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說課稿 > 初中說課稿 > 初中語文說課稿 > 《端午日》說課(精選12篇)

《端午日》說課

發布時間:2023-12-10

《端午日》說課(精選12篇)

《端午日》說課 篇1

  江蘇大豐市萬盈二中   陳繼軍

  一、說教材

  1、《端午日》是蘇教版七年級教科書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編者以民俗風情為主題分別編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課文,它介紹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一篇新增加的課文,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讓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有:

 、佟⒙撓底髌返奈幕尘,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②、欣賞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和語言風格,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調查家鄉的風俗民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過了魯迅先生的《社戲》,同學們已經初步表現出對地方風俗的濃厚興趣。加上端午節是同學比較熟悉的節日,所以這一節課的任務是讓同學們對風俗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學會對人物的多角度描寫。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①、對賽龍舟精彩場面描寫的賞析。

 、趥鹘y節日體現的價值。

  教學難點 是: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虛實相結合。

  二、說:程序

  我的教學過程 是這樣設計的:共分了導入  新課、初讀課文、精讀課文、小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六個環節。

  1、導入  

  由提問傳統節日而引出端午節,接著多媒體介紹屈原的傳說并讓學生結合當地來說出一些端午節的的風俗習慣,用多媒體動畫為學生拓寬知識面介紹端午節這一天我們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再以“同學們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嗎?”一句來引導揭題,板書課題“端午日”--沈從文并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這一過程計劃是5-8分鐘

  2、在初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探究目標:

  (1)自由學習過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2)同學們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風俗習慣?

  (3)劃出你最欣賞的語段或詞語。

  并以些為綱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用第三個問題導入  下面評析“賽龍舟”“捉鴨子”的場面。這一過程計劃是8分鐘

  2、精讀課文

  在精讀課文階段,重點是介紹賽龍船場面。在具體指導學生賞析這一段時,我采用多媒體和課文內容相結合的方法,來打開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在美輪美奐的古詩欣賞中、龍舟視頻中真切地感受到賽龍舟場面的激烈。結合文中語句,指導他們試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去分析場面。對賽龍舟場面的賞析,我以分析槳手的風采為突破口,針對文中描寫槳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學生對賽龍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的情況,我制作了一個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由討論從多角度來描繪槳手。

  虛實結合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采用逐層深入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假想如果身在現場會有怎樣的想象,最后結合多媒體上兩幅在江中疾馳的龍舟展開想象,

  正面側面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仍然采用了圖文相結合的方法,多媒體打出三幅觀眾人山人海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到文中找描寫觀眾的文字,教者指出這種描寫就是側面描寫。

  對于捉鴨子的場面我采取簡略處理的方法,由圖片再到文中語句。這一過程計劃是20分鐘

  3、小結并升華 

  在小結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許多 我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風俗習慣。其實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完美地相結合,就構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在剛剛結束的奧運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民就親身領略到了東方文明的美麗和神奇”

  接著讓學生們欣賞雅典奧運會上中國文藝演出剪輯的2分鐘短片。

  在最后的對文章的主題升華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 同學們, 在雅典,世界人民親身感受到了東方文明的魅力,世界為之驚嘆,為之喝彩。開放的中國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開放的中國。同學們!一個沒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喪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斷進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學們讓我們為把中華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學習吧!”

  這一過程計劃是5分鐘

  4、作業 部分我設計了這樣兩道題目:

  1、假如你來組織一次“賽龍舟”活動,將如何策劃呢?(如賽前準備、人員安排、預期效果、獎勵形式、注意事項等等)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感觸?試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書設計 :

  端午日

 。驈奈

  湘西的民俗

  ……

  槳手:持、劃(動作)

  正面描寫:鼓手、鑼手:敲打、調理(動作) 激烈緊張

  賽龍舟 帶頭人:拿、揮動、指揮(動作)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外貌)

 。ㄔ攲懀﹤让婷鑼懀河^眾

  追鴨子:熱鬧、有趣

 。詫懀

 。阎腥A民族的傳統推向世界!    

  三、多媒體介紹

  1、課前我根據課文的內容以及該年齡段的學生的興趣以及愛好設計制作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以便在教學中使用。如賽龍舟的視頻,雅典奧運會文藝演出的二分鐘剪輯,風俗習慣的flash動畫,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

  3、教學設計著重培養學生圖片、視頻、音樂的欣賞,口語表達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在授課過程中我從教改理念貫穿和對學生未來的關注出發,通過探究練習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讓學生學會自學。初一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觀察力比較膚淺,缺少精確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課中分析賽龍舟場面是教者在意引導他們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來分析,這樣就能夠避免學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還采用了自讀討論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讀”“想”“劃”“議”“結”的學習法,并作出規定:在“議”的過程中,四人為一組,每人都要議,在“結”的過程中,指令其中一個人任記錄,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教師提問時,其中一人作代表發言。

《端午日》說課 篇2

  江蘇大豐市萬盈二中   陳繼軍

  一、說教材

  1、《端午日》是蘇教版七年級教科書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編者以民俗風情為主題分別編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課文,它介紹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一篇新增加的課文,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讓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有:

  ①、聯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凇⑿蕾p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和語言風格,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

 、、調查家鄉的風俗民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過了魯迅先生的《社戲》,同學們已經初步表現出對地方風俗的濃厚興趣。加上端午節是同學比較熟悉的節日,所以這一節課的任務是讓同學們對風俗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學會對人物的多角度描寫。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①、對賽龍舟精彩場面描寫的賞析。

  ②傳統節日體現的價值。

  教學難點是: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虛實相結合。

  二、說:程序

  我的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是這樣設計的:共分了導入新課、初讀課文、精讀課文、小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文、布置作業六個環節。

  1、導入

  由提問傳統節日而引出端午節,接著多媒體介紹屈原的傳說并讓學生結合當地來說出一些端午節的的風俗習慣,用多媒體動畫為學生拓寬知識面介紹端午節這一天我們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再以“同學們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嗎?”一句來引導揭題,板書課題“端午日”--沈從文并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一過程計劃是5-8分鐘

  2、在初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探究目標:

 。1)自由學習過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2)同學們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風俗習慣?

  (3)劃出你最欣賞的語段或詞語。

  并以些為綱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用第三個問題導入下面評析“賽龍舟”“捉鴨子”的場面。這一過程計劃是8分鐘

  2、精讀課文

  在精讀課文階段,重點是介紹賽龍船場面。在具體指導學生賞析這一段時,我采用多媒體和課文內容相結合的方法,來打開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在美輪美奐的古詩欣賞中、龍舟視頻中真切地感受到賽龍舟場面的激烈。結合文中語句,指導他們試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去分析場面。對賽龍舟場面的賞析,我以分析槳手的風采為突破口,針對文中描寫槳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學生對賽龍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的情況,我制作了一個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由討論從多角度來描繪槳手。

  虛實結合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采用逐層深入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假想如果身在現場會有怎樣的想象,最后結合多媒體上兩幅在江中疾馳的龍舟展開想象,

  正面側面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仍然采用了圖文相結合的方法,多媒體打出三幅觀眾人山人海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到文中找描寫觀眾的文字,教者指出這種描寫就是側面描寫。

  對于捉鴨子的場面我采取簡略處理的方法,由圖片再到文中語句。這一過程計劃是20分鐘

  3、小結并升華 

  在小結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許多 我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風俗習慣。其實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完美地相結合,就構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在剛剛結束的奧運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民就親身領略到了東方文明的美麗和神奇”

  接著讓學生們欣賞雅典奧運會上中國文藝演出剪輯的2分鐘短片。

  在最后的對文章的主題升華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 同學們, 在雅典,世界人民親身感受到了東方文明的魅力,世界為之驚嘆,為之喝彩。開放的中國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開放的中國。同學們!一個沒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喪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斷進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學們讓我們為把中華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學習吧!”

  這一過程計劃是5分鐘

  4、作業部分我設計了這樣兩道題目:

  1、假如你來組織一次“賽龍舟”活動,將如何策劃呢?(如賽前準備、人員安排、預期效果、獎勵形式、注意事項等等)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感觸?試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書設計:

  端午日

  --沈從文

  湘西的民俗

  ……

  槳手:持、劃(動作)

  正面描寫:鼓手、鑼手:敲打、調理(動作)     激烈緊張

  賽龍舟      帶頭人:拿、揮動、指揮(動作)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外貌)

  (詳寫)側面描寫:觀眾

  追鴨子:熱鬧、有趣

  (略寫)

  ---→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推向世界!    

