到難詞時,教師應引導點撥學生大膽猜測,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習《游》文,我精選七個重要詞語為例讓學生猜,點撥指導運用七種方法。

  4、練習法。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設計兩套練習,一是課堂鞏固練習,重在鞏固課文的重要詞語;二是課外遷移練習,選用98高考題,進一步鞏固準確把握文言詞語意義的方法。

  (二)教法:

  1、點撥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是根據中國漢語文的特點,針對中學生學習語的實際,為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而采取的一種教法。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簡單說,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游褒禪山記》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準確理解詞語含義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學會“猜”,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歸納法。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如《游褒禪山記》一文的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文”“蓋”“道”三個實詞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用法。茲舉一例如下:

  →獨體漢字叫“文”→文字

  文

  →裝飾→掩飾(文過飾非)

  →彩色交錯為“文”    

  →華麗,有文采→文辭→文章,文獻  →文化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猜讀訓練思維;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強化。在這個思路指導下,《游褒禪山記》一文的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積累;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設計:

  1、導入  及解題(2分鐘)      毛澤東詩導入  :“無限風光在險峰”

  學生自讀注解①          補充王安石相關內容

  2、整體把握:(19分鐘)

  (1)范讀  (5分鐘)        難讀字點撥:褒、華、謬、咎、父

  (2)自由朗讀(5分鐘)      誦讀點撥:(略)   

  (3)齊讀(5分鐘)

  (4)全文思路:(4分鐘)

  設計問題點撥思路

  悔游:不得極夫游之樂

  ↓

  悟理:  要有志               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

  要深思慎取

  結果如何?

  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請學生圈點、勾畫 ,老師板書如左。 )

  3、理解重點詞語:(12分鐘)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語法推斷(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謂語,故用為動詞,可解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形訓推斷(阝,古作“阜”無石之山,故從“阝”之字,大都與山、高下有關,陽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                  成語推斷(今有成語“前仆后繼”,“仆”意為“倒下”,據此結合語境,不難判斷此處“仆”即為“倒下”之義)

  (4)獨其為文猶可識            聯今推斷(聯合現代聯合關系詞匯,如文字、文章等,據同義聯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義,此處便不難斷為“文字”。)

  (5)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語境推斷(窮,窮盡,據文中語境“游”,不難理解此處“窮”可解為“走到盡頭”。)

  (6)則其至又加少矣             遷移推斷(加,此處解為“增加”顯然不通,若聯系曾經學過的“民不加少”,知此處    “加”為“更”之義,便可馬上推斷“加”的意義:副詞,更。亦可用語法和聯今法,此處“加”作狀語,聯系現代漢語有“更加”一詞,亦可推斷出正確意義。)

  (7)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對位推斷(此句后有“險以遠,則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與“險”義相對,結合語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義,聯系常用語“夷為平地”亦可推斷。)

  強調:以上的方法可以綜合運用,推斷將更為準確。

  4、自由朗讀全文(5分鐘)

  5、課內鞏固練習(7分鐘)

  ①今言“華”如“華實”之

  “華”者,蓋音謬也(       )

  ②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

  眾。(         )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

  ④入之愈深,甚進愈難,則

  其見愈奇。(             )

  ⑤不出,火且盡。(           )

  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     )

  ⑦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     

  者(          )

  提示:

  ①聯今推斷②語法推斷③語境推斷④語法推斷⑤遷移推斷⑥遷移推斷⑦成語推斷

  7、課外遷移訓練。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在括號內解釋加點詞。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 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          ),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          )。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          )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          )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 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          )出,擊之敗面,氣結仆(          )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          )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          )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          )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口巽血罵愈切,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官。③扈從:隨從護駕。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口巽 血:含血噴出。

  附:高考原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   是(             )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4、①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帝殊有難色(3分)

  A、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①汝歸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屬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2

  連城一中   沈在陽

  《游褒禪山記》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課文。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二)關于考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高一文言文按時代編排,高一下第五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從語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較上冊的文言文更為淺顯。

  文言文教學,新教材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四)關于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的

  (一)教學目的:

  ①誦讀課文;

  ②準確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③歸納并掌握“道”“蓋”“文”三個多義詞的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的用法;

  ④體會并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文章所闡發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①誦讀      ②積累

  (三)教學難點:①準確判斷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②虛詞用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誦讀能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語聲音形態與情味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從感知的直接性來說,文字不如聲音徹底、深刻、細膩。因此誦讀法成功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語),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否則,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認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讀出“情味”來。因此,范讀多讀顯得非常重要。

  2、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我從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第一節課,學生主要勾畫出疑難處及哲理句。

  3、猜讀法。哥德曼認為,閱讀過程并非一個精確知覺的過程和系列加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和預期的過程,閱讀是一種語言心理學的猜測游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碰到難詞時,教師應引導點撥學生大膽猜測,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習《游》文,我精選七個重要詞語為例讓學生猜,點撥指導運用七種方法。

  4、練習法。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設計兩套練習,一是課堂鞏固練習,重在鞏固課文的重要詞語;二是課外遷移練習,選用98高考題,進一步鞏固準確把握文言詞語意義的方法。

  (二)教法:

  1、點撥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是根據中國漢語文的特點,針對中學生學習語的實際,為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而采取的一種教法。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簡單說,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游褒禪山記》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準確理解詞語含義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學會“猜”,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歸納法。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如《游褒禪山記》一文的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文”“蓋”“道”三個實詞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用法。茲舉一例如下:

  →獨體漢字叫“文”→文字

  文

  →裝飾→掩飾(文過飾非)

  →彩色交錯為“文”    

  →華麗,有文采→文辭→文章,文獻  →文化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猜讀訓練思維;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強化。在這個思路指導下,《游褒禪山記》一文的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積累;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毛澤東詩導入:“無限風光在險峰”

  學生自讀注解①          補充王安石相關內容

  2、整體把握:(19分鐘)

  (1)范讀  (5分鐘)        難讀字點撥:褒、華、謬、咎、父

  (2)自由朗讀(5分鐘)      誦讀點撥:(略)   

  (3)齊讀(5分鐘)

  (4)全文思路:(4分鐘)

  設計問題點撥思路

  悔游:不得極夫游之樂

  ↓

  悟理:  要有志               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

  要深思慎取

  結果如何?

  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請學生圈點、勾畫 ,老師板書如左。 )

  3、理解重點詞語:(12分鐘)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語法推斷(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謂語,故用為動詞,可解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形訓推斷(阝,古作“阜”無石之山,故從“阝”之字,大都與山、高下有關,陽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                  成語推斷(今有成語“前仆后繼”,“仆”意為“倒下”,據此結合語境,不難判斷此處“仆”即為“倒下”之義)

  (4)獨其為文猶可識            聯今推斷(聯合現代聯合關系詞匯,如文字、文章等,據同義聯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義,此處便不難斷為“文字”。)

  (5)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語境推斷(窮,窮盡,據文中語境“游”,不難理解此處“窮”可解為“走到盡頭”。)

  (6)則其至又加少矣             遷移推斷(加,此處解為“增加”顯然不通,若聯系曾經學過的“民不加少”,知此處    “加”為“更”之義,便可馬上推斷“加”的意義:副詞,更。亦可用語法和聯今法,此處“加”作狀語,聯系現代漢語有“更加”一詞,亦可推斷出正確意義。)

  (7)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對位推斷(此句后有“險以遠,則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與“險”義相對,結合語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義,聯系常用語“夷為平地”亦可推斷。)

  強調:以上的方法可以綜合運用,推斷將更為準確。

  4、自由朗讀全文(5分鐘)

  5、課內鞏固練習(7分鐘)

  ①今言“華”如“華實”之

  “華”者,蓋音謬也(       )

