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
端 午 日
教學目標:
1、 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培養閱讀理解以及聯想、想像的能力。
3、欣賞品味精彩的場面描寫。
教學重點難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實寫和虛寫相結合。
教學方法:討論分析法
教學過程:
初備 統復備
一、 由端午節導入
1、 同學們,你知道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是什么吧
春節、端午、中秋
2、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于紀念伍子胥、源于紀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3、那端午節有什么習俗呢?
(出示兒歌:艾葉香,香滿堂;粽子香,香廚房,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二、簡介作者
作家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生于荒僻而風光如畫、富有傳奇性的湘西鳳凰縣。
沈從文創作豐富,作品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 主要作品有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端午日》就選自《邊城》。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1、遇到不會讀的字用筆劃出2、概括一下本文介紹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風情。
1、自由提問,正字正音正形
蘸( zhàn )酒 茶峒(dòng) 洞穴( xué)老鸛(guàn)河
吶(nà)喊 泅(qiú)水
多音字
好hào 喜愛 如:好事
hǎo 跟壞相對
形近字
戍(shù) 戌(xū) 戊(wù) (戍點,戌橫,戊中空)
2、 概括一下本文介紹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風情。(穿新衣、畫王字、賽龍舟、趕鴨子)
3、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歸納:龍舟競賽,競追鴨子)
理由呢?
(要求簡潔表達就行,老師歸納:熱鬧,有趣等)
四、賞析精品細節:
1、 仔細品味一下作者筆下龍舟賽的場面。看看他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這一場面的。到底好在何處,怎會如此吸引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