  三、多媒體介紹

  1、課前我根據課文的內容以及該年齡段的學生的興趣以及愛好設計制作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以便在教學中使用。如賽龍舟的視頻,雅典奧運會文藝演出的二分鐘剪輯,風俗習慣的flash動畫,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

  3、教學設計著重培養學生圖片、視頻、音樂的欣賞,口語表達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在授課過程中我從教改理念貫穿和對學生未來的關注出發,通過探究練習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讓學生學會自學。初一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觀察力比較膚淺,缺少精確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課中分析賽龍舟場面是教者在意引導他們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來分析,這樣就能夠避免學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還采用了自讀討論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讀”“想”“劃”“議”“結”的學習法,并作出規定:在“議”的過程中,四人為一組,每人都要議,在“結”的過程中,指令其中一個人任記錄,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教師提問時,其中一人作代表發言。

《端午日》說課 篇3

  大家好!我是的。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端午日》。

  《端午日》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民俗風情”主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山西茶峒人端午日的習俗,著重描寫了賽龍舟和追鴨子的場景, 展現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表現了奮發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七年級學生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閱讀《端午日》不存在障礙。學生已初步具備瀏覽網頁、收集資料的能力。學生對傳統節日有一定的興趣,但僅僅停留在名稱及粽子、月餅等外化的形式上,對其來源、傳說、文化內涵等都不太清楚。

  因此我認為把《端午日》這篇文章僅僅作為場面描寫的學習資源,有點浪費,因而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場面描寫的基礎上,以此為載體引導學生對傳統節日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探究,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和對民族精神的感悟。

  我的知識目標:能夠說出湘西端午節的風俗習慣。能力目標:初步學會文章點面結合,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方法。情感目標:感受湘西端午節時歡快的氣氛和湘西人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領悟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教學重點是: 通過學習精彩的賽龍舟場面,感受湘西端午日的歡快氣氛和人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教學的難點是:領悟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柏拉圖說:“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里的。”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激發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因此我制作了這個網絡課件,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平臺,讓學生自己去獲取,去探求,去尋覓,去掌握,從而感受學習的樂趣,激發更強烈的求知欲望,最終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這節課的流程是這樣的:

  一、播報端午習俗。

  課前,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許多關于端午習俗的網站鏈接,收集并整理了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使學生對端午習俗有了較多的了解。

  二、解讀歡快場面。

  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自由讀、分角色讀,在反復朗讀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賽龍舟場面的熱鬧和歡騰、緊張和激烈。這樣易于學生理解場面描寫中為何要虛實相生、點面結合。使教學重點易于突破。

  三、探究文化內涵。

  組織學生通過影像視頻、網絡鏈接,獲取更多的信息,然后通過小組間討論,合作探究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使這節課不僅僅停留在文本的研讀上,而是從教材中挖掘語文教學的資源,把學生引向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

  四、回歸傳統節日。

  讓每個學生在留言板中發表自己對傳統節日回歸的看法,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傳統節日回歸的重要意義,在無形當中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

  為了讓追求學問變成學生自覺自愿的行動,來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真正使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僅在課內,還在課前的準備和課后的延展中。我在課件的制作中,設置了這樣幾個特別部分。

  1、端午首頁,

  插入一個動畫,并以跑馬燈的形式來展示端午詩選,這樣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視覺沖擊,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可能。在傳統的課堂上,很多學生思維是漫不經心,。而這樣的課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課堂上來。

  2、導讀指南,

  這是課前的準備,在這個網頁中,有許多的鏈接,點擊以后可以出內容,在這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深入了解的東西,例如有的學生希望知道端午節來歷,而有的學生對端午的神話傳說感興趣,還有的同學對端午的飲食文化情有獨鐘。教師用這種方法來引導學生預習,這樣,信息的來源與使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自主探究的創造空間。通過這一個課前學習,學生不僅鍛煉了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學會對信息進行篩選、分類,也激發了學生對端午節以及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趣,進而對學生的思想感情進行熏陶。在這里就很好地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了起來。

  3、文化探究,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學習精彩的賽龍舟場面,感受湘西端午日的歡快氣氛和人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并能初步說說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在這個網頁上,我插了一個關于“春節”的視頻,提供了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鏈接,以及關于黃金周改革的新聞鏈接,學生可以迅速便捷地獲得大量信息。因為七年級學生的知識面相對比較窄,需要教師提供更多的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信息,讓學生的討論、探究有據可依,有話可說。使學生在學好教材上的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更為廣闊的時空中去,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在廣袤的人文大地上。

  4、學情反饋,

  這是個數碼留言板的形式,這個形式頗具時代氣息,有時尚感,讓學生樂于參與。這個留言板既可以讓學生上傳作業,也可以供學生在上面質疑提問,反思課堂學習效果,方便師生資源共享,呈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的良好和諧的局面。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大組交流只是少數學生的舞臺,是精英與精英的對話,老師與精英的對話,而留言板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舞臺。同時用這個留言板,就把我們的課堂延伸到課外,因課堂學習而激發了對課外學習的熱情與關注,學生課后,仍舊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看法,使教與學獲得可持續發展。

  以上就是我對《端午日》這篇文本的教學設計。

  傳統節日承載了古老而年輕的文化氣息和地方風情,象水一樣拍打著你,拍打著我,拍打著每一個學生,我期望學完這篇課文后,每個學生都能感到一種無形的東西已經穿透人的肌膚,進入人的靈魂深處,讓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民族情緒在這一時刻得到徹底爆發。

《端午日》說課 篇4

  《端午日》說課

  江蘇大豐市萬盈二中   陳繼軍

  一、說教材

  1、《端午日》是蘇教版七年級教科書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編者以民俗風情為主題分別編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課文,它介紹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一篇新增加的課文,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讓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有:

 、、聯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欣賞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和語言風格,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

 、、調查家鄉的風俗民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過了魯迅先生的《社戲》,同學們已經初步表現出對地方風俗的濃厚興趣。加上端午節是同學比較熟悉的節日,所以這一節課的任務是讓同學們對風俗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學會對人物的多角度描寫。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①、對賽龍舟精彩場面描寫的賞析。

 、趥鹘y節日體現的價值。

  教學難點是: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虛實相結合。

  二、說:程序

  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共分了導入新課、初讀課文、精讀課文、小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文、布置作業六個環節。 

  1、導入 

  由提問傳統節日而引出端午節,接著多媒體介紹屈原的傳說并讓學生結合當地來說出一些端午節的的風俗習慣,用多媒體動畫為學生拓寬知識面介紹端午節這一天我們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再以“同學們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嗎?”一句來引導揭題,板書課題“端午日”--沈從文并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一過程計劃是5-8分鐘

  2、在初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探究目標:

  (1)自由學習過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2)同學們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風俗習慣?

  (3)劃出你最欣賞的語段或詞語。

  并以些為綱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用第三個問題導入下面評析“賽龍舟”“捉鴨子”的場面。這一過程計劃是8分鐘

  2、精讀課文

  在精讀課文階段,重點是介紹賽龍船場面。在具體指導學生賞析這一段時,我采用多媒體和課文內容相結合的方法,來打開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在美輪美奐的古詩欣賞中、龍舟視頻中真切地感受到賽龍舟場面的激烈。結合文中語句,指導他們試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去分析場面。對賽龍舟場面的賞析,我以分析槳手的風采為突破口,針對文中描寫槳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學生對賽龍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的情況,我制作了一個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由討論從多角度來描繪槳手。

  虛實結合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采用逐層深入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假想如果身在現場會有怎樣的想象,最后結合多媒體上兩幅在江中疾馳的龍舟展開想象,

  正面側面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仍然采用了圖文相結合的方法,多媒體打出三幅觀眾人山人海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到文中找描寫觀眾的文字,教者指出這種描寫就是側面描寫。

  對于捉鴨子的場面我采取簡略處理的方法,由圖片再到文中語句。這一過程計劃是20分鐘

  3、小結并升華  

  在小結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許多 我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風俗習慣。其實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完美地相結合,就構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在剛剛結束的奧運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民就親身領略到了東方文明的美麗和神奇”

  接著讓學生們欣賞雅典奧運會上中國文藝演出剪輯的2分鐘短片。

  在最后的對文章的主題升華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 同學們, 在雅典,世界人民親身感受到了東方文明的魅力,世界為之驚嘆,為之喝彩。開放的中國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開放的中國。同學們!一個沒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喪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斷進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學們讓我們為把中華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學習吧!”

  這一過程計劃是5分鐘

  4、作業部分我設計了這樣兩道題目:

  1、假如你來組織一次“賽龍舟”活動,將如何策劃呢?(如賽前準備、人員安排、預期效果、獎勵形式、注意事項等等)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感觸?試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書設計:

  端午日

 。驈奈

  湘西的民俗

  ……

  槳手:持、劃(動作)

  正面描寫:鼓手、鑼手:敲打、調理(動作)     激烈緊張

  賽龍舟      帶頭人:拿、揮動、指揮(動作)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外貌)

 。ㄔ攲懀﹤让婷鑼懀河^眾

  追鴨子:熱鬧、有趣

 。詫懀

  ---→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推向世界!     

  三、多媒體介紹

  1、課前我根據課文的內容以及該年齡段的學生的興趣以及愛好設計制作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以便在教學中使用。如賽龍舟的視頻,雅典奧運會文藝演出的二分鐘剪輯,風俗習慣的flash動畫,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

  3、教學設計著重培養學生圖片、視頻、音樂的欣賞,口語表達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在授課過程中我從教改理念貫穿和對學生未來的關注出發,通過探究練習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讓學生學會自學。初一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觀察力比較膚淺,缺少精確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課中分析賽龍舟場面是教者在意引導他們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來分析,這樣就能夠避免學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還采用了自讀討論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讀”“想”“劃”“議”“結”的學習法,并作出規定:在“議”的過程中,四人為一組,每人都要議,在“結”的過程中,指令其中一個人任記錄,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教師提問時,其中一人作代表發言。

《端午日》說課 篇5

  教學目標 :

  1、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招熱情;

  2、了解湘西端午習俗;

  3、學習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方法。 

  教學實錄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生:中秋節、重陽節。

  師:誰來補充一下?

