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大津巴布韋遺址與非洲文明探秘
第2課 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
教案一、 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卡爾·莫克與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1.非洲紹納人創造了津巴布韋文明 2.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認識和探究應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用科學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探究人類古文化遺產情景再現1.大津巴布韋遺址屬于非洲文明 2.在科學研究領域不應有任何民族歧視與種族偏見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英國殖民主義者塞西爾·羅得斯、詹姆斯·本特、理查德·霍爾、蘭德爾·麥克維爾、卡頓·湯普森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 閱讀文字 歷史比較 問題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誰發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 難點 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如何發掘的。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向同學們介紹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如何發現和發掘以及對大津巴布韋遺址考古發掘的成就。建議先復習第一節課內容,明確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歷史概念。 本課的引言是由一幅圖片和關于卡爾·莫克尋找和發掘寶藏艱辛歷程的一個片段組成。建議從圖片入手,提問誰首先發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引入本課的學習。 第一目“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 教材詳細講述了德國人卡爾·莫克尋找和發掘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艱難歷程。 19世紀中葉,在世人的眼中,南部非洲依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第一個親身探秘大津巴布韋遺址,并將它公之于眾的是德國人卡爾·莫克,一個生在德國斯圖加特的木匠的兒子。15歲時,深受探險潮流影響的卡爾·莫克,已下定決心要到非洲探險,決心探明南部非洲的神秘。為了完成這個使命,他學習了生物學、地質學,以及當地人的語言。他還大量翻閱了歐洲出版的探險文學作品。這類書在當時十分流行暢銷。27歲,莫克認為他已經作好了探險的準備,但由于沒有官方的支持,也沒有足夠的裝備,他不得不在一只德國貨船上當船員才踏上去非洲的路。這只船把他載到南非東南部的德班港口,當時的德班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在以后的6年中,莫克徒步穿行于南部非洲。不像有錢的探險家,他沒有雇用當地的挑夫為他擔載行李;他身著皮革套裝,出沒于羚羊藏身之地;他自己扛著60磅重的裝備,包括羅盤與六分儀、獵刀、毯子、洋鐵碗、書、筆墨紙張、獵槍,以及兩支左輪連發手槍。身材魁梧、絡腮胡子的卡爾,在穿越熱帶森林草原時的情景令人欽佩而又不可思議。他背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只有一把大傘為他擋著火一樣的太陽。最后在林波波河的南岸,他終于看到了地質的“杰作”,那就是黃金、鉆石礦藏的礦脈,按照英國殖民政策的規定,他把這個發現向當地官員報告。卡爾的預感是正確的!黃金、鉆石不斷從這個地區開采出來! 莫克再次去探險時,裝備已十分精良。他第一次有了大筆的錢來雇用挑夫。1871年5月,他率領40人來到南非。7月底,他越過林波波河后寫下了這樣一番話,字里行間洋溢著一個德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操和一位考古學家的雄心壯志:“我好像看到了祖國的統一,我站在整個世界面前,心中浮現出戴上勝利桂冠的神圣帝國皇帝凱撒的高大形象,他莊嚴宣布:最有價值的、最重要的、也是迄今為止最神秘的非洲地區,將重見光明!那就是古老的莫諾莫塔帕!那就是奧菲爾!”一個月后,莫克發現自己已身陷絕境。他的挑夫離開了他,拿走了他的部分日用品,作為應支付的薪水。更為嚴峻的是,當地的馬紹納人對他懷有敵意,這使他恐懼至極。他沮喪地寫道:“這里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恐怖,不但東西可能丟失,就連生命也難保住。吃的食物,可能被人下毒;暗箭,也隨時難以提防。”在最困難的時候,一位叫亞當·仁達的獵人幫助了他,亞當·仁達是流浪于南非的德國人,他已脫離白人社會,與他的兩位馬紹納妻子在這附近居住。亞當·仁達不僅給莫克提供住所,還陪同莫克進行探索。 那時,大津巴布韋遺址處于酋長頭人的控制之下。莫克在遺址附近逗留了九個月,只被獲準進入遺址三次。第一次莫克發現了橢圓形建筑物。數天后他又發現了破損的沿山衛城及衛城山上的碉堡。莫克特別注意到,衛城西部墻上突出的經過修飾的皂石橫梁。他又撿到一只皂石碟子,還有一個類似鐵鑼形狀的東西。第三次的探索收獲最大。莫克從橢圓形的建筑物的門楣上刮下一片類似雪松的木片。這種木料微紅且芬香。莫克認定木料就是檀香木。莫克記得《圣經》上說過:所羅門王就是用黎巴嫩的檀香木建筑他的宮殿的,于是,他匆匆地下了這樣的結論:這一小塊檀香木一定是來自黎巴嫩。因此,他推論:這檀木只能是古時在海上旅行的黎巴嫩人,即腓尼基人帶到非洲來的。而且,《圣經》上還說:示巴女王曾經到過所羅門王的宮殿。莫克認為他發現的地方就是盛產黃金寶石的奧菲爾,類似雪松的木片就是有力的證據,他在山頂所發現的那個圓形圍場一定是示巴女王仿所羅門王的宮殿建造的。 