  ②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

  眾。(         )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

  ④入之愈深,甚進愈難,則

  其見愈奇。(             )

  ⑤不出,火且盡。(           )

  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     )

  ⑦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     

  者(          )

  提示:

  ①聯今推斷②語法推斷③語境推斷④語法推斷⑤遷移推斷⑥遷移推斷⑦成語推斷

  7、課外遷移訓練。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在括號內解釋加點詞。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 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          ),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          )。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          )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          )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 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          )出,擊之敗面,氣結仆(          )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          )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          )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          )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口巽血罵愈切,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官。③扈從:隨從護駕。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口巽 血:含血噴出。

  附:高考原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   是(             )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4、①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帝殊有難色(3分)

  A、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①汝歸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屬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3

  《游褒禪山記》是職高語文第三冊課文。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二)關于考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高一文言文按時代編排,高一下第五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從語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較上冊的文言文更為淺顯。

  文言文教學,新教材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四)關于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的

  (一)教學目的:

  ①誦讀課文;

  ②準確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③歸納并掌握“道”“蓋”“文”三個多義詞的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的用法;

  ④體會并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文章所闡發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①誦讀      ②積累

  (三)教學難點:①準確判斷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②虛詞用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誦讀能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語聲音形態與情味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從感知的直接性來說,文字不如聲音徹底、深刻、細膩。因此誦讀法成功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語),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否則,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認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讀出“情味”來。因此,范讀多讀顯得非常重要。

  2、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我從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第一節課,學生主要勾畫出疑難處及哲理句。

  3、猜讀法。哥德曼認為,閱讀過程并非一個精確知覺的過程和系列加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和預期的過程,閱讀是一種語言心理學的猜測游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碰到難詞時,教師應引導點撥學生大膽猜測,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習《游》文,我精選七個重要詞語為例讓學生猜,點撥指導運用七種方法。

  4、練習法。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設計兩套練習,一是課堂鞏固練習,重在鞏固課文的重要詞語;二是課外遷移練習,選用98高考題,進一步鞏固準確把握文言詞語意義的方法。

  (二)教法:

  1、點撥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是根據中國漢語文的特點,針對中學生學習語的實際,為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而采取的一種教法。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簡單說,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游褒禪山記》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準確理解詞語含義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學會“猜”,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歸納法。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如《游褒禪山記》一文的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文”“蓋”“道”三個實詞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用法。茲舉一例如下:

  →獨體漢字叫“文”→文字

  文

  →裝飾→掩飾(文過飾非)

  →彩色交錯為“文”    

  →華麗,有文采→文辭→文章,文獻  →文化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猜讀訓練思維;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強化。在這個思路指導下,《游褒禪山記》一文的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積累;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毛澤東詩導入:“無限風光在險峰”

  學生自讀注解①          補充王安石相關內容

  2、整體把握:(19分鐘)

  (1)范讀  (5分鐘)        難讀字點撥:褒、華、謬、咎、父

  (2)自由朗讀(5分鐘)      誦讀點撥:(略)   

  (3)齊讀(5分鐘)

  (4)全文思路:(4分鐘)

  設計問題點撥思路

  悔游:不得極夫游之樂

  ↓

  悟理:  要有志               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

  要深思慎取

  結果如何?

  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請學生圈點、勾畫 ,老師板書如左。 )

  3、理解重點詞語:(12分鐘)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語法推斷(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謂語,故用為動詞,可解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形訓推斷(阝,古作“阜”無石之山,故從“阝”之字,大都與山、高下有關,陽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                  成語推斷(今有成語“前仆后繼”,“仆”意為“倒下”,據此結合語境,不難判斷此處“仆”即為“倒下”之義)

  (4)獨其為文猶可識            聯今推斷(聯合現代聯合關系詞匯,如文字、文章等,據同義聯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義,此處便不難斷為“文字”。)

  (5)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語境推斷(窮,窮盡,據文中語境“游”,不難理解此處“窮”可解為“走到盡頭”。)

  (6)則其至又加少矣             遷移推斷(加,此處解為“增加”顯然不通,若聯系曾經學過的“民不加少”,知此處    “加”為“更”之義,便可馬上推斷“加”的意義:副詞,更。亦可用語法和聯今法,此處“加”作狀語,聯系現代漢語有“更加”一詞,亦可推斷出正確意義。)

  (7)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對位推斷(此句后有“險以遠,則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與“險”義相對,結合語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義,聯系常用語“夷為平地”亦可推斷。)

  強調:以上的方法可以綜合運用,推斷將更為準確。

  4、自由朗讀全文(5分鐘)

  5、課內鞏固練習(7分鐘)

  ①今言“華”如“華實”之

  “華”者,蓋音謬也(       )

  ②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

  眾。(         )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

  ④入之愈深,甚進愈難,則

  其見愈奇。(             )

  ⑤不出,火且盡。(           )

  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     )

  ⑦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     

  者(          )

  提示:

  ①聯今推斷②語法推斷③語境推斷④語法推斷⑤遷移推斷⑥遷移推斷⑦成語推斷

  7、課外遷移訓練。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在括號內解釋加點詞。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 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          ),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          )。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          )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          )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 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          )出,擊之敗面,氣結仆(          )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          )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          )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          )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口巽血罵愈切,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官。③扈從:隨從護駕。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口巽 血:含血噴出。

  附:高考原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   是(             )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4、①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帝殊有難色(3分)

  a、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①汝歸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屬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4

  連城一中   沈在陽

  《游褒禪山記》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課文。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二)關于考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高一文言文按時代編排,高一下第五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從語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較上冊的文言文更為淺顯。

  文言文教學,新教材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四)關于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的

  (一)教學目的:

  ①誦讀課文;

  ②準確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③歸納并掌握“道”“蓋”“文”三個多義詞的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的用法;

  ④體會并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文章所闡發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①誦讀      ②積累

  (三)教學難點 :①準確判斷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②虛詞用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誦讀能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語聲音形態與情味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從感知的直接性來說,文字不如聲音徹底、深刻、細膩。因此誦讀法成功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語),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否則,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認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讀出“情味”來。因此,范讀多讀顯得非常重要。

  2、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我從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第一節課,學生主要勾畫出疑難處及哲理句。

  3、猜讀法。哥德曼認為,閱讀過程并非一個精確知覺的過程和系列加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和預期的過程,閱讀是一種語言心理學的猜測游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碰到難詞時,教師應引導點撥學生大膽猜測,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習《游》文,我精選七個重要詞語為例讓學生猜,點撥指導運用七種方法。

  4、練習法。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設計兩套練習,一是課堂鞏固練習,重在鞏固課文的重要詞語;二是課外遷移練習,選用98高考題,進一步鞏固準確把握文言詞語意義的方法。

  (二)教法:

  1、點撥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是根據中國漢語文的特點,針對中學生學習語的實際,為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而采取的一種教法。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簡單說,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游褒禪山記》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準確理解詞語含義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學會“猜”,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歸納法。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如《游褒禪山記》一文的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文”“蓋”“道”三個實詞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用法。茲舉一例如下:

  →獨體漢字叫“文”→文字

  文

  →裝飾→掩飾(文過飾非)

  →彩色交錯為“文”    

  →華麗,有文采→文辭→文章,文獻  →文化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猜讀訓練思維;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強化。在這個思路指導下,《游褒禪山記》一文的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積累;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設計:

  1、導入  及解題(2分鐘)      毛澤東詩導入  :“無限風光在險峰”

  學生自讀注解①          補充王安石相關內容

  2、整體把握:(19分鐘)

  (1)范讀  (5分鐘)        難讀字點撥:褒、華、謬、咎、父

  (2)自由朗讀(5分鐘)      誦讀點撥:(略)   

  (3)齊讀(5分鐘)

  (4)全文思路:(4分鐘)

  設計問題點撥思路

  悔游:不得極夫游之樂

  ↓

  悟理:  要有志               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

  要深思慎取

  結果如何?

