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說課稿
《端午日》說課江蘇大豐市萬盈二中 陳繼軍
一、說教材
1、《端午日》是蘇教版七年級教科書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編者以民俗風情為主題分別編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課文,它介紹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一篇新增加的課文,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讓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有:
①、聯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②、欣賞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和語言風格,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調查家鄉的風俗民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過了魯迅先生的《社戲》,同學們已經初步表現出對地方風俗的濃厚興趣。加上端午節是同學比較熟悉的節日,所以這一節課的任務是讓同學們對風俗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學會對人物的多角度描寫。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①、對賽龍舟精彩場面描寫的賞析。
②傳統節日體現的價值。
教學難點是: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虛實相結合。
二、說:程序
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共分了導入新課、初讀課文、精讀課文、小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文、布置作業六個環節。
1、導入
由提問傳統節日而引出端午節,接著多媒體介紹屈原的傳說并讓學生結合當地來說出一些端午節的的風俗習慣,用多媒體動畫為學生拓寬知識面介紹端午節這一天我們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再以“同學們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嗎?”一句來引導揭題,板書課題“端午日”--沈從文并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一過程計劃是5-8分鐘
2、在初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探究目標:
(1)自由學習過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2)同學們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風俗習慣?
(3)劃出你最欣賞的語段或詞語。
并以些為綱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用第三個問題導入下面評析“賽龍舟”“捉鴨子”的場面。這一過程計劃是8分鐘
2、精讀課文
在精讀課文階段,重點是介紹賽龍船場面。在具體指導學生賞析這一段時,我采用多媒體和課文內容相結合的方法,來打開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在美輪美奐的古詩欣賞中、龍舟視頻中真切地感受到賽龍舟場面的激烈。結合文中語句,指導他們試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去分析場面。對賽龍舟場面的賞析,我以分析槳手的風采為突破口,針對文中描寫槳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學生對賽龍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的情況,我制作了一個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由討論從多角度來描繪槳手。
虛實結合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采用逐層深入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假想如果身在現場會有怎樣的想象,最后結合多媒體上兩幅在江中疾馳的龍舟展開想象,
正面側面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仍然采用了圖文相結合的方法,多媒體打出三幅觀眾人山人海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到文中找描寫觀眾的文字,教者指出這種描寫就是側面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