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大津巴布韋遺址與非洲文明探秘
第3課 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與文物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遺址的建筑布局及特點遺址的建筑布局是:北部的衛城,南部的“圣堂”,中間的谷地 特點是:都用花崗石砌成,石縫無黏合物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與文物的發現是揭示歷史的重要依據 情景再現 問題探究大津巴布韋高超的建筑藝術成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多樣性的表現出土的文物有工具和工藝品;進口貨;皂石器 展示資料 感知歷史非洲人民憑借聰明才智,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古代文明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遺址是古代津巴布韋國家的首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中心通過大津巴布韋遺址與考古發掘,探討南部非洲歷史的文明進程感知理解 史論結合 全面概括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理解和尊重南部非洲的文化傳統,培養人文主義精神,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遺址的建筑與文物。 難點 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布局及特點、出土的文物兩個方面揭示了11xx年至15xx年前后南部非洲的文明所反映的歷史發展狀況與線索,從而揭示了古老的非洲文明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在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有著同樣的燦爛與輝煌。由于本課重點介紹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建筑布局與特點和出土文物,建議在教學中多運用影視圖片資料,加強直觀教學,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引起學生探索歷史奧秘的興趣,并為后面化解難點做知識準備。 本課引言引用了考古學家麥克維爾和戴維遜的記述并配以大津巴布韋遺址橢圓形建筑物北面入口處的照片。這兩部分內容旨在說明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成就與神秘,使學生產生探索歷史遺跡的求知欲。建議教師以文字和照片為素材,通過提問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引入新課。問題一:你能否從麥克維爾的記述中推斷大津巴布韋遺址當初的規模?問題二:從大津巴布韋遺址橢圓形建筑物北面入口處的照片,你認為這樣設計入口的意圖是什么?學生在猜想中不知不覺進入了探索的領域。 第一目“遺址的建筑布局及特點” 教材首先概要介紹了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其次重點介紹了遺址的三個組成部分和特點,揭示了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恢弘氣勢與神秘,以及南部非洲的建筑藝術的成就。在介紹之前,先告訴同學因為今天津巴布韋國家以考古遺址命名,為了有所區別,就在津巴布韋遺址前加了一個“大”字。 (1)遺址北部的衛城。了解衛城的建造時間、建筑特點及建筑式樣和作用,以及在這里出土的重要文物,并且了解“衛城”得名的由來,以突出衛城的重要性。 (2)南部的橢圓形建筑物——“圣堂” 。建筑時間、建筑式樣及特點,圓形椎塔的建筑設計,顯示了這里建筑的與眾不同。 介于衛城與“圣堂”之間的谷地。介紹它的布局特點與規模。 關于建筑遺址的三個組成部分,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適當補充圖片以及音像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建筑布局的空間感。 從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中,我們發現建筑都是用花崗巖石砌成,沒有使用木結構。不用拱門和圓頂,而且石頭與石頭接縫處不施灰漿,未用任何黏合物。它對現代人來說仍然是個謎。建議讓同學閱讀【資料回放】,初步了解石頭建筑的三種類型。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無黏合物的石頭建筑技術怎樣才能做到毫無縫隙呢?教師補充說明“在這些花崗石上燒火,然后突然澆水,利用冷縮熱脹的原理使巖石裂成平整的石片,然后再用硬槌將這些石片修飾成平整的石磚。大津巴布韋遺址就是這么建造起來的”,以增強對大津巴布韋遺址高超的建筑技術的了解。 教學建議:根據所掌握與了解的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資料,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動手繪制一份遺址布局平面圖,同時探究它的建筑目的與用途?注意尊重學生的發言,保護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為第三目“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的探究做鋪墊。 第二目“出土的文物” 對大津巴布韋的發現最早是西方人對財富的渴望的結果。因為在19世紀,一些尋寶者不負責任的行為極大地阻礙了今天的考古工作。這些尋寶者以古跡開發公司的名義,對這一歷史古跡進行了合法的洗劫。后來對遺址的考古也僅限于想證明遺址文明與外部文化有關。因此對遺址的發掘與保護就顯得力不從心。僅就出土的文物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工具與工藝品。通過展示陶器碎片,紡錘,鐵質箭頭、矛頭,鐵渣、鑄模,葉形鐵鋤、斧頭和工藝品中銅、青銅、黃金鐲子等出土的實物圖片,并介紹它們的出土地點,為第三目的學習做鋪墊。