  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請學生圈點、勾畫 ,老師板書如左。 )

  3、理解重點詞語:(12分鐘)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語法推斷(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謂語,故用為動詞,可解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形訓推斷(阝,古作“阜”無石之山,故從“阝”之字,大都與山、高下有關,陽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                  成語推斷(今有成語“前仆后繼”,“仆”意為“倒下”,據此結合語境,不難判斷此處“仆”即為“倒下”之義)

  (4)獨其為文猶可識            聯今推斷(聯合現代聯合關系詞匯,如文字、文章等,據同義聯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義,此處便不難斷為“文字”。)

  (5)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語境推斷(窮,窮盡,據文中語境“游”,不難理解此處“窮”可解為“走到盡頭”。)

  (6)則其至又加少矣             遷移推斷(加,此處解為“增加”顯然不通,若聯系曾經學過的“民不加少”,知此處    “加”為“更”之義,便可馬上推斷“加”的意義:副詞,更。亦可用語法和聯今法,此處“加”作狀語,聯系現代漢語有“更加”一詞,亦可推斷出正確意義。)

  (7)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對位推斷(此句后有“險以遠,則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與“險”義相對,結合語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義,聯系常用語“夷為平地”亦可推斷。)

  強調:以上的方法可以綜合運用,推斷將更為準確。

  4、自由朗讀全文(5分鐘)

  5、課內鞏固練習(7分鐘)

  ①今言“華”如“華實”之

  “華”者,蓋音謬也(       )

  ②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

  眾。(         )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

  ④入之愈深,甚進愈難,則

  其見愈奇。(             )

  ⑤不出,火且盡。(           )

  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     )

  ⑦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     

  者(          )

  提示:

  ①聯今推斷②語法推斷③語境推斷④語法推斷⑤遷移推斷⑥遷移推斷⑦成語推斷

  7、課外遷移訓練。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在括號內解釋加點詞。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 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          ),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          )。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          )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          )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 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          )出,擊之敗面,氣結仆(          )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          )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          )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          )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口巽血罵愈切,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官。③扈從:隨從護駕。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口巽 血:含血噴出。

  附:高考原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   是(             )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4、①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帝殊有難色(3分)

  A、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①汝歸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屬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5

  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學 岳春光     【課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這是一篇自讀課,但考慮到學生自讀有一定困難,而且這一課在寫作方法和前面的《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有很多可以通過比較加強認識的地方,而且在內容上也有指導意義,所以準備進行講讀,計劃來兩課時完成。準備教授的內容:

  1、這篇文章的的寫作順序不同于一般游記的記敘順序,先敘事再談理最后補敘游覽的時間以及同游的四人。這是在寫法上的有意安排,因為王安石所要強調的是在這次失敗的游覽中所悟出來的“個人準則”。因此上《游褒禪山記》重在游覽過程與感受過程的敘述最后得出結論,使用的是“依事說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認知過程。

  2、《游》由經歷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進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悟),最后寫下文章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知、思、悟、行”過程很明顯。

  3、與《蘭亭集序》的比較:

  《蘭》盡興而悲(重在情感)。

  《游》敗興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說明,無論是盡興還是掃興,都可以對人有所觸動,都會使人有所收獲,從而可以引申出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關注我們的生活經歷,一樣會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樣觀萬物而有得。

  4、與《赤壁賦》的比較:

  《赤》(客)觸景生情;(蘇)取景論理──事簡議多。

  《游》依事說理(緣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則是淡化過程重在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向我們展示異常精彩絕倫的關于人生態度的辯論會,不突出思考的過程。另外,兩位辯手都是從眼前環境中取材,客是取地點而生情,蘇子則是水月達理,同出一景,卻又各富理趣,確實是佳妙之作。(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賦》沒有來得及進行,挪到此課中來。)

  《游》由經歷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進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悟),最后寫下文章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知、思、悟、行”過程很明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觀點、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2、引導學生以作者的論點考察自的生活學習。

  3、通過比較加深本單元課文的理解。

  〖計劃用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1、作為復習與鋪墊,齊讀《赤壁賦》。

  2、導入課文。

  3、學生默讀、齊讀課文各一遍。

  4、疏通課文大意,找出重點段落、分析作者觀點。

  5、與《蘭亭集序》比較,明確相關內容。

  6、與《赤壁賦》比較,明確相關內容。

  【課堂簡述】

  第一課時。完成了《赤壁賦》的誦讀。由王安石變法導入(可以用來印證,文中的觀點),完成課文誦讀。梳理了課文第一、二段。沒有翻譯,讓學生注重注釋,互相補充理解課文。在講授中,調動了學生游覽的經歷。

  第二課時。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詳解“志”、“力”、“不隨以止”(不盲從)、“無物以相之”(客觀條件)的關系。進行與《蘭》的比較,強調了對失敗經驗的汲取是更為重要的。舉了“愛迪生在發明燈泡時面對幾百次失敗,說:我已經知道了這幾百種材料不適于做燈絲。”的例子。進行了與《赤壁賦》的比較。通過三篇文的差異比較,總體強調,文章的形式要服從于所要強調的內容、材料的安排應以感受最深、最突出的內容為中心。

  【課后反思】

  學生對于文言文還是存在,先入為主的“看不懂”現象。根據導引大部分學生能夠理順文章大意,這反映出學生大多缺乏主動學習的自覺性。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6

  江北中學 張秀英

  教學設計設計思路

  一、 三維目標

  1、 繼續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象。

  2、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整體思路

  教師應當將示范背誦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加以運用,必要時應逐句地帶領學生誦讀,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西湖游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 (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歷(1、2段), 然后由此引發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三)品讀課文

  1、 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引領學生按層次背誦此段。

  2、 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學生小聲再誦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的議論“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3、 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 fû”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6、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寫結構提綱。

  (四)相關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治力量,以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 2段(記敘)游山的經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 “志”、“力”、“物”,關鍵是“志”一、 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二、 解讀大綱: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的名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

  三、 (一)導語 “溫故而知新”。

  (二)重視語言的積淀。

  (三)以朗讀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誦。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7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編輯整理的初中語文說課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上方相關欄目查看,謝謝!

  教材簡析: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補世力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游記立意超卓,指向鮮明,言簡而意豐,言近而旨永。“吟詠之間吐吶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自創新格而彌足珍貴,彪炳千古而有無限的可開掘性。

  本課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宋代散文。《六國論》和《游褒禪山記》是教讀課文,《伶官傳序》和《石鐘山記》是自讀課文。《六國論》和《伶官傳序》都是借古諷今的史論,《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都是因事說理的游記。《游褒禪山記》顯然引領了《石鐘山記》。

  此前,學生學習文言文已經有了初中三年的學習經驗,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夠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根據這一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熟讀背誦,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領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重點積累名、曰、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二、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三、詞類活用。

  教學難點

  一、掌握文章說理深刻、章法嚴謹的寫作特點。

  二、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法運用:

  指導思想: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的教學思想以及素質教育的方向,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構,激勵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學會學習。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在課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記,可與學過的舊課文進行聯系比較。

  三、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圖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四、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課堂習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古詩文需要熟讀背誦。

  串講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問法---課堂上需要師生互動。

  比較法---新舊知需要溫故知新。

  討論法---課堂上需要活躍氣氛。

  練習法---教學上需要精講多練。

  教學媒體:

  錄音機、多媒體課件、幻燈片。

  學法指導:

