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精選15篇)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26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精選15篇)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1

  一、通假字

  1.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二、古今異義詞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于“……的原因”。

  今義:常用來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5.于是余又嘆焉。

  古義:“于”,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為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為一個連詞。

  6.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古義:周圍;               今義:左和右兩方面、支配、表示概數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古義:到達,達到,動詞;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或達到某種程度

  三、一詞多義

  1. 乃

  ①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詞作動詞,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馬,仗舟楫(動詞,舍棄)

  ③舍相如廣成傳舍(動詞,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詞,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詞,在、從)

  ②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連詞,表并列,并且)

  ③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連詞,表順承,就,便,或不譯)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與“故”組成固定結構,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與“所”組成固定結構,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時間)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代慧空禪院)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代華山洞)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2.名詞作動詞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③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①而其見愈奇。               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②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動詞作名詞, 心得,收獲。

  ④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②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險遠的地方。

  2.形容詞作動詞  

  ①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3.形容詞的使動

  ①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弄錯,使……錯。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知。昏暗:使動,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詞作動詞

  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副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①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者,……也:“者”表停頓語氣,“也”表判斷語氣)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原因”,“也”語氣助詞,表判斷)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裝句

  1.狀語后置句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②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語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省賓語)

  ②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省賓語)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賓語)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詞)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嗎?)  2.何可勝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  

  《游褒禪山記》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一、名

  “名”是個會意字,從口從夕。夕是傍晚,這時候,光線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說;事物不認識,就得給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義。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稱”的意思;再引申有“名聲”“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義“命名”。由“命名”還可以引申出“說明”、“說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成語“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說出、說明”的意思。

  二、蓋

  “蓋”作虛詞用,屬副詞類。常用來表示對事物帶有推測性的判斷或委婉的判斷,或者表示對原由的解釋。因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語氣、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語氣詞。“蓋”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意,譯為“大約”“似乎”“大概”“原來”等。本文有三個句子用了“蓋”。

  1.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原來。)

  2.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大約。)

  3.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蓋:大概。)

  三、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種常見的凝固格式,由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表示兩種基本的意義,依介詞“以”表示的不同意義而定。“以”當“用”講時,“所以”表示“……的方法”之義,《墨子•公輸》“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當“因”“由”講時多,“所以”表示“……的緣故”之義,本文中“此所以學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緣故”的意思。

  四、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兩個句子都用了判斷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語法關系也不同。兩個“者”字都是助詞,第一句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在這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這里除了標明停頓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復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兩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關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種結果或現象,后一分句申述緣由,這實際上是用判斷句式表因果關系。

  五、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這個主謂句的結構比較復雜,可分三個大的層次:第一層,主語是“余”,謂語是動詞短語“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第二層的動詞短語是動賓結構,動詞是“悔”,它的賓語是主謂短語“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第三層,作賓語的主謂短語的主語是“其”,謂語是由兩個“動+賓”的動詞短語“隨之”和“不得極夫游之樂”組成的,這兩個動詞短語之間有因果關系,因為“隨之”,所以“不得極夫游之樂”。

  補充:

  1、疑難句釋.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這是個翻譯時難度較大的句子。除了課文上的注釋,還要弄清楚:

  ①于:從。“于仆碑”就是從倒下來的石碑上。

  ②謬:是由形容詞充當使動。“謬其傳”就是使那流傳的情況弄錯。

  ③名:名詞充當意動,后面省略賓語“之”。“莫能名者”就是沒有人能以之為名,可意譯為:沒有人能正確地稱呼它們。整句譯成現代漢語是:我從倒下來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嘆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傳的情況弄錯,沒有人能正確地稱呼它們,這種情況怎么說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書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書”是刻寫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滅,磨滅。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滅了。這樣理解就回應開頭的碑文漫滅,造成后人“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從而發出無限感慨。亦通。

  2.將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語法分類

  (1)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4)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其孰能譏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a、相當于結構助詞“的”:(3)(7)

  b、代詞,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賓語:(5)(6)

  c、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1)(2)(4)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2

  江北中學 張秀英

  教學設計設計思路

  一、 三維目標

  1、 繼續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象。

  2、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整體思路

  教師應當將示范背誦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加以運用,必要時應逐句地帶領學生誦讀,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西湖游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 (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歷(1、2段), 然后由此引發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三)品讀課文

  1、 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引領學生按層次背誦此段。

  2、 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學生小聲再誦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的議論“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3、 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 fû”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6、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寫結構提綱。

  (四)相關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治力量,以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 2段(記敘)游山的經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 “志”、“力”、“物”,關鍵是“志”一、 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二、 解讀大綱: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的名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

  三、 (一)導語 “溫故而知新”。

  (二)重視語言的積淀。

  (三)以朗讀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誦。

  [1]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3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編輯整理的初中語文說課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上方相關欄目查看,謝謝!

  教材簡析: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補世力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游記立意超卓,指向鮮明,言簡而意豐,言近而旨永。“吟詠之間吐吶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自創新格而彌足珍貴,彪炳千古而有無限的可開掘性。

  本課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宋代散文。《六國論》和《游褒禪山記》是教讀課文,《伶官傳序》和《石鐘山記》是自讀課文。《六國論》和《伶官傳序》都是借古諷今的史論,《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都是因事說理的游記。《游褒禪山記》顯然引領了《石鐘山記》。

  此前,學生學習文言文已經有了初中三年的學習經驗,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夠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根據這一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熟讀背誦,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領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重點積累名、曰、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二、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三、詞類活用。

  教學難點

  一、掌握文章說理深刻、章法嚴謹的寫作特點。

  二、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法運用:

  指導思想: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的教學思想以及素質教育的方向,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構,激勵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學會學習。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在課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記,可與學過的舊課文進行聯系比較。

  三、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圖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四、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課堂習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古詩文需要熟讀背誦。

  串講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問法---課堂上需要師生互動。

  比較法---新舊知需要溫故知新。

  討論法---課堂上需要活躍氣氛。

  練習法---教學上需要精講多練。

  教學媒體:

  錄音機、多媒體課件、幻燈片。

  學法指導:

  高一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已具備了一些基礎知識和積累,但對如何學習文言文,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獨立學習的境界。

  一、引導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二、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則。

  三、調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教師適時點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示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

  五、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教學程序:

  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1、 導入新課:

  首先給學生介紹毛澤東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學生通過誦讀領會了“無限風光在險峰”一句的含義。隨后因勢利導,引出課題,指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含有類似的深邃哲理。

  2、 整體感知:

  先用錄音機播放課文朗讀,再組織學生誦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并以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

  ①課文中記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幾段?(第1、2節)

  ②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容闡發的?(第2 節)

  得出怎樣的結論?(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容闡發的?(第3 節)

  得出怎樣的結論?(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請同學們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能夠作為"無限風光在險峰"注腳的語句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3、 寫作順序:

  A、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B、記游洞經過

  C、抒發游洞的感慨

  D、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E、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4、課文分析:

  A、引導學生自讀前兩段,讓學生敘述游山經過。從學生的回答中提出重點實詞的解釋方法。

  ( “舍”在注釋中解釋為“筑舍定居”,其根據是什么?曾見過的類似的句子有哪些?這樣解釋是古漢語的什么特點?——名詞活用作動詞,曾學過“驢不勝怒,蹄之”、“公將鼓之”等。總結:“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邊的必須是個動詞,來表示慧褒的動作。因此,從“舍”的名詞必須引申開去,會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給人居住的,故釋為“筑舍定居”。這便是從詞的位置以及詞的關系來揣摩詞的意義。因此,識詞辨義要考察語言環境,不但在句中看,還要注意句與句的關系。前兩段中用法相近的還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作動詞,“照明”之意。這便是詞類活用)

  B、以提問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1)第1 節中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為后文作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體現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據。)

  (2)第2 節略與詳是怎樣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對比?這些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寫游前洞。詳寫游后洞及所見所感。)

  (對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曠 幽深

  甚眾 已少、又少

  余所至淺 好游者所至深

  還有見到奇景的欣喜與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為議論作鋪墊。)

  C、課堂訓練:

  歸納“名、曰、文、進、奇、好、出、極”的意義與用法。

  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

  第二段詳寫游后洞的經過,著重寫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況下,竟隨“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后洞的對比,都為第3、4段 的議論打下伏筆。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到段末,追記后洞所見并表達遺憾的心情。

  3、誦讀第三段:

  教師范讀并穿插評點,及時進行提問和展開討論。

  提問

  ①古代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②作者說“不能至”是針對什么說的?