  生1:還有春節、端午端午節、兒童節。(眾生笑。)

  生2:兒童節不是傳統節日。

  師:對。還有補充嗎?

  生:還有元宵節、清明節。

  師:非常好。我們同學懂得還真多。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絕,同學們看看是寫哪一個節日的?(吟誦)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龍舟迅疾如流矢,萬人喝彩青潭邊。(還沒背完,眾生紛紛舉手)

  生:這首詩寫的是端午節。

  師:你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因為這首詩寫到屈原,寫到龍舟,這兩者都與端午節有關。

  師:好,我們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一篇寫湖南人民如何過端午節的短文《端午日》。(板書課題)作者是誰?

  生(齊):沈從文。

  師:他有哪些代表作?

  生(齊):有《邊城》、《長河》、《湘行散記》。

  師:對于沈從文,我補充兩點。1、沈從文小學畢業,(生笑)大學教授,(生嘩然)完全是靠——(生)自學成才。2、如果你進了新華書店,看見沈先生的書,你最好把它買下來;如果你買下了沈先生的書,最好把它打開來看看。(語速稍慢,吸引力要強)(生笑)只要做到這兩步就夠了,因為你一旦打開沈先生的書,你一下子就會被他筆下所描寫的充滿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深深吸引。◣熒袂閷Wⅲ冻鱿蛲纳袂椋┑肝覀兇蠹叶嘤H近文學,和書交朋友,好不好?

  生(齊):好!

  二、朗讀課文,尋找突破點,牽動全篇

  師:下面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1、遇到不會讀的字自己查工具書;2、從文中找出一句話,概括一下在端午節這一天湖南人民舉行了哪些活動?

  (生朗讀課文)

  師:有人讀完了,有人沒讀完也停下來了,因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這種習慣不好。你沒讀完,你就繼續讀吧!

 。ú糠謱W生繼續讀書)

  師:讀完了嗎?

  生(齊):讀完了。

  師:那你們找的是哪句話呢?

 。▽W生三三兩兩地舉起了手)

  師:沒找到的人快速跳讀課文。(有學生在輕聲地交流,舉手人數漸多)是哪句?齊讀一下。

  生: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的競賽,直到天明方能完事。

  師:好!也就是課文的第三小節。一共寫了幾項活動?

  生(齊):兩項。

  師:第一項——(生齊)船和船的競賽。

  師:用四個字概括一下——

  生1:船船競賽。

  生2:賽船比賽。

  生3:龍舟競賽。

  師:非常好。三個字呢?

  生(齊):賽龍舟。

  師:(一氣呵成)兩個字呢?

  生(齊)賽船。

  師:非常好。這就是概括能力。我們就采用三個字吧。(板書:賽龍舟)第二項活動是什么?

  生(齊):人鴨競賽。

  生1:我不同意這個說法。“人鴨競賽”就像人和鴨在賽跑,最好改為“追鴨比賽”就不會引起歧義了。

  師(擊掌贊嘆):好極了。(眾生頷首)三個字——

  生(齊)捉鴨子。

  師:兩個字——

  生(齊):捉鴨。

  師:好。(板書:捉鴨子)(稍停,指“賽龍舟”)這是第幾小節寫的?

  生(齊):第一小節。

  師:(指“捉鴨子”)這個呢?

  生(齊):第二小節。

  師:好。同學們,剛才我們找到了課文的第三小節,通過第三小節,一下子就拎動了全文。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研讀語文課文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一點突破法”。在這里,我特別要提及的是我當年的恩師姚烺強先生,他是“一點突破法”的創始人。

  三、深入學習,模擬采訪

  師(頓一下):我們已經理解了課文的基本思路,下面我們就一起到湘西去看看他們到底是如何賽龍舟捉鴨子的。(頓一下)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湘西習俗,我們需要設計一個好的學習形式,大家幫助想想,采用何種形式呢?

  生(七嘴八舌地):課本劇……自讀積累……記者采訪……

  生:我認為課本劇不行。因為本課沒有劇情,不好表演。最好采用記者采訪的形式。

  師:大家同意嗎?

  生(齊):同意!【學習方式最好由學生自定】

  師:那誰來扮演記者?

  生(十分積極):我!

  師:那我們就讓女生扮演記者嗎!記者來到湖南采訪端午習俗,一找就找到一位——

  生(七嘴八舌)劃船的青年……年長者……

  生:我認為最好是遇到一位老大爺。因為老大爺經驗豐富。

  師:行嗎?(生點頭表示同意)理所當然,老大爺就由我們的男生扮演了。那么,記者采訪的問題來自哪兒呢?

  生(齊):書上。

  師:對!記者必須通過認真閱讀課文,從文中提取出問題。而我們的老大爺,也必須深入研讀課文,揣摩記者會從哪些方面提問。下面就請大家默讀課文。女生可以邊讀邊用一張紙整理一下問題。

  (生按要求自讀課文,教師巡視。)

  師:都讀好了嗎?下面男生與男生,女生與女生自由組合,交流交流。可以下位。

  (生自由組合)

  師:好了吧?那么就有請老大爺。(學生比較緊張,無人自告奮勇)大家推薦推薦。(眾生推薦陸宇晨,陸上)老大爺您也別緊張,你回答不出來,身后有這么多兄弟可以幫助你,我呢,算不算?(眾男生:算。┱l來做記者?(眾女生舉手)那這樣吧,為了讓較多的人有鍛煉的機會,我們規定每個記者只允許提一到兩個問題,好嗎?(生齊:好!)誰先來? 

  (一女生上,接過麥克風)

  記者1:老大爺,您好!我是來湖南采訪的記者,請問一下你們這兒每年端午節都舉行哪些活動呢?

  陸:(佯裝咳嗽)我們這兒嗎,每年端午節都會賽龍舟、捉鴨子的,很是熱鬧。

  記者1:喲,那看的人多嗎?

  陸:多,多,多!河兩岸全是人啊。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出來了。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ㄉ1下,另一女生上)

  記者2:老大爺,請問你們這兒的龍舟是什么樣子的?

 。◣熓疽狻袄洗鬆敗闭{動下面的學生參與)

  陸:這個問題嗎,請我的朱老兄來幫我回答。

  朱鳴騏:(站起,模仿老大爺的神態、語氣)我們這兒的龍舟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

  記者2:謝謝老大爺。

 。ㄏ拢硪慌希

  記者3:老大爺,你們這兒龍舟上都有哪些人,他們是如何分工的?

  陸:請劉兄幫助回答吧。

  劉宇君:一條船上嗎,有12-18槳手,還有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專門劃槳,帶頭的坐在船頭,手拿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方向。擂鼓打鑼的坐在船中,他們用鼓聲調理節奏。

  記者3:謝謝。

  (下,另一女生上)

  記者4:請問老大爺,龍舟競賽獲勝的都能領到獎賞?

  一男生:(主動站起)我來回答。凡獲勝者都能領到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

  記者4:那捉鴨子是怎么回事呢?

  陸:請繆老兄(指教者)回答一下。(眾生笑)

  師:這個問題還是請其他更為博學的人回答吧。顧元祥老兄,你來回答 。

  顧:(模仿老大爺的神態、語氣)龍舟賽過之后,士兵把30只綠頭長頸的大雄鴨放進河里,人們爭相捕捉,凡捉到的盡歸其所有。

  記者4:謝謝老大爺。

  (下,又一女生上)

  記者5:老大爺,我想問一下,你們這兒為什么要賽龍舟和捉鴨子呢?

  陸:這個嗎…為了紀念屈原。你再問問繆老兄吧。

  師:他剛才的回答是對的,只不過說得不具體。我建議同學們課后利用網絡資源,查找一下相關知識。行嗎?

  生(齊):好!

  記者5:謝謝。我的采訪結束了。

  (下,陸下)

  師:對剛才的采訪過程,誰來評點一下。

  生:我覺得的幾位老大爺和記者表演得都挺像回事的(眾生笑)。而且,采訪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從課文中提取出來的,重視了課文。

  四、讀寫結合

  師:說得好。剛才的幾位記者都問到了關于賽龍舟的情況,我想問一下,賽龍舟的情形是怎樣的呢?請從文中找出一句話描述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師:你們認為讀得怎樣?

  生(齊):不好!沒感情。

  師:再來一遍!感情充沛一點,讀出氣勢。

 。ㄉR讀)

  師:讀得很好。這是一個場面描寫。(板書:場面)鼓聲、鑼聲、吶喊聲,這是場面描寫中的——

  生齊:實寫。

  師:“便使人想起……”這是——

  生齊:虛寫。

  (板書:實寫、虛寫)

  師:正是這里運用了虛實相生的寫法,使得場面描寫特別生動。下面我們來進行一項練習。課文第二小節寫捉鴨子,場面寫得很簡略。我們來試著運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以“兵士們將30只綠頭長頸的大雄鴨放進河里”為開頭,將捉鴨子的場面寫得具體一點。給大家5分鐘時間,看誰寫得多。

  (生奮筆疾書,5分鐘后)

  師:時間差不多了,許多同學己經寫了二百多字了。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1、2:(略,教師相機點撥,著重強調虛實相生方法。)

  五、小結延伸

  師:今天我們了解了湖南人民是如何過端午節的,并且練習了場面描寫的方法。課后,請同學們一網查一下湖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作為一個探究性練習。下課!