  高一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已具備了一些基礎知識和積累,但對如何學習文言文,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獨立學習的境界。

  一、引導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二、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則。

  三、調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教師適時點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示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

  五、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教學程序:

  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1、 導入新課:

  首先給學生介紹毛澤東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學生通過誦讀領會了“無限風光在險峰”一句的含義。隨后因勢利導,引出課題,指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含有類似的深邃哲理。

  2、 整體感知:

  先用錄音機播放課文朗讀,再組織學生誦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并以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

  ①課文中記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幾段?(第1、2節)

  ②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容闡發的?(第2 節)

  得出怎樣的結論?(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容闡發的?(第3 節)

  得出怎樣的結論?(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請同學們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能夠作為"無限風光在險峰"注腳的語句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3、 寫作順序:

  A、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B、記游洞經過

  C、抒發游洞的感慨

  D、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E、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4、課文分析:

  A、引導學生自讀前兩段,讓學生敘述游山經過。從學生的回答中提出重點實詞的解釋方法。

  ( “舍”在注釋中解釋為“筑舍定居”,其根據是什么?曾見過的類似的句子有哪些?這樣解釋是古漢語的什么特點?——名詞活用作動詞,曾學過“驢不勝怒,蹄之”、“公將鼓之”等。總結:“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邊的必須是個動詞,來表示慧褒的動作。因此,從“舍”的名詞必須引申開去,會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給人居住的,故釋為“筑舍定居”。這便是從詞的位置以及詞的關系來揣摩詞的意義。因此,識詞辨義要考察語言環境,不但在句中看,還要注意句與句的關系。前兩段中用法相近的還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作動詞,“照明”之意。這便是詞類活用)

  B、以提問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1)第1 節中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為后文作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體現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據。)

  (2)第2 節略與詳是怎樣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對比?這些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寫游前洞。詳寫游后洞及所見所感。)

  (對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曠 幽深

  甚眾 已少、又少

  余所至淺 好游者所至深

  還有見到奇景的欣喜與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為議論作鋪墊。)

  C、課堂訓練:

  歸納“名、曰、文、進、奇、好、出、極”的意義與用法。

  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

  第二段詳寫游后洞的經過,著重寫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況下,竟隨“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后洞的對比,都為第3、4段 的議論打下伏筆。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到段末,追記后洞所見并表達遺憾的心情。

  3、誦讀第三段:

  教師范讀并穿插評點,及時進行提問和展開討論。

  提問

  ①古代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②作者說“不能至”是針對什么說的?

  (不能到達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③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④“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討論

  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②“極夫游之樂”是針對什么說和?

  (至洞之深處。)

  ③為什么到了洞的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

  (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隨之止。)

  小結:“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論:要有志。

  4、讀析第4 段:

  學生朗讀,然后展開討論。

  (1)“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2)“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為什么?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論:要深思慎取。

  5、略講第五段:了解古人寫游記結尾的寫法和作用。

  6、總結擴展:

  中心思想。(這篇游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寫作特色。(因事見理、敘議結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結構嚴密、前后照應)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學習本文后的感想)

  7、課堂練習:

  整理虛詞“其”字的用法(結合練習“三”)。

  完成課后練習“一”。

  8、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四”。

  課后背誦課文。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8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是一篇名文,全日制十年制學校高中課本《語文》第一冊也選了,自然是因為它因事見理之理,對我們現在還有教育意義。為了受教育,讀文章無妨斷章取義;至于評價文章,就要兼考慮義理之外的其他方面。最近我把這篇文章又讀了一遍,對于有些問題,如寫法究竟好在哪里,記游而大發議論合適不合適等等,有些粗淺的想法,寫出來供研討此文的人參考。

  此文的受人重視,主要在于它宣揚了無論是求學問還是建功立業,都要勇往直前,求登峰造極,得其究竟,而不畏難茍安,人云亦云,半途而廢。這個道理之為正確,重要,顯而易見,因而說這方面是文章的優點就不成問題。——這都可以不談。以下著重談別的方面。

  游記一類文字,辭章之美很重要。柳宗元《永州八記》是名文,很多人喜歡讀,主要原因之一是辭章好。就這一點說,《游褒禪山記》就差一些。是文筆的造詣有高下嗎?似乎不好這樣說。辭章的高下不同,大概是出于另外的原因。可以想到的有以下幾種:一,荊公此文,名曰游記,而重點是講道理,所以不想繪影繪聲地描摹景色。二,荊公好游而象是不喜歡或不慣于寫游記,如文集中游記很少,一篇《鄞縣經游記》也寫得平平,有如記帳。三,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荊公行文,常常漫不經意,一揮而就。《宋史·王安石傳》說:“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這是因為他才大,志大,不慣于在文字的雕琢上多下工夫(自然不是篇篇如此,因為還有修潤“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傳說)。這樣,日子長了,大醇小疵也就在所難免。如他的《鐘山絕句二首》里有一句,“一鳥不鳴山更幽”,與流傳的王籍名句“鳥鳴山更幽”相比,不但語拙,意思也難通。又如他著《字說》,靈機一動,專以會意解釋字義,蘇東坡同他開玩笑,問“坡”字何義,他說:“坡者,土之皮。”蘇東坡說:“然則滑者,水之骨乎?”即以這篇《游褒禪山記》而論,如“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也寫得頗為纏夾,既然已經“漫滅”,為什么“其為文猶可識”呢?象這類地方,都失之膽大而心不細,我們也不必為賢者諱。不過無論如何,這總是小疵,我們讀古人作品,不妨舍小疵而取其大醇。大醇為何?我個人以為,是“文如其人”。王荊公是大政治家,為救國救民而變法,大氣磅礴,百折不撓,至于傳說的不拘日常小節,如少洗臉,不更衣,須上生虱等,也許正是值得稱賞的吧?

  辭章之外,讀《游褒禪山記》時會想到的一個問題是,記游而大發議論,這種寫法究竟如何。古人寫游記,常用的辦法有兩種:一是單純描畫所見,如《徐霞客游記》,姚鼐《登泰山記》等。一是于所見之外,兼寫一些因所見而引起的感慨,如楊士奇《游東山記》,末尾說到“人生聚散靡常”,邵長蘅《夜游孤山記》,末尾對比賈似道與林逋,以寄一時的興會。荊公此文就大為不同,記游部分輕描淡寫,一掠而過,議論的話卻說得很多很重。與一般游記相比,這種寫法是重點寫有所“悟”,所以無妨謂之為變格。對于這樣的不同尋常,我們應該怎樣看呢?這可以分作兩個方面探討:一是何以這樣寫,二是這樣寫好不好。

  變格的由來,我個人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推求:一是作者的時代,二是作者的為人。