  (不能到達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③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④“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討論

  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②“極夫游之樂”是針對什么說和?

  (至洞之深處。)

  ③為什么到了洞的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

  (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隨之止。)

  小結:“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論:要有志。

  4、讀析第4 段:

  學生朗讀,然后展開討論。

  (1)“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2)“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為什么?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論:要深思慎取。

  5、略講第五段:了解古人寫游記結尾的寫法和作用。

  6、總結擴展:

  中心思想。(這篇游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寫作特色。(因事見理、敘議結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結構嚴密、前后照應)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學習本文后的感想)

  7、課堂練習:

  整理虛詞“其”字的用法(結合練習“三”)。

  完成課后練習“一”。

  8、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四”。

  課后背誦課文。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4

  《游褒禪山記》是職高語文第三冊課文。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二)關于考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高一文言文按時代編排,高一下第五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從語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較上冊的文言文更為淺顯。

  文言文教學,新教材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四)關于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的

  (一)教學目的:

  ①誦讀課文;

  ②準確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③歸納并掌握“道”“蓋”“文”三個多義詞的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的用法;

  ④體會并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文章所闡發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①誦讀      ②積累

  (三)教學難點 :①準確判斷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②虛詞用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誦讀能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語聲音形態與情味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從感知的直接性來說,文字不如聲音徹底、深刻、細膩。因此誦讀法成功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語),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否則,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認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讀出“情味”來。因此,范讀多讀顯得非常重要。

  2、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我從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第一節課,學生主要勾畫出疑難處及哲理句。

  3、猜讀法。哥德曼認為,閱讀過程并非一個精確知覺的過程和系列加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和預期的過程,閱讀是一種語言心理學的猜測游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碰到難詞時,教師應引導點撥學生大膽猜測,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習《游》文,我精選七個重要詞語為例讓學生猜,點撥指導運用七種方法。

  4、練習法。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設計兩套練習,一是課堂鞏固練習,重在鞏固課文的重要詞語;二是課外遷移練習,選用98高考題,進一步鞏固準確把握文言詞語意義的方法。

  (二)教法:

  1、點撥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是根據中國漢語文的特點,針對中學生學習語的實際,為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而采取的一種教法。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簡單說,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游褒禪山記》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準確理解詞語含義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學會“猜”,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歸納法。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如《游褒禪山記》一文的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文”“蓋”“道”三個實詞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用法。茲舉一例如下:

  →獨體漢字叫“文”→文字

  文

  →裝飾→掩飾(文過飾非)

  →彩色交錯為“文”    

  →華麗,有文采→文辭→文章,文獻  →文化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猜讀訓練思維;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強化。在這個思路指導下,《游褒禪山記》一文的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積累;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設計:

  1、導入  及解題(2分鐘)      毛澤東詩導入  :“無限風光在險峰”

  學生自讀注解①          補充王安石相關內容

  2、整體把握:(19分鐘)

  (1)范讀  (5分鐘)        難讀字點撥:褒、華、謬、咎、父

  (2)自由朗讀(5分鐘)      誦讀點撥:(略)   

  (3)齊讀(5分鐘)

  (4)全文思路:(4分鐘)

  設計問題點撥思路

  悔游:不得極夫游之樂

  ↓

  悟理:  要有志               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

  要深思慎取

  結果如何?

  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請學生圈點、勾畫 ,老師板書如左。 )

  3、理解重點詞語:(12分鐘)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語法推斷(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謂語,故用為動詞,可解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形訓推斷(阝,古作“阜”無石之山,故從“阝”之字,大都與山、高下有關,陽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                  成語推斷(今有成語“前仆后繼”,“仆”意為“倒下”,據此結合語境,不難判斷此處“仆”即為“倒下”之義)

  (4)獨其為文猶可識            聯今推斷(聯合現代聯合關系詞匯,如文字、文章等,據同義聯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義,此處便不難斷為“文字”。)

  (5)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語境推斷(窮,窮盡,據文中語境“游”,不難理解此處“窮”可解為“走到盡頭”。)

  (6)則其至又加少矣             遷移推斷(加,此處解為“增加”顯然不通,若聯系曾經學過的“民不加少”,知此處    “加”為“更”之義,便可馬上推斷“加”的意義:副詞,更。亦可用語法和聯今法,此處“加”作狀語,聯系現代漢語有“更加”一詞,亦可推斷出正確意義。)

  (7)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對位推斷(此句后有“險以遠,則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與“險”義相對,結合語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義,聯系常用語“夷為平地”亦可推斷。)

  強調:以上的方法可以綜合運用,推斷將更為準確。

  4、自由朗讀全文(5分鐘)

  5、課內鞏固練習(7分鐘)

  ①今言“華”如“華實”之

  “華”者,蓋音謬也(       )

  ②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

  眾。(         )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

  ④入之愈深,甚進愈難,則

  其見愈奇。(             )

  ⑤不出,火且盡。(           )

  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     )

  ⑦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     

  者(          )

  提示:

  ①聯今推斷②語法推斷③語境推斷④語法推斷⑤遷移推斷⑥遷移推斷⑦成語推斷

  7、課外遷移訓練。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在括號內解釋加點詞。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 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          ),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          )。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          )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          )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 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          )出,擊之敗面,氣結仆(          )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          )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          )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          )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口巽血罵愈切,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官。③扈從:隨從護駕。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口巽 血:含血噴出。

  附:高考原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   是(             )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4、①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帝殊有難色(3分)

  A、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①汝歸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屬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5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教學目標 ]

  1、 繼續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象。

  2、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西湖游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 (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歷(1、2段), 然后由此引發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三)品讀課文

  1、 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引領學生按層次背誦此段。

  2、 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學生小聲再誦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的議論“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3、 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 f?”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6、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寫結構提綱。

  (四)相關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治力量,以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 2段(記敘)游山的經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 “志”、“力”、“物”,關鍵是“志” 一、 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二、 解讀大綱: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的名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

  三、 (一)導語 “溫故而知新”。

  (二)重視語言的積淀。

  (三)以朗讀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誦。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掌握重點字詞。2、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3、 理清思路,背誦全文。4、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重點]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重點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 3.多種表達方式的恰當運用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設計意圖一、              導入              二、了解作家                         三.熟悉課文            四、重點研讀             四、作業 布置 《病梅館記》《黃州快哉亭記》   回憶初中學習過的一些文言文(回答踴躍) 《桃花源記》《岳陽樓記》《核舟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  可以記敘, 也可以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王安石學生a  唐宋八大家之一學生b曾有過王安石變法學生c 學過一篇王安石的文章《傷仲永》學生d學過一首王安石的詩《元日》好               讀準下列字音:褒 廬 謬 窈 怠 惑 相 勝 圭 父  全班齊讀課文,初步掌握課文各段內容。         初譯全文,學生質疑                   熟讀并背誦全文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高一階段所學過的“記”文。 很好。那你們還記得在初中學過哪些`記'文?   真棒!看來`記'這種文體同學們并不陌生,有誰還記得它有什么特點嗎? 非常好。明確了這種文體的特點,為我們分析本文的寫法很有幫助。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你了解他嗎?       你能不能領著大家一起來背一背?  明確并補充: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神宗時,曾推行變法,后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后,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謚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 

  集》 請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盡量做到聲音宏亮,句子流利。 在齊讀前先檢查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并正音。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無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  長樂王回深父(fǔ)