  教學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在繼承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四條基本的課程理念,其中一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張“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以為,這是一種全新的人本主義的語文教育理念。《端午日》一課的教學構想就是基于此而設計的。其特點有三:

  1、這是一個著眼于學生的設計,而不是為教師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個設計以激發學生思維為核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選擇了“記者采訪”這一教學策略,將思考、質疑的主動權全部交給了學生。

  3、將學生不但看作教育的對象,更是視為教育的資源,而且是基礎性資源。學生既有的關于民風民俗的經驗知識、對民風民俗主動探究的積極性,都是教學的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當然,這堂課的存在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既然是教學中的基礎性資源,其積淀的多與少,思維的深與淺,探究意識的強與弱,必然會影響教學的成效。本堂課中學生提的問題偏于膚淺,拘泥于課本,就是這個緣故。改進的措施是,課前指導學生對端午民俗作一些調查研究,打開其視界,發散其思維。

  另外,人本教育并不是主張教師徹底的無為,而是要求教師要將影響化于無形。本課教學中若能在參與學生的交流方面將教者作為一個老大爺的角色落到實處,教學效果會更佳。

  專家點評:

  繆愛國老師的《端午日》教學,用他的行為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課改范例,從中我們看到了在新課程理念下的積極探索精神。

  這堂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關注了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教者注重挖掘人的潛能和人文氣質,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較好的統一。課堂上,教師不是以固定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帶著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真諦。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讓同學們在想象和活動中體會、再現湘西風俗風情。一上課對作者沈從文的簡單介紹,就讓學生露出欽佩向往的神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的發展。可以說,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感染,也是一種不知不覺的熏陶。

  其次,創設了較好的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這堂課較好地把握了新課程的閱讀理念,重在學生的感受、體驗,整體感知、理解,較好地整合了問題和活動,創設了情境。課堂以非常清晰的板塊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教者設計了三個板塊:一、初讀課文,根據第3節了解課文寫的兩件事;二、用同學們喜歡的“采訪”形式來再現“賽龍舟”的情景;三、將賽船高潮部分(“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虛實結合的寫法遷移到“捉鴨子”場面的想象寫作訓練。第一板塊一下就理清了文章思路;第二板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活動的主人,他們在認真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盡情表現,獲得發展;第三板塊不是簡單的讀寫結合,而是在學習課文重點部分的基礎對文章的再研讀、再發現,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多角度創造性閱讀的理念。教學情境的巧妙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體驗者、發現者、創造者。

  再次,致力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較好地創設了和諧、民主的氣氛,賽龍船民俗風情的再現,是課本劇表演、對話、采訪還是其他形式,教者采取的是與學生商量的口氣來確定的。課堂上,教師留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思考,尤其是讓“記者”與“記者”、“老大爺”與“老大爺”商量的環節,學生可以越位,自由合作,在探討的的過程中取長補短。賽船高潮部分的朗讀,讓學生自我評價,然后越讀越好。同時,教者還把自己作為老大爺的一員,在課堂上始終作為一個參與者的角色。教者適時的點撥,合理的組織,都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創設良好的空間。這樣,教者毫不吝嗇地把閱讀、思考、活動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共同合作中得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升。

  另外,較好地體現了教者的教學機智和教學個性。對沈從文的介紹,學生概括課文兩件事時的語言訓練,對學生親近書愛讀書的點撥,“一點突破法”的介紹運用,加上適時的鼓勵,恰當的手段,習慣的培養,都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得到了和諧的發展。

  應該說,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課。

  當然,作為一個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來說,教學中還存在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是在學生完成“記者采訪”活動結束時,教者應適時將學生對文本的再現緊扣課文內容予以點撥,而不是單就學生采訪表演進行評價。從實錄看,學生的采訪活動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課文的復述層面,教師如果能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概括、挖掘,學生將更有收獲。

  二是媒體的使用問題。學生對“捉鴨子”場面的想象描寫,如果能借助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習作,讓學生讀,讓學生分析,再讓學生修改,效果肯定不一樣。

  (常州市武進區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莊煥方)

《端午日》說課 篇6

  一、導入課前讓學生搜集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然后讓學生自由談談他們家怎么過傳統節日的,以此導入本課學習。(這個環節學生暢所欲言,激發學習的樂趣。)二、展示四幅圖,讓學生從圖片中感受端午節的習俗。(視覺上的刺激效應,讓學生融入課堂學習。)三、通過注解了解作者。四、齊讀學習目標。五、讀準字音,讓學生站起來讀字音,(加強雙基教學),然后再齊讀全文,如發現讀得不準確的字音仍需糾正。六、開心過端午環節設計四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用三個字的短語:“動詞+名詞”的格式概括端午節那天,茶峒人的民俗風情。2、這些民俗是按什么順序寫的?3、這幾種民俗中,作者介紹時是否平均用墨?為什么這么安排?為什么?請小組討論。4、我們想一下,賽龍舟靠什么才能取得勝利?(這四個問題圍繞 “民俗風情”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梳理文本,初步達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七、交流讀書心得時間(品讀文本中優美的詞語或句子,并說理由,讓學生自主感受文字的魅力。)八、放飛思緒(設計這個環節目的:傳統節日滲透的精神與現代的結合)問題:請同學們細心發掘身邊的大事、小事,看看哪些事也體現了團結合作的精神。九、布置作業

《端午日》說課 篇7

  學習內容

  十一端午日

  學習目標

  1、理清課文思路,培養概括能力,分析賽龍船的精彩的場面描寫。

  2、學習文中準確生動、簡練明快的語言;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選材方法。

  3、關注民俗文化,感受節日給人們帶來的愉悅,激勵爭先、合作的'意識。

  學習重難點

  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及虛實結合的方法寫好一個場面。

  導學過程

  感悟

  一、導學:

  1、端午節介紹

  2、檢查預習情況

 。1)給下列生字注音。

  蘸酒峒泅水

  數(〕前擂鼓鸛

  吶喊戍軍槳手

  泥漿翹

 。2)解釋詞語。

  ①莫不:

 、谡海

 、哿胬

 、苈N:

 、葜旒t:

  3、《端午日》選自,作者,現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說,散文集。

  二、自學:

  1、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全文緊扣“端午日”這個文題,是圍繞什么事件展開的?

  2、文章用了那些描寫方法來描寫賽龍舟的場面?找出描寫漿手、帶頭的、鼓手、鑼手賽船時動作和外貌的詞。

  外貌:

  動作:

  漿手:

  帶頭的:

  鼓手、鑼手:

  3、這些詞語對表現賽龍船的場面有什么作用?

  作者還從什么方面突出了賽龍船的緊張與激烈的?

  4、對于競賽勝利者的獎品,人們主要看重的是什么?從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追鴨子的情節能否去掉?請你用150———200個字具體描述追鴨子的場景。

  6、課文中作者描寫湘西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請從文中找出有關內容加以概括。(不少于三點)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饋:

  根據內容,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寫在橫線上。(10分)

  1、劃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________,手腳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練習進退。

  A、強壯粗大B、結實伶俐

  C、健康伶俐D、結實粗大

  2、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________嘭嘭鐺鐺地把鑼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

  A、立即純粹B、即刻單純

  C、即刻單調D、頓時純粹

  3、填空。

 。1)雖然《端午日》不是專門的寫民俗的文章,但我們從中也可了解到當地端午節的民俗。當地的端午節的民俗大體主要有以下三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下列一段話中加粗動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

  A、參加龍舟競賽的每一個人,分工明確。

  B、龍舟競賽都在鑼鼓聲下協調展開,場面甚為壯觀。使人如同身歷其境。

  C、十幾個槳手在鑼鼓聲的指揮下,一起運作,整齊劃一,從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龍舟競賽使人感受到當時競賽場面的熱烈,當地群眾活動的紛亂無序。

《端午日》說課 篇8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招熱情;

  2、了解湘西端午習俗;

  3、學習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方法。  

  教學實錄: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生:中秋節、重陽節。 

  師:誰來補充一下? 

  生1:還有春節、端午端午節、兒童節。(眾生笑。) 

  生2:兒童節不是傳統節日。 

  師:對。還有補充嗎? 

  生:還有元宵節、清明節。 

  師:非常好。我們同學懂得還真多。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絕,同學們看看是寫哪一個節日的?(吟誦)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龍舟迅疾如流矢,萬人喝彩青潭邊。(還沒背完,眾生紛紛舉手) 

  生:這首詩寫的是端午節。 

  師:你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因為這首詩寫到屈原,寫到龍舟,這兩者都與端午節有關。 

  師:好,我們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一篇寫湖南人民如何過端午節的短文《端午日》。(板書課題)作者是誰? 

  生(齊):沈從文。 

  師:他有哪些代表作? 

  生(齊):有《邊城》、《長河》、《湘行散記》。 

  師:對于沈從文,我補充兩點。1、沈從文小學畢業,(生笑)大學教授,(生嘩然)完全是*——(生)自學成才。2、如果你進了新華書店,看見沈先生的書,你最好把它買下來;如果你買下了沈先生的書,最好把它打開來看看。(語速稍慢,吸引力要強)(生笑)只要做到這兩步就夠了,因為你一旦打開沈先生的書,你一下子就會被他筆下所描寫的充滿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深深吸引!(師神情專注,生露出向往的神情)但愿我們大家多親近文學,和書交朋友,好不好? 