  先說時代,是宋朝。我們都知道,宋朝是理學盛行的時期。理學講些什么,今天看來,應該如何評價,這些與本文關系不大,可以不談。只是有一點要指出,就是理學家慣用的所謂“格物、致知”的辦法,正是“因事見理”。自然,因事見理也是古已有之的,如莊子的道在屎溺,墨子的見染絲而嘆都是。不過到了宋儒就于今為烈。這原因是他們學了佛家的禪宗(雖然口頭上大力辟佛),而且要比漢儒更進一步,窮追圣經賢傳的微言大義。他們著重講的大道理,有心、性、誠、敬,尤其是形而上的太極、陰陽等,都是玄之又玄的,離開事物就更難理解,因而他們從禪宗老衲那里引進一些辦法,以眼前事物寓玄理,并且用人人都懂的大白話,即所謂語錄反復闡明之。這樣做,時間長了,人數多了,自然就成為風氣,我們稱之為道學氣也好,總之,是習慣成自然。例如《論語》的“莫春者,春服既成”一段話,舊注只是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生值亂時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時,志在為政。唯曾皙獨能知時,志在澡身浴德,詠懷樂道,故夫子與之也。”夫子所與,不過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一點點意思。可是到朱熹筆下就不同了,注說:“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這個“妙”,我們現在看來就莫名其妙。宋儒的因事見理,不只常見于文,而且有時見于詩。例如也是剛引過的朱熹,寫過一首《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有一首,題目是《泛舟》,詩云:“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源頭活水”,“中流自在”,顯然都是禪語,表面言事而實際是講道理。這樣的詩,王荊公也偶一為之,如《登飛來峰》云:“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顯然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荊公不是理學家,他志在救國救民,要“行”;理學家則醉心于“思”,思太極、陰陽等等,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想入非非。這是一面。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荊公雖然是大政治家,于學卻無所不通。文章和詩詞,在宋朝都是第一流。旁至于理學、佛學,他不只是通,而是精通。他寫過《原性》《性說》等文章,而且自信為前無古人。他還作過《楞嚴經疏解》,也自信為成一家言。因此,我有時想,杰出如王荊公,在學問文章方面,或者也不免沾染一些時代的風氣;如果這個猜想還有些道理,則這篇游記用了因事見理的寫法(不是“人”的“思想”,是“文章”的“寫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樣寫的另一個由來是作者的為人。荊公的為人,大家都很熟悉,才高,志大,有見識,有魄力,無論是治學還是建功立業,都要求登峰造極。他的《憶昨詩示諸外弟》里有句云:“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乘閑弄筆戲春色,脫略不省旁人譏。”《游褒禪山記》是三十四歲所作,他拜相在五十一歲,這篇游記中的大議論,正是壯志未酬的真實反映。寫此文之后的十幾年,他掌政了,果然就象文中所說,“盡吾志也”,“可以無悔矣”。總觀他的一生,變法;訓釋《詩》《書》《周禮》,成《三經新義》,頒之學官;黜《春秋》,說它是斷爛朝報;著《原性》之類的論文,不只駁楊朱、韓愈,而且駁孟子、荀子(雜文《讀孟嘗君傳》駁世人皆稱孟嘗君能得士,而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也屬于這一類);創詩詞集句,開后代集句的風氣;等等:可以說件件(至少主觀上)是登峰造極。無怪乎《宋史》說他:“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象這樣的為人,在游記中發一些不甘于“夷以近”的大議論,正是不足為奇了。

  最后談談這樣不同常格的寫法,我們究應如何評價的問題。這顯然是個難題,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且說我自己的看法,是大有可取。理由有三:一,這類變格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史記·汲鄭列傳》的“贊”曰:“夫以汲黯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應該評論汲鄭二人的功業而專說世態炎涼,這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變格。又如曹操《祀橋太尉文》中有這樣幾句:“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莊語之中忽而插入玩笑話,這也是變格。還有變得更厲害的,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通篇大談其不平之鳴,說到孟東野只寥寥幾句。即此可證,變格也未嘗不可,有時甚至更好。二,古已有之是旁證,更重要的理由是,就《游褒禪山記》說,這樣寫效果更好,因為因事見理,則玄遠化為切近,讀者更容易悟入,換句話說,就更容易說服人。三,從文章作法方面考慮,變格的靈活性也有教育意義。俗話說,文無定法。從讀者方面說,我們更應該尊重作者的自由。某一個主題,或某一點點意思,可以用這個體裁表現,也可以用那個體裁表現。體裁確定之后,次序,組織,甚至措辭,也可以千變萬化。小題可以大作,大題可以小作,還可以連類而及,聲東擊西,等等。當然,變要有變的規矩,不能隨筆亂寫。規矩是什么?無非是不離主題,能夠同樣或更好地達到寫作的目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這個道理容易說,也不難理解,不過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千篇一調的文風正在風靡一世的時候。練筆自然不可少,而知道如何能不陷入流行八股的泥塘,也同樣是重要的。就這一點說,王荊公這篇不同流俗的文章也是值得我們深入體會的。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9

  《游褒禪山記》教案

  銅梁一中     周玉崧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兩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瑰麗        窈然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1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 ) 記游洞經過

  (3 ) 抒發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 ) 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5 )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從口入

  D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  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  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 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二)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1.焉

  A  于是余有嘆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  其熟能譏只乎

  D  其真不知馬也

  E  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C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  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四)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 課堂作業 :課后練習

  六.課后作業 :1、背誦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教學后記:

  2004-12-23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10

  廣西來賓市一中 韋茂亮

  教材簡析: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補世力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游記立意超卓,指向鮮明,言簡而意豐,言近而旨永。“吟詠之間吐吶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自創新格而彌足珍貴,彪炳千古而有無限的可開掘性。

  本課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宋代散文。《六國論》和《游褒禪山記》是教讀課文,《伶官傳序》和《石鐘山記》是自讀課文。《六國論》和《伶官傳序》都是借古諷今的史論,《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都是因事說理的游記。《游褒禪山記》顯然引領了《石鐘山記》。

  此前,學生學習文言文已經有了初中三年的學習經驗,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夠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根據這一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

  一、認知目標——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熟讀背誦,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領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重點積累名、曰、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二、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三、詞類活用。

  教學難點 

  一、掌握文章說理深刻、章法嚴謹的寫作特點。

  二、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法運用:

  指導思想: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的教學思想以及素質教育的方向,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構,激勵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學會學習。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在課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記,可與學過的舊課文進行聯系比較。

  三、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圖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四、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課堂習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古詩文需要熟讀背誦。

  串講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問法---課堂上需要師生互動。

  比較法---新舊知需要溫故知新。

  討論法---課堂上需要活躍氣氛。

  練習法---教學上需要精講多練。

  教學媒體:

  錄音機、多媒體課件、幻燈片。

  學法指導:

  高一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已具備了一些基礎知識和積累,但對如何學習文言文,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獨立學習的境界。

  一、引導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二、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則。

  三、調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教師適時點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示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

  五、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教學程序:

  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1、 導入  新課:

  首先給學生介紹毛澤東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學生通過誦讀領會了“無限風光在險峰”一句的含義。隨后因勢利導,引出課題,指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含有類似的深邃哲理。

  2、 整體感知:

  先用錄音機播放課文朗讀,再組織學生誦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并以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

  ①課文中記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幾段?(第1、2節)

  ②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容闡發的?(第2 節)

  得出怎樣的結論?(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容闡發的?(第3 節)

  得出怎樣的結論?(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請同學們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能夠作為\\\"無限風光在險峰\\\"注腳的語句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3、 寫作順序:

  A、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B、記游洞經過

  C、抒發游洞的感慨

  D、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E、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4、課文分析:

  A、引導學生自讀前兩段,讓學生敘述游山經過。從學生的回答中提出重點實詞的解釋方法。

  ( “舍”在注釋中解釋為“筑舍定居”,其根據是什么?曾見過的類似的句子有哪些?這樣解釋是古漢語的什么特點?——名詞活用作動詞,曾學過“驢不勝怒,蹄之”、“公將鼓之”等。總結:“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邊的必須是個動詞,來表示慧褒的動作。因此,從“舍”的名詞必須引申開去,會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給人居住的,故釋為“筑舍定居”。這便是從詞的位置以及詞的關系來揣摩詞的意義。因此,識詞辨義要考察語言環境,不但在句中看,還要注意句與句的關系。前兩段中用法相近的還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名詞作動詞,“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作動詞,“照明”之意。這便是詞類活用)

  B、以提問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1)第1 節中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為后文作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體現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據。)

  (2)第2 節略與詳是怎樣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對比?這些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寫游前洞。詳寫游后洞及所見所感。)

  (對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曠 幽深

  甚眾 已少、又少

  余所至淺 好游者所至深

  還有見到奇景的欣喜與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為議論作鋪墊。)

  C、課堂訓練:

  歸納“名、曰、文、進、奇、好、出、極”的意義與用法。

  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第二課時:

  1、導入  新課;

  第二段詳寫游后洞的經過,著重寫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況下,竟隨“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后洞的對比,都為第3、4段 的議論打下伏筆。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到段末,追記后洞所見并表達遺憾的心情。

  3、誦讀第三段:

  教師范讀并穿插評點,及時進行提問和展開討論。

  提問

  ①古代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②作者說“不能至”是針對什么說的?