  重點詞句圈劃答疑多媒體展示(一)找出文中的詞類活用詞: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詞作動詞,筑舍定居 ②有泉側出 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③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a--n. 深度。窮:a-- v.走到盡頭。  ④則其至又加少矣。v--n.到達的人。⑤火尚足以明也。a--v.照明. ⑥其進欲難,而其見欲 奇。 見:v--n. 見到的景象。⑦常在于險遠。a-n.險阻僻遠的地方。⑧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謬:使動,弄錯,使… 錯。傳:v-n,流傳的文字。名:n- 動,識其本名,說出名稱。(二)找出文中的判斷句:①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③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音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打開學生的記憶閘門,讓說得出的同學有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調動學生的情感體念,為下面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作準備。      增加學生的文史知識。                   理解詞句,夯實基礎。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設計意圖一、              檢查背誦。   二、概括段意,分析寫法。          三、整體感知                                  四、明確主旨   五、交流體會,總結全文               六、課外助讀          七、作業布置     (1)全班學生齊背;(2)抽查個別學生背誦;(3)分別默寫若干句。 歸納段意          學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有疑問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討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思考:明確: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  思考:明確:因為已經“盡吾志”了明確: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沒有  悔     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從自身角度談  從作者角度談           (一)“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古書,非司馬遷作)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呂氏春秋?察傳》) (二)《晉平公炳燭而學》(三)《祖逖聞雞起舞》 1、整理“觀”“得”“其”“道”“名”“然”的用法2、將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語法分類 (1)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4) 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譏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采取三種方式   明確:第一段(敘述):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二段(敘述):記寫游山經過;第三段(議論):寫游山的心得;第四段(議論):抒游山的感慨;第五段補記游山的有關情況。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二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黃州快哉亭記》中“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一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或兩句話來概括。          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     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作者“盡吾志”了嗎?  從哪個字中可以看出?  悔自己有火把——物悔自己力有余——力卻“隨之”,即志向不堅定。 明確: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     《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三十四歲時(1054年)從舒州判通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此山,三個月后以追記的形式寫下此文。雖然是游記,但卻是借記述游山來說理。這篇文章以其所表現出的深邃的思想、高遠的知趣、堅毅的品格給后人以有益的啟示。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其立場和世界觀雖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堅韌頑強的追求與奮斗精神。毛主席有一句詩“無限風光在險峰”。革命先驅李大釗有詩道:“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這里,閃耀著無產階級思想的光輝,也熔鑄著歷史上優秀人物的思想精華。 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對眾口傳聞的事、古書上記載的事都要仔細加以分析,辨明正誤,不可盲從——這就是本文作者說的“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多媒體展示:  明確: 相當于結構助詞“的”:(3)(7)

  代詞,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賓語:(5)(6)

  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1)(2)(4)   訓練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      聯系社會生活,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調動學生的生活體念,帶領學生走出文本。     補充資料:全國試驗本教師教學用書(第二冊)王漢俊《今日褒禪山》(載《中學語文教學》1981年第期)      褒禪山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城北15里,風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課文記述的慧空禪院)建筑宏偉。距院約200米,半山腰還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毀,寺院被拆除,現僅兩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禪院遺址東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約三間房子大小。洞口左側有一泉,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題刻詩文,但多已風化難識。      出前洞翻過一座山“有穴窈然”,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進后洞,黑黝黝的,窄處僅能容一人通過,寬處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處?不但王安石時“好游者不能窮”,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7

  浙江省寧波市慈溪縣實驗高級中學 許娜芳     【課文說明】

  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學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中立意不同凡響,寫法別具一格的一枝奇葩。它的主旨不在于通過記游表現山川之美,景物之勝,或者寄托某種情致懷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禮,最終以精警獨到的理趣取勝。這篇記游,由此及彼,拓寬視野,能使我們獲得更多的規律性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我們喜歡吃的漢堡包導入,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

  不管這個漢堡包用什么方式去吃,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把它吃完,填飽肚子。

  同時也應該吃好,回味他的獨特韻味。同樣我們在學習上,比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的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把通過學習掌握一些知識,在此基礎上,回味它獨特韻味,希望今天這堂課結束后,我們的同學還沉靜在余味中,并能三月不知肉味。

  二、回顧

  1、昨天我們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從中體味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與一般游記的不同之處,在這篇游記中,記游只是一個引子,關鍵是在記游基礎上所闡發的人生哲理,這跟王安石為政治學的態度是緊密相關的,相傳王安石推行新法過程中就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情壯志,那么他這種對待事情的執著精神,堅定不移的意志就如烙印一般體現了我們本文的許多點滴之處,接下來,我們就再來細細品味本文又如何體現他的這一特點的?

  2、問:大家在文中找找看,能不能發現蛛絲馬跡?

  如在第一段,作者游褒禪山,介紹褒禪山的由來引出慧空禪院,又引出要游華山洞,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呢?

  對“花”“華”的辯析表現了王安石愛咬文嚼字的習慣,俗話說,就是鉆牛角尖,按照我們朱光潛老先生的話說,就是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雖然因此常受時人譏笑,充分體現了“求思之深”。

  如第二段中因為自己跟隨他人半途退出之后的后悔。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從側面也反映出了他的那種執著與百折不撓精神。

  3、聯系實際:

  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我們在座的各位對待學習的態度,每次考試下來看到成績與排名之后,就抱著士可殺孰不可辱的心態,有部分同學開始有很好的計劃與想法,一天能夠堅持,二天、三天尚可,但一個星期之后早把自己的雄心壯志拋到腦后,該玩的照樣玩,該講的照樣講,周而復始,要想上個層次就難了。

  希望通過此文的學習能夠對大家的靈魂有那么一點觸動,那么我想即使王安石已入土為安,但他還在充分發揮他的余熱。

  三、研讀課文

  1、齊讀第二自然段:

  ⑴ 互動探究字詞,共同解讀題難字詞句:

  問其深,側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擁火以入

  不出,火且盡

  蓋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

  余之力尚足以入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⑵ 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什么作用?

  用19字就將前洞的相關情況一筆帶過,作者在這邊卻用了較多的筆墨寫了后洞的特點,及游洞后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的對比也呼之欲出:

  ① 前洞平曠與后洞幽深對比。

  ② 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 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 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

  作用:為下文的議論作鋪墊。

  ⑶ 進洞時那種好奇以及進洞后所見的欣喜轉化為出洞的內疚與后悔。那么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夠?是不是沒有相應的條件?

  因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根結在于他的意志不堅定,最后一句對下文抒發議論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⑷ 學習文章,不光光掌握一些基礎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悟,這才是關鍵所在。

  2、齊讀第四段:

  ⑴ 在后悔自己選擇的同時作者又反醒自己做了深層次的思索:

  ① “于是余有嘆焉”承上啟下,進一步具體闡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② 作者先說古人“古人之于……而無不在也”作者為什么先說古之人?