同時注意引領學生“意識到自己周圍存在有歷史的證據,并通過這些證據來刺激他的想象和對歷史的評價”。注意讓學生運用這些實物史料進行歷史的探究活動。 例如:紡錘的發現證明了古津巴布韋人掌握了紡織技術,而不像種族主義者們把非洲人描述成野蠻未開化的民族;大量鐵農具的出土,表明了當地農業的發達,同時促進了建筑業的繁榮等等。 進口貨。有棉、絲織品、花瓶、玻璃珠子,波斯的小花碗和中國明朝的青瓷碎片。建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的橫向聯系與比較,尤其是中國明朝青瓷碎片的出現,更加有力的證明了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亞非經濟貿易往來,促進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民之間的了解。 皂石器。介紹什么是皂石。它是滑石的變種,常與綠泥石、頭角閃石和云母等相伴生。具有云母的晶體,質地的硬度和油滑的觸感,不受任何酸類的影響。可以放進資料庫。重點介紹皂石鳥,即“津巴布韋鳥”石雕,是津巴布韋的珍貴文物,用皂石雕刻而成。目前有8個被國家列為國寶。現在它被作為津巴布韋的象征,印在國旗、國徽和硬幣上。讓學生閱讀【歷史縱橫】,了解神鳥歸來的曲折歷史,使學生明白,我們要尊重各國歷史,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第三目“大津巴布韋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 首先讓學生明確遺址反映的時間。經14c的測定:遺址11世紀開始建設,15xx年前后被遺棄。 關于石頭城建設的目的,有多種說法,讓學生通過【歷史縱橫】了解不同的觀點,開拓學生的思維,勇于大膽置疑。 本目是教學難點。大津巴布韋遺址不僅反映了古津巴布韋社會的政治狀況,而且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教材從遺址建筑與出土文物本身去復原歷史。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論從史出的方法。如從遺址的建筑上看,可以認為它是國家的統治中心,宗教服務于政治。從出土的進口貨上看,反映了大津巴布韋貿易的發達與廣闊的疆界和極盛時期。從出土的大量牛骨中,可以證明畜牧業的發達。紡錘的發現說明當地人已能織布。鑄模及銅鐵金器說明冶金技術發達。尤其是大量鐵農具,說明生產力水平高。工藝品的發現說明人們懂得裝飾,手工業技術發達。從大津巴布韋的建筑技術看,他們已能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進行石頭建筑,并懂得幾何學、力學等建筑知識。尤其是不施灰漿而毫無縫隙的技術十分高超。這種城市式的建筑動用的勞動力數量驚人,說明農業生產的發達。教材闡述這一部分內容,遵循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教學難點容易突破,學生也容易養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品質。 在教學中,學生從分項理解到總體歸納,以形成對古津巴布韋國家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如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程度、對外貿易狀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 最后,在探究津巴布韋國家衰落的原因時,引導學生運用原因分析法,從內外因兩方面比較,得出大津巴布韋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人口過于膨脹的結果。使學生從歷史中得到教訓,人類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由此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堂小結:請同學們分組描繪古津巴布韋人一家一天的生活。要求有描述商人家庭的,有描述農民家庭的,有統治者一天的生活,有被統治者的一天的生活。在活動中檢驗學生知識與能力掌握的情況。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遺址的建筑布局與特點。通過對引言的解讀,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以引起學生對考古發現的興趣,使學生迅速由無意注意轉入有意注意。例如問題一:你能否從麥克維爾的記述中推斷大津巴布韋遺址當初的規模與建造者的艱辛?問題二:從大津巴布韋遺址橢圓形建筑物北面入口處的照片,你認為這樣設計入口的意圖是什么?引入新課。然后運用多媒體或音像資料展示并介紹三個重要概念:衛城、橢圓形建筑、谷地。同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建筑物的特征,以發現大津巴布韋文明在建筑上的獨特性。以增進對南部非洲文明的敬仰,對當地人民智慧的了解。問題三:請你設想當時建造石城會遇到哪些困難?建造石城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此目問題的設置呈階梯狀,由易到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學生探究人類古文明的興趣。 出土的文物。教材分三類介紹了出土文物。這三類出土文物構成了一幅古津巴布韋人的生產、生活、文化畫卷。教學中通過展示大津巴布韋出土文物的實物圖片,以增強學生對津巴布韋歷史的感性認識。領略世界各國文化的多樣性與統一性。如介紹出土的葉形鐵鏟,它就有別于我國鐵鏟的式樣。緊接著教師提出一個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在19世紀人們對南部非洲還沒有多少了解的時候,中國明朝時期的青花瓷器在大津巴布韋就有了。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在介紹本課一個重要概念“皂石鳥”時,著重講述皂石鳥的出土到遭受劫掠的命運和今天它作為津巴布韋人民的驕傲出現在國旗與國徽的非凡經歷,讓學生懂得尊重歷史,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反對文化上的殖民與強盜行為。