  生(齊):好! 

  二、朗讀課文,尋找突破點,牽動全篇

  師:下面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1、遇到不會讀的字自己查工具書;2、從文中找出一句話,概括一下在端午節這一天湖南人民舉行了哪些活動? 

  (生朗讀課文) 

  師:有人讀完了,有人沒讀完也停下來了,因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這種習慣不好。你沒讀完,你就繼續讀吧! 

 。ú糠謱W生繼續讀書) 

  師:讀完了嗎? 

  生(齊):讀完了。 

  師:那你們找的是哪句話呢? 

 。▽W生三三兩兩地舉起了手) 

  師:沒找到的人快速跳讀課文。(有學生在輕聲地交流,舉手人數漸多)是哪句?齊讀一下。 

  生: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的競賽,直到天明方能完事。 

  師:好!也就是課文的第三小節。一共寫了幾項活動? 

  生(齊):兩項。 

  師:第一項——(生齊)船和船的競賽。 

  師:用四個字概括一下—— 

  生1:船船競賽。 

  生2:賽船比賽。 

  生3:龍舟競賽。 

  師:非常好。三個字呢? 

  生(齊):賽龍舟。 

  師:(一氣呵成)兩個字呢? 

  生(齊)賽船。 

  師:非常好。這就是概括能力。我們就采用三個字吧。(板書:賽龍舟)第二項活動是什么? 

  生(齊):人鴨競賽。 

  生1: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叭锁喐傎悺本拖袢撕网喸谫惻,最好改為“追鴨比賽”就不會引起歧義了。 

  師(擊掌贊嘆):好極了。(眾生頷首)三個字—— 

  生(齊)捉鴨子。 

  師:兩個字—— 

  生(齊):捉鴨。 

  師:好。(板書:捉鴨子)(稍停,指“賽龍舟”)這是第幾小節寫的? 

  生(齊):第一小節。 

  師:(指“捉鴨子”)這個呢? 

  生(齊):第二小節。 

  師:好。同學們,剛才我們找到了課文的第三小節,通過第三小節,一下子就拎動了全文。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研讀語文課文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一點突破法”。在這里,我特別要提及的是我當年的恩師姚烺強先生,他是“一點突破法”的創始人。

  三、深入學習,模擬采訪

  師(頓一下):我們已經理解了課文的基本思路,下面我們就一起到湘西去看看他們到底是如何賽龍舟捉鴨子的。(頓一下)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湘西習俗,我們需要設計一個好的學習形式,大家幫助想想,采用何種形式呢? 

  生(七嘴八舌地):課本劇……自讀積累……記者采訪…… 

  生:我認為課本劇不行。因為本課沒有劇情,不好表演。最好采用記者采訪的形式。 

  師:大家同意嗎? 

  生(齊):同意!【學習方式最好由學生自定】 

  師:那誰來扮演記者? 

  生(十分積極):我! 

  師:那我們就讓女生扮演記者嗎!記者來到湖南采訪端午習俗,一找就找到一位—— 

  生(七嘴八舌)劃船的青年……年長者…… 

  生:我認為最好是遇到一位老大爺。因為老大爺經驗豐富。 

  師:行嗎?(生點頭表示同意)理所當然,老大爺就由我們的男生扮演了。那么,記者采訪的問題來自哪兒呢? 

  生(齊):書上。 

  師:對!記者必須通過認真閱讀課文,從文中提取出問題。而我們的老大爺,也必須深入研讀課文,揣摩記者會從哪些方面提問。下面就請大家默讀課文。女生可以邊讀邊用一張紙整理一下問題。 

 。ㄉ匆笞宰x課文,教師巡視。)

  師:都讀好了嗎?下面男生與男生,女生與女生自由組合,交流交流?梢韵挛弧 

 。ㄉ杂山M合) 

  師:好了吧?那么就有請老大爺。(學生比較緊張,無人自告奮勇)大家推薦推薦。(眾生推薦陸宇晨,陸上)老大爺您也別緊張,你回答不出來,身后有這么多兄弟可以幫助你,我呢,算不算?(眾男生:算。┱l來做記者?(眾女生舉手)那這樣吧,為了讓較多的人有鍛煉的機會,我們規定每個記者只允許提一到兩個問題,好嗎?(生齊:好。┱l先來?  

 。ㄒ慌,接過麥克風) 

  記者1:老大爺,您好!我是來湖南采訪的記者,請問一下你們這兒每年端午節都舉行哪些活動呢? 

  陸:(佯裝咳嗽)我們這兒嗎,每年端午節都會賽龍舟、捉鴨子的,很是熱鬧。 

  記者1:喲,那看的人多嗎? 

  陸:多,多,多!河兩岸全是人啊。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出來了。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生1下,另一女生上) 

  記者2:老大爺,請問你們這兒的龍舟是什么樣子的? 

 。◣熓疽狻袄洗鬆敗闭{動下面的學生參與) 

  陸:這個問題嗎,請我的朱老兄來幫我回答。 

  朱鳴騏:(站起,模仿老大爺的神態、語氣)我們這兒的龍舟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 

  記者2:謝謝老大爺。

 。ㄏ,另一女生上) 

  記者3:老大爺,你們這兒龍舟上都有哪些人,他們是如何分工的? 

  陸:請劉兄幫助回答吧。 

  劉宇君:一條船上嗎,有12-18槳手,還有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專門劃槳,帶頭的坐在船頭,手拿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方向。擂鼓打鑼的坐在船中,他們用鼓聲調理節奏。 

  記者3:謝謝。

 。ㄏ,另一女生上) 

  記者4:請問老大爺,龍舟競賽獲勝的都能領到獎賞? 

  一男生:(主動站起)我來回答。凡獲勝者都能領到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 

  記者4:那捉鴨子是怎么回事呢? 

  陸:請繆老兄(指教者)回答一下。(眾生笑) 

  師:這個問題還是請其他更為博學的人回答吧。顧元祥老兄,你來回答 。 

  顧:(模仿老大爺的神態、語氣)龍舟賽過之后,士兵把30只綠頭長頸的大雄鴨放進河里,人們爭相捕捉,凡捉到的盡歸其所有。 

  記者4:謝謝老大爺。 

 。ㄏ拢忠慌希 

  記者5:老大爺,我想問一下,你們這兒為什么要賽龍舟和捉鴨子呢? 

  陸:這個嗎…為了紀念屈原。你再問問繆老兄吧。 

  師:他剛才的回答是對的,只不過說得不具體。我建議同學們課后利用網絡資源,查找一下相關知識。行嗎? 

  生(齊):好! 

  記者5:謝謝。我的采訪結束了。 

 。ㄏ,陸下) 

  師:對剛才的采訪過程,誰來評點一下。 

  生:我覺得的幾位老大爺和記者表演得都挺像回事的(眾生笑)。而且,采訪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從課文中提取出來的,重視了課文。 

  四、讀寫結合 

  師:說得好。剛才的幾位記者都問到了關于賽龍舟的情況,我想問一下,賽龍舟的情形是怎樣的呢?請從文中找出一句話描述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師:你們認為讀得怎樣? 

  生(齊):不好!沒感情。 

  師:再來一遍!感情充沛一點,讀出氣勢。 

  (生齊讀) 

  師:讀得很好。這是一個場面描寫。(板書:場面)鼓聲、鑼聲、吶喊聲,這是場面描寫中的—— 

  生齊:實寫。 

  師:“便使人想起……”這是—— 

  生齊:虛寫。 

 。ò鍟簩崒、虛寫) 

  師:正是這里運用了虛實相生的寫法,使得場面描寫特別生動。下面我們來進行一項練習。課文第二小節寫捉鴨子,場面寫得很簡略。我們來試著運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以“兵士們將30只綠頭長頸的大雄鴨放進河里”為開頭,將捉鴨子的場面寫得具體一點。給大家5分鐘時間,看誰寫得多。 

  (生奮筆疾書,5分鐘后) 

  師:時間差不多了,許多同學己經寫了二百多字了。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1、2:(略,教師相機點撥,著重強調虛實相生方法。) 

  五、小結延伸 

  師:今天我們了解了湖南人民是如何過端午節的,并且練習了場面描寫的方法。課后,請同學們一網查一下湖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作為一個探究性練習。下課! 