  以古人為標準,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論更有說服力。

  ③ 然后作者寫一般人懼險遠“夫夷以近……則至者少(照應前洞),所以他們就不能見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這讓我想到毛澤東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敵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從文中“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就為“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句話做了注腳。

  ④ 欲得非常之觀,就必須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⑤ 然后說到有志無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還要有外物(有志與力……亦不能至也)。

  ⑥ 最后兩個分句再次說明只要有志,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

  ⑦ 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

  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

  ⑧ 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⑨ “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⑵ 總結: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里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啟發?結合我們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親生體驗來談一下對此的認識。

  (補:有“志”就相當于成功了一半,或許生命什么都可以缺,譬如失去一只眼睛,或者失去一條腿,但就是不能失去信念。通過兩個故事讓他們對此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感悟。)

  四、總結

  實際上我們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我們從古文身上學到的是他們這種可貴的精神與品質。讓我們明白無論治學、立業都必須有堅強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意志不堅,淺嘗輒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8

  《游褒禪山記》教案

  銅梁一中     周玉崧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兩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瑰麗        窈然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1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 ) 記游洞經過

  (3 ) 抒發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 ) 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5 )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從口入

  D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  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  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 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二)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1.焉

  A  于是余有嘆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  其熟能譏只乎

  D  其真不知馬也

  E  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C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  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四)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 課堂作業 :課后練習

  六.課后作業 :1、背誦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教學后記:

  2004-12-23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9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三河中學 胡俊生     【活動目的】

  1、理解并學習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培養立大志并為之奮斗的精神。

  2、學習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3、積累文言基礎知識: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活動重點】

  理解本文的精神實質,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質;積累文言知識、學習文章寫法,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活動用具】

  1、多媒體課件。

  2、朗讀錄音磁帶。

  3、補充的相關資料。

  【活動時間】

  90分鐘。

  【活動步驟】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助讀

  1、由唐宋八大家和王安石變法引出作者。

  2、作者簡介:多媒體課件展示。

  3、了解時代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二、活動之一:朗讀活動

  1、聽朗讀錄音或多媒體配音朗讀:學習字音和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句讀,讀準字音,讀出表情。

  3、檢查朗讀效果:學生單人朗讀,師生聽讀,并進行評議,師生相互取長補短。

  三、活動之二:學習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1、學生自學課文:結合課下注解,借助工具書,學生自讀全文,學習文中字詞句,理解文章大意。

  2、學生記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中尋求解決,疑難問題供班級交流。

  3、師生班級交流:小組問題展示──班級交流討論──師生答疑解難──形成班級共識。

  四、活動之三:小組合作探究

  1、總結性學習活動:

  ⑴ 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積累學習。

  ⑵ 文中出現的文言句式的歸納學習。

  ⑶ 小組學習中還存在的新問題記錄。

  2、探究性學習活動:

  ⑴ 本文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⑵ “盡吾志”一句跟前文記游中哪句話是照應的?

  ⑶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么緊密聯系的?

  ⑷ 體現課文主體的段落是哪一段?為什么?

  3、小組合作學習,形成小組作業,供班級交流使用。

  五、活動之四:班級交流

  1、多媒體展示某一小組的總結性學習成果,其他小組修訂補充。

  2、多媒體展示探究性學習的成果,班級交流討論:展示成果──小組異議──班級討論──師生交流──形成共識。

  六、布置作業(略)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  

  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4. 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5.之\以的用法。  

  .預習安排  

  1.對照注釋看課文一遍,然后朗讀課文一遍。  

  2.給下面的句子劃停頓: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種用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本文的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閱讀時要注意的是,文章議論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樣由記游中生發出來。能把握住這兩個問題,才能學好這篇文章。  

  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并正音。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無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 長樂王回深父(fǔ)  

  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討論后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盡吾志”了。)“盡吾志”是什么意思?(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說的?(至洞之深處。)為什么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無限風光在險峰”。)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隨之”。)  

  “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寫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展。  

  四、學生齊讀課文前四段。要求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點,弄清作者的總體構思。  

  五、歸納文章布局的特點。前面在討論文章主旨時,已經涉及布局的一些特點。這里只稍作補充,然后歸納。  

  問:本文記游程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后洞時結束。)可見第1、2段是記游部分。  

  問:作者發了哪些議論?(“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點是由什么事情生發出來的?(游后洞而未能“極夫游之樂”。)后一點呢?(“有碑仆道,其文漫滅”)可見第3、4段是議論部分,分別照應第1、2段。  

  六、誦讀第1段。  

  1.教師先范讀一遍,然后領誦一遍。  

  〔說明〕教師范讀不要求連貫,可以隨時穿插一些小問題:  

  ①“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此前不叫褒禪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見“花山”是古名,“花”后來訛音為“華”。)  

  ②“唐浮圖慧褒……名之曰‘褒禪’”——這句說別名來由。下句“今所謂……廬冢也”作補充,證明此說正確。  

  ③“距其院東五里……名之也”——“華山洞”,這里是指前洞還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證。)這句介紹華山洞名由來。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嗎?(“仆”后省“于”。)說碑“距洞百余步”,卻沒有說出方位,據你判斷,碑應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禪院為參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東走,先見碑而后見洞,可見碑在洞的西面。)  

  2.學生練習背誦。  

  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①為什么要先點出洞名?(下文主要記游華山洞經過,又由此生發議論。)  

  ②為什么說“華(huá)山”是“音謬”?(古文無“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華”分開。)  

  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在現代語中應是兩句話:因為它在華山南邊,(所以)這樣稱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結果。  

  第二課時  

  1.教師示范背誦并穿插講解。  

  ①“其下平曠……所謂前洞也”——“前洞”陪襯“后洞”,一筆帶過,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筆帶過行程。“有穴窈然”——寫所見,“入之甚寒”——寫所感。“問其深”——寫所問。這是詳寫后洞。  

  ③“余與四人……而其見愈奇”——“愈深”“愈難”“愈奇”六字,大有深意,為下文議論張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記,“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結束。  

  ⑤“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洞中所見。  

  ⑥“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追記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樂也”——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議論作鋪墊。  

  2.教師領誦(要求學生一邊跟教師讀,一邊考慮如何劃分本段層次)。  

  3.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4.學生練習背誦這一段。  

  〔提示〕要分層練習背誦。  

  背第一層,先板書行文順序:前洞——后洞。再提問:后洞的特點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處是怎樣的情形?“愈深”“愈難”“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層,先板書行文結構(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

  ①兩個“蓋”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個的肯定意味要多一點。  

  ②末句太長,有的選本斷為兩句:“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表明“悔”的是“隨以止”,“不得極夫游之樂”是“隨以止”的結果。“極夫游之樂”與上文“其見愈奇”相照應。  

  三、誦讀第3段。  

  1.教師示范誦讀并穿插講解。  

  ①“于是余有嘆焉”——“于是”承上,“嘆”啟下,由敘事過渡到議論。  

  ②“古人……無不在也”——“無不在”就是“無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簡潔。全句意在頌古人博大精深,為下文立論根據。  

  ③“夫夷以近……則至者少”—照應前洞、后洞。“而世之奇偉……在于險遠”——照應上文“其見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上文“則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事實推出結論,為下文“盡吾志”張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開一層,點出“力”,照應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與力……不能至也”再推開一層,點出“物以相之”,照應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譏之乎”——用推理導出最重要的結論(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上⑦“此余之所得也”——總收一筆。  

  可分兩層:第一層(開頭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導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層(“有志矣”到段末)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提示〕這一段邏輯性很強,作者的推理過程明顯,行文又處處跟前一段相照應——所有這些都在語氣上反映出來。因此,本段使用虛詞的頻率較高。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必要時教師應二遍三遍地領讀。這是本文思想內容的重點,也是誦讀的重點。這段能否誦讀得順暢,是衡量這篇課文教學成敗的主要標準。  

  4.檢查背誦。  

  5.指點與答疑。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于”,這里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里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實詞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后應作一頓。  

  第三課時  

  二、誦讀第4段。  

  教師示范誦讀這一段,然后提問: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追問: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呢?(“何可勝道也哉”。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所以作者說“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3.學生練習背誦。  

  三、略讀第5段。  

  先問:古代游記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幾乎成為一種定式,同學們過去已經見過,請說出篇名。(《小石潭記》。)  

  再問:試以這兩篇游記為例,說說運用這種定式有什么好處。(①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四、用做練習和討論問題的方式總結全課。  

  1.做練習第一題進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應,用事實為議論張本的寫法。  

  2.討論問題: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系嗎?  