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探究本質的歷史思維品質與能力。 大津巴布韋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引導學生根據所掌握大津巴布韋遺址與出土文物的情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探究大津巴布韋的歷史狀況,讓學生養成回答問題的邏輯性與嚴密性。先讓學生回答“大津巴布韋遺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水平?并舉例說明”。其次讓學生回答“大津巴布韋遺址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政治狀況”。這樣的教學設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逐漸形成綜合概括的能力。 關于大津巴布韋國家衰落的原因,教材提供了三種說法。教師可以提出系列問題,例如,關于津巴布韋國家衰落的原因,哪一種說法最合理?從中我們得到什么教訓?旨在討論中讓學生掌握歷史原因分析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人類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由此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學習遺址的建筑布局與特點這一目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大凡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會保留著幾處廢墟,讓后來的人們追憶和憑吊祖先們的足跡。津巴布韋的國名意思就是“石頭城”,取自于古代的大津巴布韋城。大津巴布韋城是世界著名的幾大廢墟之一,和古羅馬斗獸場和龐貝古城等等其他的古跡比起來,大津巴布韋城好像在人們的眼中更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雖然知道是什么時候,什么人建造的這座城堡,但是人們還是搞不清楚,當時的人們為什么要修建這座石頭城。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認為它是外星人的作品。但是經過考古學家長時間的研究,他們終于用14c考察證明出大津巴布韋城確實是古代津巴布韋人的杰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津巴布韋遺址去領略它神秘而迷人的風貌。 案例二 在介紹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 、幻燈展示圖片并介紹皂石鳥。 “津巴布韋鳥”石雕最早發掘于19世紀末的大津巴布韋遺址。在津巴布韋遺址中發現的最珍貴的文物是當年用于裝飾花崗石建筑頂部的“津巴布韋鳥”。鳥身如鷹,而頭似鴿,脖子高昂,翅膀緊貼身子,長約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上,其工藝精細,造型雄健,藝術價值連城。這種鳥是津巴布韋一個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圖騰,一直信奉至今。現在它被作為津巴布韋的象征,印在國旗、國徽和硬幣上。 案例三 在學習大津巴布韋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這一目時,可以這樣導入。 對于許多對非洲文明不甚了解的人來說,非洲留給人們的是落后封閉荒涼的印象。南部非洲更是缺失了文明的地方。 然而失落文明的證據一個個像裊裊青煙從非洲內陸升起,大津巴布韋遺址便是其中之一。它的發現,證明了我們之前對非洲的了解是如此的膚淺和無知。 透過歷史的時間隧道,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古津巴布韋豐富多彩的社會風貌。 四、問題解答 一、本課測評 1.你認為大津巴布韋遺址建筑的特點在哪里? 解題關鍵:石頭建筑是它的特點。 思路引領:從建筑布局與建筑技術上了解。 答案提示:布局錯落有致,由三部分組成;都用花崗石砌成,石頭拼縫橫豎有致,不施灰漿卻十分結實。 2.大津巴布韋遺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技術水平?試列舉2~3點。 解題關鍵:依據是建筑遺址與出土文物。 思路引領:冶金、紡織、建筑。 答案提示:冶金技術上,鑄模的發現,說明當時人能夠熔煉黃金、銅、青銅和制造鐵器;紡錘的發現,說明當時人已能織布;建筑上不施灰漿的石縫黏合技術高超。 二、學習延伸 1.探究津巴布韋國家衰落的原因,看看課文中的哪一種說法最合理。 解題關鍵: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 思路引領: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次要因素。 答案提示:課文中關于津巴布韋衰落的原因有三種說法。一是葡萄牙人的入侵;二是穆塔帕王國的北遷;三是大津巴布韋在發展中人口過分膨脹。三種原因中,只有第三種是從內部去探究事物的變化的,所以第三種說法最合理。即此地附近多山,不太適合種植農作物,人口過多迫使承擔農業勞動的婦女到越來越多的地區勞作,這種局面注定了大津巴布韋的衰落。 2.結合本課內容,請思考考古發掘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解題關鍵:考古發掘的實物史料是證明歷史的最好說明。 思路引領:我們對大津巴布韋文明的認識源于考古發掘的重要發現。 答案提示:1.歷史發生之后,一去不復返了,只能憑借所遺留下來的材料去認識。2.現在所學的歷史知識,并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根據一定的歷史證據建構而來的,而歷史證據則來源于過去遺留下來的各種史料。3.考古學則是研究人類過去歷史提供直接實證并做出科學判斷的唯一學科。4.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描繪1100-15xx年間大津巴布韋的有關歷史,是因為考古挖掘出了很多實物以反映當時建筑、冶金、紡織等較高的經濟技術水平。它比文字資料更具有說服力。它有助于人們對人類歷史的認識不斷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