  教學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在繼承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四條基本的課程理念,其中一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張“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以為,這是一種全新的人本主義的語文教育理念!抖宋缛铡芬徽n的教學構想就是基于此而設計的。其特點有三: 

  1、這是一個著眼于學生的設計,而不是為教師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個設計以激發學生思維為核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選擇了“記者采訪”這一教學策略,將思考、質疑的主動權全部交給了學生。 

  3、將學生不但看作教育的對象,更是視為教育的資源,而且是基礎性資源。學生既有的關于民風民俗的經驗知識、對民風民俗主動探究的積極性,都是教學的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當然,這堂課的存在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既然是教學中的基礎性資源,其積淀的多與少,思維的深與淺,探究意識的強與弱,必然會影響教學的成效。本堂課中學生提的問題偏于膚淺,拘泥于課本,就是這個緣故。改進的措施是,課前指導學生對端午民俗作一些調查研究,打開其視界,發散其思維。 

  另外,人本教育并不是主張教師徹底的無為,而是要求教師要將影響化于無形。本課教學中若能在參與學生的交流方面將教者作為一個老大爺的角色落到實處,教學效果會更佳。

  專家點評:

  繆愛國老師的《端午日》教學,用他的行為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課改范例,從中我們看到了在新課程理念下的積極探索精神。

  這堂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關注了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教者注重挖掘人的潛能和人文氣質,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較好的統一。課堂上,教師不是以固定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帶著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真諦。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讓同學們在想象和活動中體會、再現湘西風俗風情。一上課對作者沈從文的簡單介紹,就讓學生露出欽佩向往的神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的發展。可以說,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感染,也是一種不知不覺的熏陶。

  其次,創設了較好的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這堂課較好地把握了新課程的閱讀理念,重在學生的感受、體驗,整體感知、理解,較好地整合了問題和活動,創設了情境。課堂以非常清晰的板塊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教者設計了三個板塊:一、初讀課文,根據第3節了解課文寫的兩件事;二、用同學們喜歡的“采訪”形式來再現“賽龍舟”的情景;三、將賽船高潮部分(“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虛實結合的寫法遷移到“捉鴨子”場面的想象寫作訓練。第一板塊一下就理清了文章思路;第二板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活動的主人,他們在認真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盡情表現,獲得發展;第三板塊不是簡單的讀寫結合,而是在學習課文重點部分的基礎對文章的再研讀、再發現,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多角度創造性閱讀的理念。教學情境的巧妙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體驗者、發現者、創造者。

  再次,致力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較好地創設了和諧、民主的氣氛,賽龍船民俗風情的再現,是課本劇表演、對話、采訪還是其他形式,教者采取的是與學生商量的口氣來確定的。課堂上,教師留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思考,尤其是讓“記者”與“記者”、“老大爺”與“老大爺”商量的環節,學生可以越位,自由合作,在探討的的過程中取長補短。賽船高潮部分的朗讀,讓學生自我評價,然后越讀越好。同時,教者還把自己作為老大爺的一員,在課堂上始終作為一個參與者的角色。教者適時的點撥,合理的組織,都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創設良好的空間。這樣,教者毫不吝嗇地把閱讀、思考、活動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共同合作中得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升。

  另外,較好地體現了教者的教學機智和教學個性。對沈從文的介紹,學生概括課文兩件事時的語言訓練,對學生親近書愛讀書的點撥,“一點突破法”的介紹運用,加上適時的鼓勵,恰當的手段,習慣的培養,都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得到了和諧的發展。

  應該說,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課。

  當然,作為一個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來說,教學中還存在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是在學生完成“記者采訪”活動結束時,教者應適時將學生對文本的再現緊扣課文內容予以點撥,而不是單就學生采訪表演進行評價。從實錄看,學生的采訪活動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課文的復述層面,教師如果能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概括、挖掘,學生將更有收獲。

  二是媒體的使用問題。學生對“捉鴨子”場面的想象描寫,如果能借助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習作,讓學生讀,讓學生分析,再讓學生修改,效果肯定不一樣。

  蘇教七上《端午日》課堂實錄

  安徽廬江四中夏曉華(231500)

  一、導入新課

  師:昨天要求同學們搜集有關我國傳統節日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談談,我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生1:有中秋節,端午節。

  生2:有春節,重陽節。

  生3:還有國慶節、兒童節。

  生4:國慶節、兒童節不是我國傳統節日。

  師:對。那么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生5: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的。

  師(多媒體展示):對。我們齊讀一下……

  生(齊讀):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里一個重要的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認為端午節源自于紀念屈原的活動。

  師:有詩為證……

  生(齊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

  師:我們這里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你們知道嗎?

  生:插艾葉,插菖蒲,吃粽子。

  師:端午這天,各地的習俗不完全相同。(多媒體展示)有的地方掛荷包、拴五色絲線、寫符、念咒。下面我們打開課文,來看看作家沈從文是如何記敘他的家鄉的端午節的習俗的。

 。ǘ嗝襟w展示課題及沈從文的幾張照片)

  二、研習課文

  師:我們首先熟悉一下作者。同學們共同閱讀102頁的注釋①。

 。ㄉR讀)

  師:哪位同學來給大家朗讀一下課文?知道我們的要求嗎?

  生(齊聲):正確、流利、有感情。

  生1朗讀。

  生2:我覺得他朗讀的聲音較洪亮,也很流利,朗讀水平較高。

  生3:他沒有讀錯字,說明他課前查了字典,但他在朗讀“賽龍舟”一節時,沒有激情,沒有把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讀出來。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生3:我覺得要更激昂些,聲音逐漸高起來。

  師:好,你能給大家示范一下嗎?

 。ㄉ3讀后眾生鼓掌)

  師:他的朗讀確有水平,剛才的掌聲說明了大家對他的肯定。

  師:再迅速的回憶一下課文,說說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湘西地區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風情?

  生1:穿新衣,畫王字,吃魚肉,吃早中飯,賽龍舟,趕鴨子。

  生2:他說的吃早中飯不是習俗,那里的人早早吃午飯,是為了去看賽龍舟。

  師9:啊,吃早中飯是為了去看賽龍舟,除了這一點,湘西地區的端午日的民俗共有五種。在這幾種民俗中,作者介紹時是否平均用墨?

  生:有詳有略,詳寫賽龍舟,略寫趕鴨子,其他三種一筆帶過。

  師: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生1:大約賽龍舟給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生2:賽龍舟可能是當地過端午節最主要的節目,所以應該詳寫。

  師:你們講的很有道理,說明你們讀書時有了自己的思想。作者這樣安排材料,做到了詳略得當,讓讀者充分了解了當地的民俗,這種寫法值得同學們借鑒。

  師:讀書時要認真體會作者寫得精彩的地方,經過揣摩、品味,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寫作水平。下面我們用下列句式說一段話

 。ǘ嗝襟w展示)“我發現______(句子或詞語)寫得很精彩,它寫出了________。”

  生1:我覺得描寫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賽船時的外貌和動作的句子寫得好。

  師:你把有關句子讀一下。

  生1(讀):漿手每人持一只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只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

  師:這些句子好在哪里?

  生1:這些句子運用了一系列寫動作的詞,如:持、劃、拿、揮動、指揮、敲打、調理,準確而生動的表現了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的特征和賽船時的熱烈氣氛。

  師:這些句子也正是我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這位同學看來認真預習了課文。

  (多媒體展示這些句子并配音)

  生2:我覺得開頭的一句“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中的“莫不”用得很好,它突出了端午節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一個重大的喜慶節日。

  師:是啊,“莫不”是“沒有一個不”的意思,由此可看出端午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生3:我認為第三段的“于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睂懙煤芫剩@一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熱鬧的場面。

  師:是啊,這一句總提兩個競賽,人和鴨子也競賽,這一句真幽默。

  生4:我覺得最后一段“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一句中的“直”和“方”用得好,表明了端午日全民同樂時間之長久。

  生5:第一段“上午11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一句“就”寫得好,從這一句可知道,當地人平時吃飯不很早,那一天吃得那么早,是為了去看賽龍舟,由此可知賽龍舟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生6:第二段結尾“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一句,作者展開聯想,描寫出賽龍舟競賽達到高潮時的情形,催人遐思鼓聲沖天、士氣高昂的種種景象。

  師:對!這種運用聯想的寫法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同學們正值想象力旺盛的時期,我們平時在寫作時不妨多運用聯想和想象,盡量把作文寫得更精彩些。下面我們看下一個問題:

  (多媒體展示)在這樣的熱烈場面下,如果你在岸上觀看,或者你就是捉鴨子的人,或者你就是河中的鴨子,你會想到什么?有什么樣的感受?

  生1:如果我是觀眾,看到賽手們揮汗如雨,奮力劃槳的情景,我一定會向他們大聲吶喊:“加油,加油!勝利就在前頭!”

  生2:如果我是鴨子,我一定游得飛快,我不能被他們抓到,被他們抓到命就沒了。

  師:那當然。

  生3:如果我是捉鴨子的人,我就想,我要把鴨子抓住,晚上就可以燒著吃了。

  師:你有點好吃,不過我想,那時,捉鴨子的人恐怕不僅僅只這樣想吧?

  生4:捉住鴨子是榮譽,那是金錢換不來的。

  師:與我心有戚戚焉,我也是這樣想的。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全文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

  生齊答:當然是賽龍舟一節了。

  師:是啊。賽龍舟的場面很激烈,取得勝利很光榮,我們想一下,賽龍舟*什么才能取得勝利?

  生:團結,合作。

  師:對,團結合作的精神是我們在很多方面取得勝利的保證,從大的方面看,無論是我們戰勝禽流感,還是最近的神舟6號發射成功,無不是團結合作的成果。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應發揚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三、探究、研討

  師: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多媒體展示)眼下,越來越多的洋節日(例如圣誕節)在中華大地悄然興起,你對這一現象有何看法?

  生1:我覺得過洋節日很好,例如過圣誕節,我們可以得到禮物。

  師:圣誕老人送禮物確讓人開心。

  生2:過愚人節最有意思,愚人節應當移植到中國來。那樣還會增加中國和外國的感情。

  師:有道理。增加友誼是雙方的,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在過洋節日,不知外國人是否過端午節?

  生3:肯定不過。

  師:為什么?

  生3:外國沒有屈原。

  師:那中國有圣誕老人嗎?