  如學生之間爭辯不已,教師可以用“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來啟發學生,即可看出上述兩個觀點的聯系。  

  參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后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后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文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11

  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學 胡 穎     【教學目的】

  1、理解:

  領會前人關于“志”、“力”、“物”三者關系看法的精神實質,記住做學問要“深思慎取”的告誡,學習他們不相信舊說,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強調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態度。

  2、積累:

  ⑴ 豐富學生有關文言文的誦讀知識,培養誦讀文言文的習慣。

  ⑵ 了解幾種文言句式,特別是賓語前置句。

  3、運用:

  辨析幾種常見的修辭格。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知識及誦讀習慣的培養。

  2、理解“志”、“力”、“物”三者關系,體會“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寫仆碑、前洞,詳寫后洞,與全文主旨的關系。

  4、掌握“觀”、“名”、“文”、“求”等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識點】

  1、讀準難字字音,掌握異讀的三個類別。

  2、讀準文言句子,不要讀破句。

  3、了解文言虛詞在表達語氣、傳達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多媒體。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本文體裁:游記散文。

  2、全文內容:通過游山,闡發兩點感想。

  二、范讀全文,自讀 

  三、逐段辨析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對照譯文,辨析疑難)

  1、第一段:

  ⑴ 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浮圖、廬冢、漫、華、謬等。

  ⑵ 譯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詞用作動詞的例句。

  2、第二段:

  ⑴ 找出名詞作狀語的例子:側出。

  ⑵ 找出形容詞作動詞的例子:窮、明。

  ⑶ 解詞:曠、擁、怠、加、咎、極等。

  ⑷ 不要讀破句:“而余亦悔之……之樂也。”

  3、第三段:

  ⑴ 辨析:“焉”、“而”、“也”等虛詞用法。

  ⑵ 解詞:觀、得、非常、至于等。

  ⑶ 讀準音:“相之”。

  ⑷ 口譯本段。

  4、第四段:

  ⑴ 標出下列句子的語中停頓處:“后世”句。

  ⑵ 悲夫(fú)

  5、第五段:

  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斷句、省略句。

  四、作業

  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分段討論問題

  1、第一自然段記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提示:

  記所游山名,交待“褒禪”山名之由來,介紹華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證“華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記游時,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為下文“謬其傳”埋下伏筆,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記敘游華山洞的經過,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為什么這樣處理材料?

  提示:

  寫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筆帶過;寫游后洞,潑墨如水,詳加介紹。

  這樣剪裁,是為下文議論鋪設事實依據。

  3、第三段作者寫游山的心得體會。他闡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指出具體例句。

  提示:

  闡述了宏偉的目標與不可少的主客觀條件之間的聯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說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說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從反面強調“盡吾志”的重要。“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則從正面再次強調了“盡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寫了第二點心得體會。哪句話能表明作者的觀點?

  提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結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語句起到了聯系和照應作用,請分別找出來。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寫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記同游之人和時間。既照應前文,又對“余與四人擁火以入”補敘。這種寫法,可使行文簡潔緊湊。

  二、讀全文,師指點

  三、完成思考與練習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12

  重慶市銅梁縣第一中學 周玉崧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課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

  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麗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⑴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⑵ 記游洞經過。

  ⑶ 抒發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⑷ 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⑸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1、補充注釋: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⑵ 而卒葬之 卒:死。

  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⑷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⑸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⑹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⑺ 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⑻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⑼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⑽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⑶ 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⑷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詞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⑶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⑷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⑸ 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⑹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⑺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4、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5、分析理解:

  ⑴ 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⑵ 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討論)

  ⑶ 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⑷ 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1、補充注釋:

  ⑴ 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⑵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⑶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⑷ 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⑸ 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2、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⑴ 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⑵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⑶ 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⑷ 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⑴ 往往有得

  ⑵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⑶ 險以遠,則至者少

  ⑷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⑸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⑹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4、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⑴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⑸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 于是余有嘆焉

  ⑺ 往往有得

  ⑻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⑼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⑴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⑵ 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⑷ 《臨川先生文集》

  ⑸ 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 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 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 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布置作業:

  1、課堂作業:課后練習。

  2、課后作業:

  ⑴ 背誦全文。

  ⑵ 完成《高考神梯》。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13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是一篇名文,全日制十年制學校高中課本《語文》第一冊也選了,自然是因為它因事見理之理,對我們現在還有教育意義。為了受教育,讀文章無妨斷章取義;至于評價文章,就要兼考慮義理之外的其他方面。最近我把這篇文章又讀了一遍,對于有些問題,如寫法究竟好在哪里,記游而大發議論合適不合適等等,有些粗淺的想法,寫出來供研討此文的人參考。

  此文的受人重視,主要在于它宣揚了無論是求學問還是建功立業,都要勇往直前,求登峰造極,得其究竟,而不畏難茍安,人云亦云,半途而廢。這個道理之為正確,重要,顯而易見,因而說這方面是文章的優點就不成問題。——這都可以不談。以下著重談別的方面。

  游記一類文字,辭章之美很重要。柳宗元《永州八記》是名文,很多人喜歡讀,主要原因之一是辭章好。就這一點說,《游褒禪山記》就差一些。是文筆的造詣有高下嗎?似乎不好這樣說。辭章的高下不同,大概是出于另外的原因。可以想到的有以下幾種:一,荊公此文,名曰游記,而重點是講道理,所以不想繪影繪聲地描摹景色。二,荊公好游而象是不喜歡或不慣于寫游記,如文集中游記很少,一篇《鄞縣經游記》也寫得平平,有如記帳。三,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荊公行文,常常漫不經意,一揮而就。《宋史·王安石傳》說:“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這是因為他才大,志大,不慣于在文字的雕琢上多下工夫(自然不是篇篇如此,因為還有修潤“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傳說)。這樣,日子長了,大醇小疵也就在所難免。如他的《鐘山絕句二首》里有一句,“一鳥不鳴山更幽”,與流傳的王籍名句“鳥鳴山更幽”相比,不但語拙,意思也難通。又如他著《字說》,靈機一動,專以會意解釋字義,蘇東坡同他開玩笑,問“坡”字何義,他說:“坡者,土之皮。”蘇東坡說:“然則滑者,水之骨乎?”即以這篇《游褒禪山記》而論,如“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也寫得頗為纏夾,既然已經“漫滅”,為什么“其為文猶可識”呢?象這類地方,都失之膽大而心不細,我們也不必為賢者諱。不過無論如何,這總是小疵,我們讀古人作品,不妨舍小疵而取其大醇。大醇為何?我個人以為,是“文如其人”。王荊公是大政治家,為救國救民而變法,大氣磅礴,百折不撓,至于傳說的不拘日常小節,如少洗臉,不更衣,須上生虱等,也許正是值得稱賞的吧?

  辭章之外,讀《游褒禪山記》時會想到的一個問題是,記游而大發議論,這種寫法究竟如何。古人寫游記,常用的辦法有兩種:一是單純描畫所見,如《徐霞客游記》,姚鼐《登泰山記》等。一是于所見之外,兼寫一些因所見而引起的感慨,如楊士奇《游東山記》,末尾說到“人生聚散靡常”,邵長蘅《夜游孤山記》,末尾對比賈似道與林逋,以寄一時的興會。荊公此文就大為不同,記游部分輕描淡寫,一掠而過,議論的話卻說得很多很重。與一般游記相比,這種寫法是重點寫有所“悟”,所以無妨謂之為變格。對于這樣的不同尋常,我們應該怎樣看呢?這可以分作兩個方面探討:一是何以這樣寫,二是這樣寫好不好。

  變格的由來,我個人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推求:一是作者的時代,二是作者的為人。

