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端午日
學習目標:
1.通讀全文,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風俗。
2.找出精彩的場面描寫,并說出場面描寫作用,學習虛實相生的寫法。
3.感受龍舟競賽中體現的激勵爭先、合作、奮發向上的精神。
課前學習:
1.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從文及《邊城》的主要特色。
2.向家中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一些節日也越來越重視了,那同學們喜歡過哪些節日?
生:春節,圣誕節,重陽節,端午節,愚人節,母親節……
師:其實剛才同學們提到的有好幾個是洋節,對洋節也有所偏愛,反而中國傳統的節日慢慢在被人們遺忘,今天我們要一起跟隨沈從文先生走進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節是怎么過的?
(板書:——走進湘西 端午日 沈從文)
(二)整體感知:
1.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幾月初幾?你們知道它的由來嗎?
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節是為了悼念投汩羅江自沉的戰國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我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楚國滅亡后,他滿懷悲憤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體被蛟龍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龍舟爭相競撈,并鳴鑼擂鼓驅趕蛟龍。經過漫長的歲月,這些也便成了一種習俗被流傳下來了。
2.我們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相關習俗?
吃咸鴨蛋、吃粽子……
3.問:茶峒人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歸納:①穿新衣。②用雄黃蘸酒畫王字。③吃魚吃肉。④賽龍舟。)
問: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歸納:龍舟競賽,競追鴨子)
(三)重點賞析:
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品味一下作者筆下龍舟競賽的場面。看看他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這一場面的,到底好在何處,能如此吸引你們?
1.先請一位同學來讀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個到18個槳手……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讀時及時糾正讀錯或破句之處)
2.請在文中找一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龍舟賽的精彩場面的。
(歸納:槳手、帶頭的、鑼手、鼓手的外貌和動作描寫)
槳 手----持、劃
帶頭的----纏裹、拿、揮動、指揮
鑼鼓手----敲打、調理
外貌與動作的描寫,活畫出了槳手、帶頭的、鑼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現出比賽場面的緊張、激烈,突出了奮力爭先的拼搏精神。
3.再請同學們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寫船手們,作者還從什么方面突出這龍舟賽的緊張與激烈?
(“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梁紅玉在黃天蕩老鸛河抗擊金兵,一場水戰幾乎使得金兵全軍覆沒。這與龍舟賽有關嗎?兩者有相似點嗎?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的手法來寫的?
(歸納兩者相似點在:鼓聲如雷聲,加上兩岸人的吶喊助威聲如水戰時擂鼓,激戰喊殺聲)
(歸納:作用是突出龍舟賽的緊張、激烈、熱鬧)
剛才說了,梁紅玉水戰與龍舟賽無關,這只是作者的一種聯想,并想通過這種聯想來突出龍舟賽的熱鬧歡騰。這在描寫角度上說應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