  生4:圣誕老人是中國引進來的。

  師:那外國為什么不引進屈原吧?

  生5:我認為他們的說法不對,中國有著燦爛的文化,我們應當過中國的節日。

  生6:外國人不過我們的節日,是因為中國的經濟不發達。

  生7:圣誕節是外國的節日,作為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不應當過,我們要過就過我們的傳統節日。

  師:我同意你的看法。外國人過他們的節日,無可厚非,我們中國人為什么要攙和呢?我打個不一定很恰當的比喻,你的鄰居家生了個孩子,他家放鞭炮慶祝,這很正常。但你家為什么也放鞭炮慶祝呢?這就讓人不大理解了。

  生8: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對人類文明做出過重大貢獻,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的文化遺產,雖然我國的經濟還不很發達,但我為我是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我以后不過外國人的節日了。

  生紛紛表示贊同

  師:與有些人只過洋節日,忘掉我們傳統節日相反,有一個國家很重視端午節……

  生(齊答)韓國。

  師:原來你們也知道啊。2004年,韓國準備將端午節列入該國國家遺產名錄,并將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端午節的由來地湖南岳陽市表示:“堅決捍衛我們的端午節!”為什么非要等到外國搶我們的節日時,我們才慌了呢?

  四、布置作業

  師:看樣子同學們還有很多話要說,因為時間關系,我們就討論到這里,如果余興未了,我們課下再討論。下面布置作業,希望各小組發揚團結合作精神,先選定題目,制定計劃,認真查閱資料,在下星期一前,上交作業。

 。ǘ嗝襟w展示)

  綜合實踐研究課題: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食俗

  端午節的詩詞

  好,下課。

《端午日》說課 篇9

  教學目標:1、通過課文,了解湘西地區端午日的風俗習慣,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2、學生感受賽龍舟場面描寫的精彩并掌握場面描寫的方法

  一  導語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這兒有一首詩,大家來齊聲朗讀一下,看看寫的是哪一個傳統節日,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幻燈顯示: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龍舟迅疾如流矢,萬人喝彩青潭邊。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鄉土小說家沈從文是怎樣記錄茶峒人歡度這一傳統節日的,通過傳統節日我們又可以感受到怎樣的民族精神與文化魅力。

  二  整體感知

  1.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明確以下內容:

  茶峒人端午這天的風俗習慣(分別用3字短語概括)

  介紹這些風俗習慣的順序(劃出相關的詞語)

  這些風俗中詳寫的是什么,這樣安排的理由

  2.  問題解決:概括風俗:穿新衣、畫王字、吃魚肉、賽龍舟、捉鴨子

  時間順序:上午11點鐘左右;把飯吃過后;賽船過后;天晚。

  這些風俗習慣中詳寫的是賽龍舟。詳略安排,文章顯得錯落有致;詳寫賽龍舟,是因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節日的氣氛和民族精神。

  三  精彩賞析

  1.  采用老師介紹的方式來閱讀:

  出示要求:大聲朗讀這段文字,然后根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自己選定一個角色(帶頭的、鑼手、鼓手、槳手、群眾……),用一段連貫的話有針對性地向大家介紹你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你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

  出示示例:我是我們這一隊的帶頭的,就坐在船頭上。你看,我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只小令旗。比賽開始后,我就左右揮動小令旗,指揮船只的進退。在我的指揮下,槳手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龍船好似長龍出沒于波光煙雨之中,直沖終點線。

  2.  你也選擇一個角色,按照要求來準備一段話。

  3.  請幾位代表上來講講,講完之后會請同學根據要求來點評。

  4.  大家的解說使人感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同學們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了知識上的收獲――場面描寫的方法。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2)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外貌等刻畫

 。3)調動多種感官(視覺、聽覺)

  5.  你們認為你們獲勝的重要條件是什么?(合作努力,有團隊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這就是這一傳統節日的風俗中體現出的精神)

  6.  讓你來朗讀這段文字,語速等方面你會怎么處理?

  朗讀時為了讀出那歡騰熱烈的氣氛我們應該聲音上――洪亮,有氣勢,語速――緩急交錯(學生齊讀)

  三  韓國申遺引發的思考

  去年,就在全國紛紛舉行活動,慶祝傳統節日端午節時,卻傳來這樣的消息:韓國把端午作為他們的傳統節日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

  你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

  這件事引起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反思,作為一個華夏的子孫應該怎樣來保護我們的文化。

  四  文化拓展

  知道了節日的文化內涵后我們才能更好的保護她。端午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此外還包括――春節、中秋,請你從這兩個節日的眾多風俗中選擇一種,來談一談它所蘊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

 。ㄇ蟾1F桨、除害滅病、企盼豐收、辟邪免疫、渴望團圓、對幸福美好未來的向往、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對英雄偉人的敬重……)

  五  課后學習(任選一題)

  翻閱資料或上網查詢其他傳統節日的風俗,探尋其文化內涵并與同學交流。

  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寫一段場面描寫的文字(150字左右),如運動會場面、跳長繩的場面、吃年夜飯的場面、卡通節場面、拔河的場面……

  六  結束語

  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喪失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化不斷進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希望在誰的身上?在你們身上,在我們身上,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端午日》說課 篇10

  基礎題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

  (1)茶峒(    )      (2)干燥(    )    (3)擂鼓(    )

 。4)洞穴(    )      (5)泅水(    )    (6)節拍(    )

  2.根據拼音填寫漢字。(8分)

 。1)zhàn(    )酒                (2)劃jiǎng(    )

  (3)纏guǒ(    )                 (4)nà(    )喊

  3.根據內容,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寫在橫線上。(10分)

 。1)劃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________,手腳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練習進退。

  a.強壯 粗大                       b.結實伶俐

  c.健康 伶俐                       d.結實粗大

 。2)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________嘭嘭鐺鐺地把鑼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

  a.立即 純粹                       b.即刻單純

  c.即刻 單調                       d.頓時純粹

  4.填空。(10分)

 。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雖然《端午日》不是專門的寫民俗的文章,但我們從中也可了解到當地端午節的民俗。當地的端午節的民俗大體主要有以下三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對下列一段話中加粗動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8分)

 。    )

  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

  a.參加龍舟競賽的每一個人,分工明確。

  b.龍舟競賽都在鑼鼓聲下協調展開,場面甚為壯觀。使人如同身歷其境。

  c.十幾個槳手在鑼鼓聲的指揮下,一起運作,整齊劃一,從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龍舟競賽使人感受到當時競賽場面的熱烈,當地群眾活動的紛亂無序。

  6.聯系課文,思考回答問題。(12分)

 。1)文章寫龍舟賽前全茶峒的人的活動,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結尾寫“人和鴨子的競賽”,似乎與龍舟競賽沒有多大關聯,能否刪去?為什么?

  綜合題

  1.課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動為線索,詳寫了哪些內容,略寫了哪些內容?這樣詳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2.課文中作者描寫湘西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請從文中找出有關內容加以概括。(不少于三點)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1)dòng(2)zào (3)lèi (4)xué(5)qiú(6)pāi

  2.(1)蘸(2)槳(3)裹(4)吶

  3.(1)b(2)b

  4.(1)沈從文;現;邊城、長河(2)劃龍舟、飲雄黃酒、追趕放鴨

  5.d(“群眾活動紛亂無序”不當,應為“體現了很好的組織和很好的紀律”。)

  6.(1)從中可以看出,對于“龍舟競賽”,是全民參與;同時也為下文的劃船競賽作了很好的氣氛渲染。(2)不能刪去。因為“人與鴨子的競賽”是“船與船的競賽”的補充,不僅體現了當地純樸的民風,而且側面烘托了劃龍船的熱鬧,從而把端午日的慶;顒油葡蚋叱。

  綜合題

  1.詳寫了活動前人們的參與、活動中競賽者是如何全面組織以達到“合作努力”、活動后的獎勵以及賽后余波;對具體的競賽場面,作者寫得很少,只有寥寥幾句。作者這樣詳略安排的目的就在于著重表現那湘西純樸的民風,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是真誠相待的。從而為我們展現了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2.(1)從前來參觀活動的人來看,可謂是“全民參與”“官民同樂”;(2)從對競賽獲勝者的獎勵上來看,人們并非為了“紅布”“銀牌”“鴨子”,是為樂而競賽;(3)從參賽的人來看,大家精誠合作,真誠相待。

  等第評定參考意見:

  優:解答第一題,對“詳寫”“略寫”以及“目的”的內容概括全面準確的評為“優”;解答第二題,對三個要點概括全面的評為“優”。

  良:要點略有遺漏。

  中:語句不連貫,只寫出一個要點的評為“中”。

  下:概括不準確,未分點解說。

《端午日》說課 篇11

  教學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鄉土文化。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聯想、想象能力。

  3、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

  教學難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

  詳寫和略寫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你知道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是什么吧(春節、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生答)是的,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蹦嵌宋绻澯惺裁戳曀啄兀浚ǔ鍪緝焊瑁喊~香,香滿堂;粽子香,香廚房,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師生齊讀?梢姡宋绻澚曀字,場面之熱烈。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課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從文。(出示。課件:文字:沈從文及《邊城》)

  二、范讀課文,注意讀音、字詞、停頓,初步感知課文感受一下“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钡墓澣諝夥蘸拖嫖饕粠У亩宋缌曀住

 。1—2名學生復述課文大意。)

  三、本文比較多短小,不難理解,我們就采用分組討論自主學習的方法。先自由朗讀課文,再次感知,細細品味,標示疑點,困惑和不解的地方。邊讀邊討論,能在小組內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過會兒在班內交流。

  1、字詞方面的不解。如“緩促”“調理”、“不拘”等。

  2、“本文寫的是端午節的競賽,為什么還要寫以前練習的事?”