  先說時代,是宋朝。我們都知道,宋朝是理學盛行的時期。理學講些什么,今天看來,應該如何評價,這些與本文關系不大,可以不談。只是有一點要指出,就是理學家慣用的所謂“格物、致知”的辦法,正是“因事見理”。自然,因事見理也是古已有之的,如莊子的道在屎溺,墨子的見染絲而嘆都是。不過到了宋儒就于今為烈。這原因是他們學了佛家的禪宗(雖然口頭上大力辟佛),而且要比漢儒更進一步,窮追圣經賢傳的微言大義。他們著重講的大道理,有心、性、誠、敬,尤其是形而上的太極、陰陽等,都是玄之又玄的,離開事物就更難理解,因而他們從禪宗老衲那里引進一些辦法,以眼前事物寓玄理,并且用人人都懂的大白話,即所謂語錄反復闡明之。這樣做,時間長了,人數多了,自然就成為風氣,我們稱之為道學氣也好,總之,是習慣成自然。例如《論語》的“莫春者,春服既成”一段話,舊注只是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生值亂時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時,志在為政。唯曾皙獨能知時,志在澡身浴德,詠懷樂道,故夫子與之也。”夫子所與,不過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一點點意思。可是到朱熹筆下就不同了,注說:“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這個“妙”,我們現在看來就莫名其妙。宋儒的因事見理,不只常見于文,而且有時見于詩。例如也是剛引過的朱熹,寫過一首《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有一首,題目是《泛舟》,詩云:“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源頭活水”,“中流自在”,顯然都是禪語,表面言事而實際是講道理。這樣的詩,王荊公也偶一為之,如《登飛來峰》云:“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顯然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荊公不是理學家,他志在救國救民,要“行”;理學家則醉心于“思”,思太極、陰陽等等,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想入非非。這是一面。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荊公雖然是大政治家,于學卻無所不通。文章和詩詞,在宋朝都是第一流。旁至于理學、佛學,他不只是通,而是精通。他寫過《原性》《性說》等文章,而且自信為前無古人。他還作過《楞嚴經疏解》,也自信為成一家言。因此,我有時想,杰出如王荊公,在學問文章方面,或者也不免沾染一些時代的風氣;如果這個猜想還有些道理,則這篇游記用了因事見理的寫法(不是“人”的“思想”,是“文章”的“寫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樣寫的另一個由來是作者的為人。荊公的為人,大家都很熟悉,才高,志大,有見識,有魄力,無論是治學還是建功立業,都要求登峰造極。他的《憶昨詩示諸外弟》里有句云:“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乘閑弄筆戲春色,脫略不省旁人譏。”《游褒禪山記》是三十四歲所作,他拜相在五十一歲,這篇游記中的大議論,正是壯志未酬的真實反映。寫此文之后的十幾年,他掌政了,果然就象文中所說,“盡吾志也”,“可以無悔矣”。總觀他的一生,變法;訓釋《詩》《書》《周禮》,成《三經新義》,頒之學官;黜《春秋》,說它是斷爛朝報;著《原性》之類的論文,不只駁楊朱、韓愈,而且駁孟子、荀子(雜文《讀孟嘗君傳》駁世人皆稱孟嘗君能得士,而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也屬于這一類);創詩詞集句,開后代集句的風氣;等等:可以說件件(至少主觀上)是登峰造極。無怪乎《宋史》說他:“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象這樣的為人,在游記中發一些不甘于“夷以近”的大議論,正是不足為奇了。

  最后談談這樣不同常格的寫法,我們究應如何評價的問題。這顯然是個難題,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且說我自己的看法,是大有可取。理由有三:一,這類變格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史記·汲鄭列傳》的“贊”曰:“夫以汲黯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應該評論汲鄭二人的功業而專說世態炎涼,這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變格。又如曹操《祀橋太尉文》中有這樣幾句:“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莊語之中忽而插入玩笑話,這也是變格。還有變得更厲害的,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通篇大談其不平之鳴,說到孟東野只寥寥幾句。即此可證,變格也未嘗不可,有時甚至更好。二,古已有之是旁證,更重要的理由是,就《游褒禪山記》說,這樣寫效果更好,因為因事見理,則玄遠化為切近,讀者更容易悟入,換句話說,就更容易說服人。三,從文章作法方面考慮,變格的靈活性也有教育意義。俗話說,文無定法。從讀者方面說,我們更應該尊重作者的自由。某一個主題,或某一點點意思,可以用這個體裁表現,也可以用那個體裁表現。體裁確定之后,次序,組織,甚至措辭,也可以千變萬化。小題可以大作,大題可以小作,還可以連類而及,聲東擊西,等等。當然,變要有變的規矩,不能隨筆亂寫。規矩是什么?無非是不離主題,能夠同樣或更好地達到寫作的目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這個道理容易說,也不難理解,不過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千篇一調的文風正在風靡一世的時候。練筆自然不可少,而知道如何能不陷入流行八股的泥塘,也同樣是重要的。就這一點說,王荊公這篇不同流俗的文章也是值得我們深入體會的。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14

  連城一中   沈在陽

  《游褒禪山記》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課文。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二)關于考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高一文言文按時代編排,高一下第五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從語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較上冊的文言文更為淺顯。

  文言文教學,新教材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四)關于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的

  (一)教學目的:

  ①誦讀課文;

  ②準確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③歸納并掌握“道”“蓋”“文”三個多義詞的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的用法;

  ④體會并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文章所闡發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①誦讀      ②積累

  (三)教學難點 :①準確判斷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②虛詞用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誦讀能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語聲音形態與情味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從感知的直接性來說,文字不如聲音徹底、深刻、細膩。因此誦讀法成功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語),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否則,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認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讀出“情味”來。因此,范讀多讀顯得非常重要。

  2、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我從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第一節課,學生主要勾畫出疑難處及哲理句。

  3、猜讀法。哥德曼認為,閱讀過程并非一個精確知覺的過程和系列加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和預期的過程,閱讀是一種語言心理學的猜測游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碰到難詞時,教師應引導點撥學生大膽猜測,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習《游》文,我精選七個重要詞語為例讓學生猜,點撥指導運用七種方法。

  4、練習法。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設計兩套練習,一是課堂鞏固練習,重在鞏固課文的重要詞語;二是課外遷移練習,選用98高考題,進一步鞏固準確把握文言詞語意義的方法。

  (二)教法:

  1、點撥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是根據中國漢語文的特點,針對中學生學習語的實際,為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而采取的一種教法。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簡單說,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游褒禪山記》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準確理解詞語含義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學會“猜”,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歸納法。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如《游褒禪山記》一文的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文”“蓋”“道”三個實詞義項及 “乃”“然”“其”三個虛詞用法。茲舉一例如下:

  →獨體漢字叫“文”→文字

  文

  →裝飾→掩飾(文過飾非)

  →彩色交錯為“文”    

  →華麗,有文采→文辭→文章,文獻  →文化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猜讀訓練思維;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強化。在這個思路指導下,《游褒禪山記》一文的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積累;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設計:

  1、導入  及解題(2分鐘)      毛澤東詩導入  :“無限風光在險峰”

  學生自讀注解①          補充王安石相關內容

  2、整體把握:(19分鐘)

  (1)范讀  (5分鐘)        難讀字點撥:褒、華、謬、咎、父

  (2)自由朗讀(5分鐘)      誦讀點撥:(略)   

  (3)齊讀(5分鐘)

  (4)全文思路:(4分鐘)

  設計問題點撥思路

  悔游:不得極夫游之樂

  ↓

  悟理:  要有志               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

  要深思慎取

  結果如何?