  (不能到達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③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④“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討論

  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②“極夫游之樂”是針對什么說和?

  (至洞之深處。)

  ③為什么到了洞的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

  (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隨之止。)

  小結:“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論:要有志。

  4、讀析第4 段:

  學生朗讀,然后展開討論。

  (1)“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2)“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為什么?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論:要深思慎取。

  5、略講第五段:了解古人寫游記結尾的寫法和作用。

  6、總結擴展:

  中心思想。(這篇游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寫作特色。(因事見理、敘議結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結構嚴密、前后照應)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學習本文后的感想)

  7、課堂練習:

  整理虛詞“其”字的用法(結合練習“三”)。

  完成課后練習“一”。

  8、布置作業 :

  課后練習“四”。

  課后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

  要力求體現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記敘 記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節)

  (1、2節)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節)

  議論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節)

  (3、4節) 漫滅謬傳 深思慎取(4節)

  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結構嚴密、前后照應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11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教學目標 ]

  1、 繼續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象。

  2、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西湖游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 (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歷(1、2段), 然后由此引發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三)品讀課文

  1、 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引領學生按層次背誦此段。

  2、 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學生小聲再誦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的議論“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3、 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 f?”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6、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寫結構提綱。

  (四)相關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治力量,以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 2段(記敘)游山的經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 “志”、“力”、“物”,關鍵是“志” 一、 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二、 解讀大綱: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的名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

  三、 (一)導語 “溫故而知新”。

  (二)重視語言的積淀。

  (三)以朗讀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誦。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12

  湖南省益陽市第二中學 羅小軍     【教學目標】

  1、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2、認識本文所闡發的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明白這兩者在當今改革開放時代的借鑒意義。

  3、掌握“各”、“極”、“觀”、“求”、“其”等文言詞的多種含義;辨析一些詞性活用的情況;學習判斷句的兩種形式。

  【教學設想】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列表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力求講得透辟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系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出現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復鞏固,溫故知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和課文簡介,串講第1、2兩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小石潭記》、《登泰山記》、《醉翁亭記》等。

  2、這些游記共同的側重點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點,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我們今天學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板書課題)。這篇游記與我們過去學過的那些游記不同,它不重在表現山水之美,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用酣暢的筆墨進行大量議論,記游實際上只是個引子,說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學習這類游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簡介作者及課文

  1、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但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移后講)

  2、王安石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荊,死后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3、這篇課文寫的是一次未能盡興的游覽,作者深感后悔和遺憾,照理說,這樣的游覽沒有多少值得寫的東西,可是作者卻據此得出兩點深刻的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無悔,不為人譏。這里雖然是說游山,實際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說明不論研求高深的學問,還是創建宏偉的事業,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后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于學問必須“深思慎取”。這兩點都是值得借鑒的。

  4、據安徽含山中學王漢俊《今日褒禪山》(載《中學語文教學》 1981年)所述,摘要如下:

  褒禪山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城北15里,風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課文記述的慧空禪院)建筑宏偉。距院約200米,半山腰還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毀,寺院被拆除,現僅兩洞尚存。

  三、講解文章的主旨

  1、學生齊讀全文。在齊讀前先檢查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并正音: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

  無物以之(xiàng) 長樂王回深(fǔ) 何可道也哉(shēng)

  2、教師指出: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學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過是信筆拈來,與游洞無關。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

  討論后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

  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

  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4、“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說的?

  至洞之深處。

  為什么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

  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了這樣的意思。

  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

  “無限風光在險峰”。

  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隨之”。 

  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關于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提示”已經說過,這里稍作補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

  四、歸納

  本文記游程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

  答: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后洞時結束。

  (可見第1、2段是記游部分。)

  問:作者發了哪些議論?

  答:“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問:前一點是由什么事情生發出來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極夫游之樂”。

  問:后一點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可見第3、4段是議論部分,分別照應第1、2段。)

  五、誦讀第1段

  1、教師先范讀一遍,然后領誦一遍。

  〔說明:教師范讀不要求連貫,可以隨時穿插一些小問題)

  ⑴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此前不叫褒禪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見“花山”是古名,“花”后來訛音為“華”。)

  ⑵ “唐浮圖慧褒……名之曰‘褒禪’”──這句說別名來由。下句“今所謂……廬冢也”作補充,證明此說正確。

  ⑶ “距其院東五里……名之也”──“華山洞”,這里是指前洞還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證。)這句介紹華山洞名由來。

  2、學生練習背誦。

  3、指點與答疑:

  一詞多義:

  ⑴ “卒”:

  ① 死,“卒葬之”。

  ② 終于。

  ③ 士兵,“疲敝之卒”。

  ⑵ “文”:

  ① 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

  ② 文字,“獨其為文”。

  ⑶ “道”:

  ① 道路,“有碑仆道”。

  ② 說、講,“何可勝道也哉”。

  ③ 道理,“傳道受業”(《師說》)。

  ④ 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詞性活用:

  ⑴ “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始舍于其址”。

  ⑵ “名”:

  ① 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

  ② 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⑶ “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答疑:

  ⑴ 為什么說“華(huá)山”是“音謬”?

  答:古文無“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華”分開。 

  ⑵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在現代語中應是兩句話:因為它在華山南邊,(所以)這樣稱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結果。

  4、學生齊背與個別檢查。

  六、留作業

  1、順暢地背誦第1段,熟讀第2、3段。

  2、完成練習第二題,將“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3、將文中出現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

  1、指導整理“其”字的幾種用法。

  2、講讀課文第2、3、4、5段。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

  2、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

  3、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他)的”講。

  4、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

  5、助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第2段

  1、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⑴ 概括這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⑵ 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⑶ 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

  ① 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

  ② 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 “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 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三、講讀課文第3段

  1、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一詞多義:

  ⑴ “觀”:

  ① 觀察、看。“古人之觀于天地……”

  ② 景象。“非常之觀”。

  ③ 建筑物的一種,讀 guàn,“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⑵ “得”:

  ① 能夠。“不得極夫游之樂”。

  ② 心得、收獲。“往往有得”。

  ⑶ “夷”:

  ① 平坦。“夷以近”。

  ② 鏟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難”(《赤壁之戰》)。

  ③ 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南撫夷越”。(《隆中對》)

  ⑷ “相”:

  ① 幫助、輔佐,讀 xiàng。“無物以相之”。

  ② 宰相、丞相,讀 xiàng。“操雖托名漢相”(《赤壁之戰》)

  古今異義:

  “非常”:“不尋常”、“非同一般”,是兩個詞。“非常之觀”。不同于現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虛詞:

  “以”:

  作介詞用:

  ① 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② 用來、拿。“無物以相之”。

  作連詞用,相當于“而”:

  ① 表并列。“險以遠”。

  ② 表承接。“由山以上”。

  句子:

  ⑴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志”的重要。

  ⑴ “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2、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⑴ 本段著重寫什么?