 。1)討論側面烘托的作用。

  (2)再從文中找出有這樣作用的句子。(3處)

  3、以“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顴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中“種種情形”不描述出來為切入點找出略寫的句子。

 。1)討論詳寫和略寫的處理。

 。2)從文中再找類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競追鴨子”場面的簡析,讓學生想象并描述具體的場面,明確略寫給人留有想象空間這一重要特點。

  四、談感受最深的場面

  (一)人山人海的場地寫得好。

 。1)三個“莫不”的句子

 。2)從文中找其它寫人多的句子。

 。ǘ┲攸c賞析“賽龍舟”場面。

  顯示。課件中本段文字。

  1、動詞的運用。學生談動詞對表現場面的作用,(。課件顯示動詞)

  (1)表現了不同人的不同動作。(。課件顯示不同競賽人)

 。2)、指導閱讀帶動詞的句子,讀出力度、讀出氣氛,糾正聲音高低、短促,把動作突出出來。(生齊讀)

  2、拓展,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觀眾,你會怎么辦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賽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熒鞔_道理:團結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誦

  (1)介紹背誦方法:關鍵詞語背誦法。(。課件顯示關鍵詞)

 。2)根椐。課件顯示的關鍵詞背誦這一精彩場面。

  五、教師小結:本文通過壯闊的場面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啟示。中國還有很多民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讓學生舉例),在每一個民俗的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六、課文延伸。出示“清明節的來歷”片段來感受所體現的精神,引導學生熱愛民俗文化。同學們可以課下收集一些民風民俗,從中了解一下異地風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你一定會受益非淺的。

《端午日》說課 篇12

  北洛一中  劉玉珍

  教學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鄉土文化。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聯想、想象能力。

  3、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精彩的場面描寫。

  教學難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

  詳寫和略寫相結合。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同學們,你知道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是什么吧(春節、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生答)是的,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蹦嵌宋绻澯惺裁戳曀啄兀浚ǔ鍪緝焊瑁喊~香,香滿堂;粽子香,香廚房,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師生齊讀。可見,端午節習俗之多,場面之熱烈。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課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從文。(出示課件:文字:沈從文及《邊城》)

  二、范讀課文,注意讀音、字詞、停頓,初步感知課文感受一下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钡墓澣諝夥蘸拖嫖饕粠У亩宋缌曀。

  。

 。1—2名學生復述課文大意。)

  三、本文比較多短小,不難理解,我們就采用分組討論自主學習的方法。先自由朗讀課文,再次感知,細細品味,標示疑點,困惑和不解的地方。邊讀邊討論,能在小組內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過會兒在班內交流。

  1、字詞方面的不解。如“緩促”“調理”、“不拘”等。

  2、“本文寫的是端午節的競賽,為什么還要寫以前練習的事?”

  (1) 討論側面烘托的作用。

 。2)再從文中找出有這樣作用的句子。(3處)

  3、以“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顴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中“種種情形”不描述出來為切入點找出略寫的句子。

 。1) 討論詳寫和略寫的處理。

 。2) 從文中再找類似的句子。

 。3) 在此完成“競追鴨子”場面的簡析,讓學生想象并描述具體的場面,明確略寫給人留有想象空間這一重要特點。

  五、談感受最深的場面

 。ㄒ唬┤松饺撕5膱龅貙懙煤谩

  (1)三個“莫不”的句子

 。2)從文中找其它寫人多的句子。

  (二)重點賞析“賽龍舟”場面。

  顯示課件中本段文字。

  1、動詞的運用。學生談動詞對表現場面的作用,(課件顯示動詞)

  (1)表現了不同人的不同動作。(課件顯示不同競賽人)

 。2)、指導閱讀帶動詞的句子,讀出力度、讀出氣氛,糾正聲音高低、短促,把動作突出出來。(生齊讀)

  2、拓展,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觀眾,你會怎么辦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賽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熒鞔_道理:團結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誦

 。1) 介紹背誦方法:關鍵詞語背誦法。(課件顯示關鍵詞)

 。2) 根椐課件顯示的關鍵詞背誦這一精彩場面。

  六、教師小結:本文通過壯闊的場面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啟示。中國還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讓學生舉例),在每一個民俗的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七、課文延伸。出示“清明節的來歷”片段來感受所體現的精神,引導學生熱愛民俗文化。同學們可以課下收集一些民風民俗,從中了解一下異地風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你一定會受益非淺的。

《端午日》說課(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端午日》教學實錄(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招熱情;2、了解湘西端午習俗;3、學習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方法。 教學實錄: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生:中秋節、重陽節。...

  • 11端午日(通用12篇)

    11、端午日沈從文教學理念:這節課的設計,我主要遵循了我校提出的“四自五步法”,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大膽創新,培養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了劃龍舟的情境,讓學生進行實踐,從而使學生有直接的體會,寓學于樂,學...

  • 《端午日》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通過課文,了解湘西地區端午日的風俗習慣,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2.學會感受賽龍舟場面描寫的精彩并掌握場面描寫的方法。3.明白“力量從團結中來”這一道理。教學重難點:1.感受端午賽龍船的精彩場面描寫。...

  • 《端午日》教學簡案(精選17篇)

    一、導入課前讓學生搜集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然后讓學生自由談談他們家怎么過傳統節日的,以此導入本課學習。(這個環節學生暢所欲言,激發學習的樂趣。)二、展示四幅圖,讓學生從圖片中感受端午節的習俗。...

  • 端午日教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通過課文,了解湘西地區端午日的風俗習慣,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2、讓學生感受賽龍舟場面描寫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動精煉的語言。3、讓學生感受槳手的風采,明白“力量從團結中來”這一道理。...

  • 《端午日》同步訓練(通用12篇)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zhàn( )酒 茶dòng( ) 手腳líng lì( ) 纏guǒ( )2.下列句中加粗詞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a.我國加入wto之后,“誠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 《端午日》教學實錄(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招熱情;2、了解湘西端午習俗;3、學習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方法。 教學實錄: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生:中秋節、重陽節。...

  • 《端午日》教學簡案(通用14篇)

    一、導入課前讓學生搜集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然后讓學生自由談談他們家怎么過傳統節日的,以此導入本課學習。(這個環節學生暢所欲言,激發學習的樂趣。)二、展示四幅圖,讓學生從圖片中感受端午節的習俗。...

  • 《端午日》教案設計(精選15篇)

    北洛一中劉玉珍 教學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鄉土文化。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聯想、想象能力。 3、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精彩的場面描寫。 教學難點:精彩的場面描寫。 詳寫和略寫相結合。...

  • 端午日(通用13篇)

    教學重點:一、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二、欣賞本文精彩的龍舟競渡的場面。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1.同學們,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進入“民俗風情”內容的學習,課前我布置大...

  • 《端午日》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通過課文,了解湘西地區端午日的風俗習慣,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2、學生感受賽龍舟場面描寫的精彩并掌握場面描寫的方法一導語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這兒有一首詩,大家來齊聲朗讀一下,看看寫的是哪一個...

  • 《端午日》檢測與評價練習(精選14篇)

    基礎題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1)茶峒( ) (2)干燥( ) (3)擂鼓( )(4)洞穴( ) (5)泅水( ) (6)節拍( )2.根據拼音填寫漢字。...

  • 11端午日(精選12篇)

    教學重點:一、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二、欣賞本文精彩的龍舟競渡的場面。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1.同學們,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進入“民俗風情”內容的學習,課前我布置大...

  • 端午日

    端 午 日教學目標:1、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2、培養閱讀理解以及聯想、想像的能力。3、欣賞品味精彩的場面描寫。教學重點難點:精彩的場面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實寫和虛寫相結合。...

  • 11端午日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風俗。2.找出精彩的場面描寫,并說出場面描寫作用,學習虛實相生的寫法。3.感受龍舟競賽中體現的激勵爭先、合作、奮發向上的精神。...

  • 初中語文說課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最新免费视频 | 99re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 аⅴ中文在线天堂 | 99人久久精品视频最新地址 | 国产欧美成αⅴ人高清 | 99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A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7国产精华最好的产品在线 | 国产高清在线喷奶水 | xxxx高潮大合集 |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大学生 | 欧美在线观看成人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高清 | 不用播放器的av网站 |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 玩弄丰满熟妇XXXXX性视频 | 热re91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 | 欧美黄色一区 | 少妇又爽又刺激视频 | 久久夜亚洲 |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 亚洲精品区午夜亚洲精品区 | 手机在线观看国产 | 四只虎影院在线免费 | 欧美日韩国产超高清免费看片 | 欧美V亚洲V日韩V最新在线 | 亚州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 2019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免费日韩 | 日韩视频一级 | 国产专区亚洲精品无码 | 免费观看性生交大片3区 | 亚洲成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软件 |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老司机avhd101| 风间由美精品二区三区 | 欧美第一在线视频 | 成人爽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