  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請學生圈點、勾畫 ,老師板書如左。 )

  3、理解重點詞語:(12分鐘)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語法推斷(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謂語,故用為動詞,可解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形訓推斷(阝,古作“阜”無石之山,故從“阝”之字,大都與山、高下有關,陽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                  成語推斷(今有成語“前仆后繼”,“仆”意為“倒下”,據此結合語境,不難判斷此處“仆”即為“倒下”之義)

  (4)獨其為文猶可識            聯今推斷(聯合現代聯合關系詞匯,如文字、文章等,據同義聯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義,此處便不難斷為“文字”。)

  (5)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語境推斷(窮,窮盡,據文中語境“游”,不難理解此處“窮”可解為“走到盡頭”。)

  (6)則其至又加少矣             遷移推斷(加,此處解為“增加”顯然不通,若聯系曾經學過的“民不加少”,知此處    “加”為“更”之義,便可馬上推斷“加”的意義:副詞,更。亦可用語法和聯今法,此處“加”作狀語,聯系現代漢語有“更加”一詞,亦可推斷出正確意義。)

  (7)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對位推斷(此句后有“險以遠,則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與“險”義相對,結合語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義,聯系常用語“夷為平地”亦可推斷。)

  強調:以上的方法可以綜合運用,推斷將更為準確。

  4、自由朗讀全文(5分鐘)

  5、課內鞏固練習(7分鐘)

  ①今言“華”如“華實”之

  “華”者,蓋音謬也(       )

  ②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

  眾。(         )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

  ④入之愈深,甚進愈難,則

  其見愈奇。(             )

  ⑤不出,火且盡。(           )

  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     )

  ⑦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     

  者(          )

  提示:

  ①聯今推斷②語法推斷③語境推斷④語法推斷⑤遷移推斷⑥遷移推斷⑦成語推斷

  7、課外遷移訓練。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在括號內解釋加點詞。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 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          ),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          )。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          )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          )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 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          )出,擊之敗面,氣結仆(          )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          )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          )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          )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口巽血罵愈切,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官。③扈從:隨從護駕。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口巽 血:含血噴出。

  附:高考原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   是(             )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4、①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帝殊有難色(3分)

  A、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①汝歸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屬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 篇15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教學目標 ]

  1、 掌握重點字詞。

  2、 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

  3、 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4、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重點]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在初中,我們學過《醉翁亭記》、 《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明確: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表現山水之美,抒發作者感情。)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游記,卻不以表現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文章的中心,而記敘只是一個引子。這篇游記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板書)。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禪山,闡發了怎樣的道理呢?下面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明確目標

  三、知識精粹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二年中進士,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在政治上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客觀上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列寧《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問,不迷信子古人,主張為文要有“補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詩文思想同政治主張是一致的。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

  2.褒禪山與慧空禪院

  褒禪山舊名華山,今稱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內,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對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頂東面稍高,其余處則平而長。現在除羅漢洞外皆湮沒無聞,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廟村的一個趙姓社員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內有不少“開元通寶”銅錢,可見這座塔確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為褒山寺舊址,即王安石所謂“慧空禪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絕。前殿匾額題有“褒山禪寺”四個鎦金大字。當時的褒山禪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愛的游憩處。今天這些碑刻已蕩然無存。

  3.華陽山與前洞

  從褒山寺向東行三里即達華陽山,舊名蘭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對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緩,兩側幾乎等高,山頂平而長。華陽山下有一洞,當地人叫華陽洞,亦稱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曠”,因而引起一些爭論:有人認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則認為“其下”是指洞下,其實洞口與山腳齊,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曠就是山下平曠。

  華陽山下過去亦有一寺,今遺址猶有石礎。寺前道上曾有一碑,《歷陽典錄》載:“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讀,亦未知誰氏書撰。王荊公記所謂其額可識,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據此推斷華山即花山,認為是“蓋音謬也”,進而發了一通“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論。據我們看,這個推斷其實也是不確的,因這塊碑上說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說這山叫花山,況且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華陽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禪寺和華山(褒禪山),更不能從中得出華山(褒禪山)叫花山的結論。“大唐花寺碑”何時亡佚,今尚不知。《歷陽典錄》成書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時間不會在此之前。洞的東側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從中汩汩流出,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側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徑約兩米,洞內空闊處高六米、廣約四米,類似一大廳。人在洞內說話,嗡然和鳴。洞左側石壁上的題刻,因年久剝蝕,多不可辨。較清晰的一塊為“熙寧四年,過華陽至淮南,江寧楊口口。”熙寧四年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記的至和元年僅隔十七年,可見此洞在宋代是經常有人來探游的。洞內的路徑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處為亂石所阻,道遂斷。洞的盡頭處,嗡嗡作響,伏壁細聽,可辨出是右側的泉流聲。

  4.馬山與后洞

  華陽山上有三個洞,下面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為天洞,左上方為后洞。后洞距前洞約五十米,狀似石罅,淺而窄,人縮身以入,匍伏約二米即達盡頭,與王安石所記的后洞毫無共同之處。景色稍勝的是天洞,洞口為一陡坡,有巨石當洞口,口徑極小,洞內高約三米,西上方為一大裂縫,從頂端透進亮光,當地人稱一線天。進洞約五米,又有石壁擋道,中有一孔,徑約一尺許,鉆進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鐘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氣逼人、陰森恐怖。《含山縣志》可能把此洞當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但有兩點不好解釋:一是距離不對。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謂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幾米遠。再者文中沒有提及湍溪。據此我們認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馬山上的北洞。其理由是:一、馬山北洞在前洞的東北五里處,與王安石所說的“后洞”距離、方位皆相同;二、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處偏僻,人跡罕至,與王安石游后洞而發的感慨:“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相符;三、北洞的形狀、景色與王安石所記的后洞相吻合。確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這洞也非常深邃。現在只能前進到洞內的二百多米處。洞內石壁有多處石刻,因長年腐蝕,多不可辨。這與王安石所描繪的后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也很相類。所以我們認為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5.背景資料

  《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三十四歲時(1054年)從舒州判通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此山,三個月后以追記的形式寫下此文。雖然是游記,但卻是借記述游山來說理。王安石游褒禪山和曾鞏游玉山的經歷一樣,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窮盡山洞。但這時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鞏大了十幾歲(當時曾鞏只有十八歲),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鞏那樣只是遺憾于“遺泉石之勝”(曾鞏《游倍州玉山小巖記》),而是由此事生發開去,講出一番求學問、做事業的道理,并辨證地提出了“物”、“志”、“力”的關系。這篇文章以其所表現出的深邃的思想、高遠的知趣、堅毅的品格給后人以有益的啟示。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其立場和世界觀雖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堅韌頑強的追求與奮斗精神。革命先驅李大釗有詩道:“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這里,閃耀著無產階級思想的光輝,也熔鑄著歷史上優秀人物的思想精華。

  四、學習課文

  檢查預習情況:

  ⑴提問注釋中詞語(回答時要合上課本)

  ⑵找出文中的詞類活用詞:

  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詞作動詞,筑舍定居

  ②有泉側出 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③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a--n. 深度。窮:a-- v.走到盡頭。 

  ④則其至又加少矣。v--n.到達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⑥其進欲難,而其見欲 奇。 見:v--n. 見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險遠。 a- n.險阻僻遠的地方。

  ⑧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謬:使動,弄錯,使… 錯。傳:v-n,流傳的文字。名:n- 動,識其本名,說出名稱。

  ⑶找出文中的判斷句:

  ①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③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音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補充解釋

  ①偏義復詞:廬冢。

  ②古今異義詞: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詞多義,參見課后練習二、三、另補。

  4、疑難句釋

  ①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這是一個連鎖復句,用“……愈……,愈……,……愈……”來表示這種關系。第一個分句“入之愈深”是條件,第二個分句“其進愈難”是緊承這個條件所產生的結果。在這里要注意幾個分句的主語是不相同的,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余與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個分句的主語是“其進”,“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第三個分句的主語是“其見”,“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這句可以譯成這樣:進洞越深,那往前進就越困難,可是看見的東西就越新奇。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這是一個“……者,……也”表判斷的句式。謂語部分的“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又是一個判斷句式。“乃”是判斷詞,課本上把“乃”注作“是”這是對的。但又說“乃”在這里有“在”的意思,這似乎缺乏根據。看來這是編者隨文意譯,而這樣的意譯是不妥當的。因為“乃”在辭書里,并不作動詞用。“華山之陽”譯作“在華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譯時根據前后文的意思添加進去的。這句話可以說成“以其乃在華山之陽名之也”,可見有沒有“在”字,“乃”是判斷詞。在這里還要注意:“乃華山之陽”是原因,“名之”是結果。“名”在這里充當動詞使用,釋為:稱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譯為:所謂華山洞的說法,是因為它是在華山的南面才這樣稱呼它。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甚孰能譏之乎?