  提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嘆”。

  ⑵ 這一段可分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

  提示:

  五層意思:

  ① 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

  ④ 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 

  ⑤ 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這對于我們治學、處事、創業都有很大啟發。

  四、講讀第4段 

  1、指名朗讀、口譯,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一詞多義:

  ⑴ “悲”:

  ① 感嘆、嘆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② 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⑵ “勝”:

  ① 盡,shēng。“何可勝道也哉”。

  ② 能承擔,禁得起,shēng。“沛公不勝杯構”(《鴻門宴》)。

  ③ 優美的,shèng。“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④ 勝利,shèng。“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詞性活用:

  ⑴ “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世之謬其傳……”

  ⑵ “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后世之謬其傳……”

  2、討論如下問題: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生發出來的?

  提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頭腦的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揚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邏輯十分嚴密。

  五、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六、全班齊讀3、4、5段

  七、布置作業

  1、思考文后練習一,找出記敘部分與議論部分相照應的句子,并試行編寫本文記敘與議論部分前后聯系對照表。

  2、完成課文后練習三、四。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課文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系,弄清敘議如何有機結合。

  〖教學步驟〗

  一、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系的?(試從1、過渡銜接;2、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3、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在聯系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

  1、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極夫游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2、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和“其下平曠……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3、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編訂的“前后兩部分對照表”,其他同學補充訂正。)

  二、指名一人報告完成文后練習三的情況

  (不僅要指出哪一個詞與其他幾個不同,還要說明各自作何解釋。)

  三、指名三人報告完成“思考和練習四”的情況

  四、完成練習冊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 篇13

  A.課時安排:三教時。              2001年3月7~8日 No.19 & 20 & 21

  B.教學目的:

  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

  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C.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背誦全文;

  2. 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學方法:精讀課。

  E.教具使用:多媒體教室設備——電腦等。

  F.教學設想

  1.本文是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它以發議論為主而以記游為輔,議論又涉及哲理問題,學生初次學習這樣的文章,會有一定的困難。解決這個困難的辦法是:一開始就指導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初步理清脈絡層次,然后逐段教讀,最后總結全文。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必須以學生的充分預習(必要時可以從課堂抽出20分鐘讓學生預習)為前提。

  2.對語言障礙要有足夠的估計。本文中有些句子層次較多,有些詞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義比較特殊,常見虛詞“其”“之”“以”等出現的頻率較高,且涉及多種用法,這些都是困難所在。有些詞、語、句要提出來,用靈活的方式(據上下文義推測、文白對照、長句化短句、語法分析等)進行解釋;有些可以在教讀過程中以提問方式要求學生解釋,而后補充糾正;有些可以放到結束課上,通過分類整理,加深理解。更為重要的是,要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悟上述詞、語、句的含義。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懷是闊大的,所以能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一點,學生很難品味出來。因此,教師應當將示范背誦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加以運用,必要時應逐句地帶領學生誦讀。

  4.本文擬用3課時教讀,安排如下:

  第1課時:講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紹作者,誦讀第1段。

  第2課時:誦讀第2、3段。

  第3課時:誦讀第4、5段,總結全課,完成練習第一、三、四題,整理實詞。

  G.預習安排

  1.對照注釋看課文一遍,然后朗讀課文一遍。

  2.給下面的句子劃停頓: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種用法。

  4.準備背誦全文(末段可略讀)。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三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即“教學設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教師:根據初讀印象說說《游褒禪山記》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從記游中生發議論。)

  教師指出: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禪山記》這樣由記游中生發出大段議論的不算很多,這是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閱讀時要注意的是,文章議論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樣由記游中生發出來。能把握住這兩個問題,才能學好這篇文章。

  二、講解文章的主旨。

  1.CSC課件中朗讀展示。

  2.學生齊讀全文。在齊讀前先檢查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并正音。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無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  長樂王回深父(fǔ)

  3.教師指出: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學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過是信筆拈來,與游洞無關。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

  討論后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盡吾志”了。)“盡吾志”是什么意思?(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5.“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說的?(至洞之深處。)為什么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無限風光在險峰”。)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隨之”。)

  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簡介。

  關于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提示”已經說過,這里稍作補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展。

  四、學生齊讀課文前四段。要求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點,弄清作者的總體構思。

  五、歸納文章布局的特點。前面在討論文章主旨時,已經涉及布局的一些特點。這里只稍作補充,然后歸納。

  問:本文記游程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后洞時結束。)可見第1、2段是記游部分。

  問:作者發了哪些議論?(“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點是由什么事情生發出來的?(游后洞而未能“極夫游之樂”。)后一點呢?(“有碑仆道,其文漫滅”)可見第3、4段是議論部分,分別照應第1、2段。

  六、誦讀第1段。

  1.教師先范讀一遍,然后領誦一遍。

  〔說明〕教師范讀不要求連貫,可以隨時穿插一些小問題:

  ①“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此前不叫褒禪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見“花山”是古名,“花”后來訛音為“華”。)

  ②“唐浮圖慧褒……名之曰‘褒禪’”——這句說別名來由。下句“今所謂……廬冢也”作補充,證明此說正確。

  ③“距其院東五里……名之也”——“華山洞”,這里是指前洞還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證。)這句介紹華山洞名由來。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嗎?(“仆”后省“于”。)說碑“距洞百余步”,卻沒有說出方位,據你判斷,碑應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禪院為參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東走,先見碑而后見洞,可見碑在洞的西面。)

  2.學生練習背誦。

  教師巡視全班,先背下來的學生可以舉手,接受教師個別檢查。

  教師還可以將作者行文順序寫在黑板上:

  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3.學生齊背這一段。

  先看行文順序背誦,然后拭去板書再背誦。

  4.指點與答疑。

  ①為什么要先點出洞名?(下文主要記游華山洞經過,又由此生發議論。)

  ②為什么說“華(huá)山”是“音謬”?(古文無“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華”分開。)

  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在現代語中應是兩句話:因為它在華山南邊,(所以)這樣稱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結果。

  5.學生齊背與個別檢查。

  七、留作業 。

  1.順暢地背誦第1段,熟讀第2、3段。

  2.完成練習第二題,將“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1.先全班學生齊背,然后抽查個別學生1—3名,從中發現問題要做具體指導。

  2.“其”的用法。

  先檢查練習的第二題的完成情況。這里不書題文,只寫答案。

  (1)代詞。那(此系遠指,指褒禪埋葬之時)。

  (2)代詞。這(此系近指,指慧空禪院)。

  (3)代詞。它(代仆碑)。

  (4)前“其”:代詞。它(代“穴”)。

  后“其”:代詞。那些(遠指,作“好游者”定語)。

  (5)前“其”:代詞。它(代后洞)。

  后“其”:代詞。代游客,此處須用本名,不用現代語代詞。

  (6)代詞。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詞。他們(代“古人”)。

  (8)語氣助詞。難道(表示反問語氣)。

  補充:(1)既其出——助詞,無義。

  (2)視其左右——代詞,自己(代作者)。

  (3)謬其傳——代詞,它(代山的名稱)。

  (4)咎其欲出者——代詞,那些(指欲出者)。

  整理:教師可事先在黑板上畫好圖表,然后一邊檢查,一邊將題號列入空白欄內。

  二、誦讀第2段。

  1.教師示范背誦并穿插講解。

  ①“其下平曠……所謂前洞也”——“前洞”陪襯“后洞”,一筆帶過,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筆帶過行程。“有穴窈然”——寫所見,“入之甚寒”——寫所感。“問其深”——寫所問。這是詳寫后洞。

  ③“余與四人……而其見愈奇”——“愈深”“愈難”“愈奇”六字,大有深意,為下文議論張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記,“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結束。

  ⑤“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洞中所見。

  ⑥“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追記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樂也”——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議論作鋪墊。