  這句話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但它只問不答,而是把要表達的確定意義包含在問句里。雖是問句,可意思是明確的。這同平鋪直敘的表達比較起來語氣強烈,加重了語言的力量,能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這是個翻譯時難度較大的句子。除了課文上的注釋,還要弄清楚①于:從。“于仆碑”就是從倒下來的石碑上。②謬:是由形容詞充當使動。“謬其傳”就是使那流傳的情況弄錯。③名:名詞充當意動,后面省略賓語“之”。“莫能名者”就是沒有人能以之為名,可意譯為:沒有人能正確地稱呼它們。整句譯成現代漢語是:我從倒下來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嘆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傳的情況弄錯,沒有人能正確地稱呼它們,這種情況怎么說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書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書”是刻寫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滅,磨滅。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滅了。這樣理解就回應開頭的碑文漫滅,造成后人“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從而發出無限感慨。亦通。 

  5.語言現象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意義和用法:

  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詞用作動詞

  ⑵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⑷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險處,遠處。形容詞用作名詞

  2.掌握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意義:

  ⑴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觀察)

  而世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象)

  大王見臣列觀(建筑物的一種,宮廷中的樓臺、宮殿)

  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能夠)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時間。)

  距其院東五里(那,代指慧空禪院)

  獨其為文猶可識(它,代仆碑)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他們,代指古人)

  其孰能譏之乎(難道,表反詰)

  3.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意義和用法: 

  A. 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詞作名詞,迷亂的地方

  B. 往往有得:動詞作名詞,心得

  C.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名詞,觀察

  D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名詞,景象

  4.   將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語法分類

  (1)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4) 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譏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當于結構助詞“的”:(3)(7)

  B 代詞,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賓語:(5)(6)

  C 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1)(2)(4)

  6.讀準句讀:

  A.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B.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C.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鼎足之形|成矣

  E. 則謂||非草木|不得矣

  7.正音

  無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 

  長樂王回深父(fǔ)

  五.整體感知

  1.教師指出: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學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過是信筆拈來,與游洞無關。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 

  討論后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盡吾志”了。)“盡吾志”是什么意思?(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3.“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說的?(至洞之深處。)為什么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無限風光在險峰”。)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隨之”。) 

  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六.課文分析

  1.教師先范讀一遍,然后領誦一遍。 

  ①“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此前不叫褒禪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見“花山”是古名,“花”后來訛音為“華”。) 

  ②“唐浮圖慧褒……名之曰‘褒禪’”——這句說別名來由。下句“今所謂……廬冢也”作補充,證明此說正確。 

  ③“距其院東五里……名之也”——“華山洞”,這里是指前洞還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證。)這句介紹華山洞名由來。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嗎?(“仆”后省“于”。)說碑“距洞百余步”,卻沒有說出方位,據你判斷,碑應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禪院為參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東走,先見碑而后見洞,可見碑在洞的西面。) 

  小結: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2.教師先范讀一遍,然后領誦一遍。 

  ①“其下平曠……所謂前洞也”——“前洞”陪襯“后洞”,一筆帶過,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筆帶過行程。“有穴窈然”——寫所見,“入之甚寒”——寫所感。“問其深”——寫所問。這是詳寫后洞。 

  ③“余與四人……而其見愈奇”——“愈深”“愈難”“愈奇”六字,大有深意,為下文議論張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記,“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結束。 

  ⑤“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洞中所見。 

  ⑥“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追記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樂也”——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議論作鋪墊。 

  小結: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點“窈”“寒”“深”,洞的深處情形是“愈深”“愈難”“愈奇”)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3.教師示范誦讀并穿插講解。 

  ①“于是余有嘆焉”——“于是”承上,“嘆”啟下,由敘事過渡到議論。 

  ②“古人……無不在也”——“無不在”就是“無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簡潔。全句意在頌古人博大精深,為下文立論根據。 

  ③“夫夷以近……則至者少”——照應前洞、后洞。“而世之奇偉……在于險遠”——照應上文“其見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上文“則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事實推出結論,為下文“盡吾志”張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開一層,點出“力”,照應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與力……不能至也”再推開一層,點出“物以相之”,照應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譏之乎”——用推理導出最重要的結論(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上。前有反襯,后有反問,語勢節節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總收一筆。 

  小結:第一層(開頭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心)”導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層(“有志矣”到段末)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提示〕這一段邏輯性很強,作者的推理過程明顯,行文又處處跟前一段相照應——所有這些都在語氣上反映出來。因此,本段使用虛詞的頻率較高。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必要時教師應二遍三遍地領讀。這是本文思想內容的重點,也是誦讀的重點。這段能否誦讀得順暢,是衡量這篇課文教學成敗的主要標準。 

  4.教師示范誦讀這一段,然后提問: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追問: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呢?(“何可勝道也哉”。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5.略讀第5段。 

  先問:古代游記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幾乎成為一種定式,同學們過去已經見過,請說出篇名。(《小石潭記》。) 

  再問:試以這兩篇游記為例,說說運用這種定式有什么好處。(①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中華古國五千年的文化,璀璨輝煌,流光溢采;我們的先哲先圣給我們饋留的華章美文,錦詞繡句,蘊涵著豐富的哲理與奇妙的藝術美,很值得我們咀嚼和品位。通過對它們的開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語言能力,更能夠陶冶情操,豐富學生的生活情趣,提高欣賞美的能力,達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2023屆高考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時復習教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游褒禪山記教案(通用13篇)

    單元教學要點一、教材地位:本單元選擇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蘇洵、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的散文名篇。《六國論》《游褒蟬山記》是教讀課,后兩篇是自讀課。...

  • 高中文言文《游褒禪山記》精品教案(精選15篇)

    一、教學導入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在作文課上集中練習了“感受生活—描寫生活”這一專題,其實在古文中不乏這樣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寫生活的典范散文。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 高一教案《游褒禪山記》(精選12篇)

    a.課時安排:三教時。b.教學目的: 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 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 高一下冊語文《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2、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3、理清思路,背誦全文。4、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重點: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 高一下冊語文《游褒禪山記 》教案(精選3篇)

    教材簡析:《游褒禪山記》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補世力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

  • 高一下冊語文《游褒禪山記》教案(通用12篇)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 高中語文必修二《游褒禪山記》教案(精選16篇)

    一、教學目標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記類古文的能力。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體會作者“有志”“盡吾志”的人生態度。3.學習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在學習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 《游褒禪山記》的優秀教案(精選17篇)

    知識與技能:1.掌握“各”、“極”、“觀”、“求”、“其”等實、虛詞的多種含義;辨析詞類活用的情況;學習判斷句的兩種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識。2.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寫作意圖。...

  • 《游褒禪山記》優秀教案(通用16篇)

    A.課時安排:三教時。 B.教學目的: 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 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 游褒禪山記教案范文(通用14篇)

    學習目標課標考綱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通用3篇)

    游褒禪山記原文:(宋) 王安石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 《游褒禪山記》(精選15篇)

    A.課時安排:三教時。2001年3月7~8日No.19&20&21B.教學目的: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 2、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4、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重點]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 游褒禪山記(精選12篇)

    A.課時安排:三教時。2001年3月7~8日No.19&20&21B.教學目的: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 高一下冊語文《游褒禪山記》教案(精選16篇)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欧美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 免费观看日韩一级片 | 少妇下面好紧好爽视频 | 媚药侵犯调教放荡在线观看 | 国产voyeur精品偷窥222 | 国产人妻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 亚洲同性同志一二三专区 | 91九色porny首页最多播放 | 亚洲成人综合社区 | 麻豆一级片| 久久99久久99小草精品免视看 |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 www.日韩欧美| 黄色二级视频 |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 在线免费观看av网站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免费不卡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图片 | 色多多性虎精品无码av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的智能播放 | 91精品国自产在线观看欧美 | 五月香丁激情欧美啪啪 | 青娱乐91免费视频 |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看r |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 好男人WWW社区视频在线资源 | 99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软件 | 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四虎 |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本成片视频 |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精品综合蜜臀 | 九九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SWAG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 欧美美女一区 | 一本一道久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