  2.教師領誦(要求學生一邊跟教師讀,一邊考慮如何劃分本段層次)。

  3.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4.學生練習背誦這一段。

  〔提示〕要分層練習背誦。

  背第一層,先板書行文順序:前洞——后洞。再提問:后洞的特點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處是怎樣的情形?“愈深”“愈難”“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層,先板書行文結構(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如下:

  5.學生齊背與個別檢查。

  6.指點與答疑。

  ①兩個“蓋”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個的肯定意味要多一點。

  ②末句太長,有的選本斷為兩句:“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表明“悔”的是“隨以止”,“不得極夫游之樂”是“隨以止”的結果。“極夫游之樂”與上文“其見愈奇”相照應。

  三、誦讀第3段。

  1.教師示范誦讀并穿插講解。

  ①“于是余有嘆焉”——“于是”承上,“嘆”啟下,由敘事過渡到議論。

  ②“古人……無不在也”——“無不在”就是“無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簡潔。全句意在頌古人博大精深,為下文立論根據。

  ③“夫夷以近……則至者少”——照應前洞、后洞。“而世之奇偉……在于險遠”——照應上文“其見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上文“則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事實推出結論,為下文“盡吾志”張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開一層,點出“力”,照應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與力……不能至也”再推開一層,點出“物以相之”,照應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譏之乎”——用推理導出最重要的結論(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上。前有反襯,后有反問,語勢節節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總收一筆。

  2.教師領讀。

  也要提示學生考慮如何劃分層次。

  3.學生分層練習背誦。

  可分兩層:第一層(開頭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心)”導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層(“有志矣”到段末)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提示〕這一段邏輯性很強,作者的推理過程明顯,行文又處處跟前一段相照應——所有這些都在語氣上反映出來。因此,本段使用虛詞的頻率較高。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必要時教師應二遍三遍地領讀。這是本文思想內容的重點,也是誦讀的重點。這段能否誦讀得順暢,是衡量這篇課文教學成敗的主要標準。

  4.檢查背誦。

  可以采取三種方式:(1)全班學生齊背;(2)抽查個別學生背誦;(3)分別默寫若干句。后兩種方式可以同步進行。

  5.指點與答疑。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于”,這里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里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實詞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后應作一頓。

  四、留作業 。

  1.連貫背誦第1至3段,準備背誦第4段。

  2.繪作者游蹤示意圖。(據第一、二段繪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1.作者游蹤示意圖(供參考)

  小結:寫游記須有明確的方位感。

  2.連貫背誦前三段。教師先作示范背誦(速度稍慢,便于學生默誦),請三位同學依次背誦1、2、3段,最后全班同學齊背這三段。

  3.整理“之”“以”的用法。

  表一  “之”的用法

  注:加★號的是學習重點(下同)

  表二  “以”的用法

  二、誦讀第4段。

  1.教師示范誦讀這一段,然后提問: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追問: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呢?(“何可勝道也哉”。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2.講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古書,非司馬遷作)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呂氏春秋·察傳》)

  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對眾口傳聞的事、古書上記載的事都要仔細加以分析,辨明正誤,不可盲從——這就是本文作者說的“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學生練習背誦。

  4.檢查背誦。先背第4段,然后齊背第1至4段。

  三、略讀第5段。

  先問:古代游記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幾乎成為一種定式,同學們過去已經見過,請說出篇名。(《小石潭記》。)

  再問:試以這兩篇游記為例,說說運用這種定式有什么好處。(①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四、用做練習和討論問題的方式總結全課。

  1.做練習第一題進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應,用事實為議論張本的寫法。

  2.討論問題: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系嗎?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不必表態。

  如學生之間爭辯不已,教師可以用“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來啟發學生,即可看出上述兩個觀點的聯系。

  參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后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后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文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整理實詞。

  先完成練習第三題,但不采取選擇方式,因為第1、3、4三組中“與其他幾個詞義不同的詞”不止“一個”,而采用具體辨析的方式。例句只標出A、B、C等;題文以外的例句,由教師口述,學生可以在課后補寫。

  觀:①觀察。例:A。②景象。例:B、E。③宮廷中高大的樓臺(讀guàn)。例:D。④對事物產生看法。例:C。

  名:①名義。例:D。②命名。例:A、B、C。③著名。例:有仙則名。④說明、說出。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文:①文字。例:A、B、C。②文章。例:D。③紋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④掩飾(讀wèn)。例:E。

  求:①尋找。例:B。②請求。例:D。③探究。例:A。④索取、要。例:C。

  舍:①房屋。例:屋舍儼然。②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③同“捨”(讀shě),放棄。例:便舍船,從口入。

  言:①言語、言論。例:以空言求璧。②說。例: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險:①高山。例:險以遠。吾與汝畢力平險。②險要。例:江山險固。

  孰:①誰。例:其孰能譏之乎。②通“熟”,仔細。例: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常:①經常。例:千里馬常有。②平常。例:非常之觀,以上是多義詞。

  加:更。例:則其至又加少矣。

  相(xiàng):幫助。例:無物以相之。

  父(fǔ):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稱。例:長樂王回深父。

  以上的字在文言文中有特殊用法。

《游褒禪山記》說課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游褒禪山記》學案(精選13篇)

    學習要點1. 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創作情況。2.學習本文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3.重點積累“名、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詞的意義。4.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和用法。...

  •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全文完整(通用5篇)

    一、說教材《游褒禪山記》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課文。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1、教材簡析《游褒禪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

  • 游褒禪山記教案(通用13篇)

    單元教學要點一、教材地位:本單元選擇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蘇洵、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的散文名篇。《六國論》《游褒蟬山記》是教讀課,后兩篇是自讀課。...

  • 高中文言文《游褒禪山記》精品教案(精選15篇)

    一、教學導入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在作文課上集中練習了“感受生活—描寫生活”這一專題,其實在古文中不乏這樣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寫生活的典范散文。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 高一教案《游褒禪山記》(精選12篇)

    a.課時安排:三教時。b.教學目的: 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 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 高一下冊語文《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2、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3、理清思路,背誦全文。4、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重點: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 高一下冊語文《游褒禪山記 》教案(精選3篇)

    教材簡析:《游褒禪山記》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補世力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

  • 高一下冊語文《游褒禪山記》教案(通用12篇)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 高中語文必修二《游褒禪山記》教案(精選16篇)

    一、教學目標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記類古文的能力。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體會作者“有志”“盡吾志”的人生態度。3.學習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在學習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精選16篇)

    一、通假字1.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二、古今異義詞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2.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 《游褒禪山記》的優秀教案(精選17篇)

    知識與技能:1.掌握“各”、“極”、“觀”、“求”、“其”等實、虛詞的多種含義;辨析詞類活用的情況;學習判斷句的兩種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識。2.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寫作意圖。...

  • 《游褒禪山記》優秀教案(通用16篇)

    A.課時安排:三教時。 B.教學目的: 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 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 游褒禪山記教案范文(通用14篇)

    學習目標課標考綱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通用3篇)

    游褒禪山記原文:(宋) 王安石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 《游褒禪山記》(精選15篇)

    A.課時安排:三教時。2001年3月7~8日No.19&20&21B.教學目的: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 初中語文說課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一区久久 |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产 | 国产magnet| 成人av一区 |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观看 | 超碰91人人草人人干 |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无毒不卡 | 78m-78模成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v欧美精品动漫精品 | 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国产91 | 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爽爽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精液 | 国产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免费 | 日日摸天天碰中文字幕你懂的 | 亚洲人成小说 | 日本福利在线观看 |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2021a1 | 久久99这里只有精品 | 午夜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大战P | a毛片免费看 | 国产毛茸茸毛毛多水水多 |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九九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高清123| 久久久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亚洲中文久久网久久综合 | 成人影院亚洲 | 56popn国产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