莫克在這片廢墟上沒有發現示巴女王任何藏寶遺跡,他把他發現的那只皂石雕刻的破碗和一面鐵鑼,仔細記載并繪了圖。但是,莫克沒有任何考古的經歷,也未受過這方面的訓練。發掘這龐大遺址的工程實在超出了他的能力。莫克考慮到,如果長時間逗留在這里,可能不大安全,所以,1872年3月,他打起行李,越過林波波河,回到了英國人管轄區。與此同時,外界終于第一次知道了莫克的發現。發現廢墟遺址后,莫克馬上派了信使到離他最近的歐洲人居住區,帶了封信給德國。在這封信中,莫克宣布了他的發現。這封信后來刊登在1872年3月的一本德國雜志上,在歐洲這是第一次由官方宣布,同月,莫克離開了津巴布韋這個地區。 建議教師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請學生討論回答如下問題:莫克為什么要去非洲探險?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險過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難?莫克探險發現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結論?這個結論是否科學?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師生在答疑和討論過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學任務。最后歸納出莫克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 第二目“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 莫克的發現以及19世紀80年代南非德蘭士瓦發現特大金礦,極大刺激了歐洲人在津巴布韋探礦的熱潮,各國淘金者蜂擁而至。同時引起了考古人士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從而逐步揭開了這一南部非洲文明的神秘面紗。 雖然莫克默默無聞地死去,但他發現的廢墟卻成了考古學上的一個熱門話題。1899年,這個廢墟掌握在英國著名的殖民主義者塞西爾·羅得斯手里。他建立了一個叫做羅得西亞的殖民地。塞西爾·羅得斯組織了一隊人在這廢墟上駐扎下來,對莫克發現的廢墟進行考察。19世紀90年代初,羅得斯的考古隊與英國科學促進會共同舉辦了第一屆遺址科學研討會。他們所研討的正是卡爾發現的大津巴布韋。他們聘請了研究遠古時期文明的專家詹姆斯·狄奧多爾·本特。1891年,本特對大津巴布韋遺址進行系統發掘,本特期待能找到津巴布韋與古代各種外來文化(如《圣經》中提到的那些)聯系的證據。但自一開始,他就陷入失望中,因為津巴布韋,在他看來,似乎是純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他這樣寫道:“我對這地區的廢墟古物沒有多少信心。我認為,它們都是本地的。”但是,當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棲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鳥時,開始改變他的觀點。這樣的藝術珍品,在他眼中,似乎彈奏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亞述、希臘、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國的弦音!一句話,絕不是非洲的!本特沒有受過考古的專業訓練,又缺乏實地考古的經驗,因此,他對津巴布韋遺址的首次發掘沒有留下多少現場記錄,還破壞了遺址中不少地層學資料。 19xx年5月殖民政府任命理查德·霍爾為“大津巴布韋博物館館長”,對這個遺址再次進行挖掘。此次遺址考古的時間是從19xx年至19xx年。由于霍爾未經過考古專業的訓練,他作出了錯誤的判斷,進行了破壞性的發掘,給大津巴布韋遺址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霍爾最后得出的結論也與本特的相符,即津巴布韋是由從阿拉伯或近東來的北方人所建造。 在19xx年,大津巴布韋遺址第一次由考古專業人員進行科學探查。這就是不列顛協會派出的考古專家蘭德爾·麥克維爾,他仔細考察了這片遺址,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發掘。所做結論與本特的第一判斷相吻合。他鄭重宣布:大津巴布韋“毫無疑問,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屬于非洲”。他還指出:“許多人都會哀嘆一段羅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個冷靜清醒的頭腦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羅曼史,而是一個失落已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新的歷史篇章已經被掀開了一角。非洲黑人的歷史曾經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一個被面紗遮掩的角落,但是,這段歷史并非無法發現,現在,這個面紗的一角已經被揭開了。”英國科學促進會不愿意接受這個定論,1929年派了另一位考古學家卡頓·湯普森,去考察以證明大衛是錯的。這個資深的考古學家對該遺址進行了極其徹底的分析,她的發掘成果豐富且極具價值。1929年卡頓·湯普森宣布麥克維爾的結論是正確的。她說:“我認為,該遺址從每個角度來看都屬于非洲本土文化。”因此大津巴布韋遺址屬于非洲文明已確鑿無疑。 1958年,殖民政府主持了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最后一次系統的發掘,出土的文物雖然不多,但已經證明,這個遺址是持續了幾個世紀的文明。 建議在教學中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本目內容:對大津巴布韋遺址主要進行了哪幾次發掘?你認為最成功的是哪次?為什么?還可以請同學閱讀完本目內容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本目的教學任務。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一目的教學。本課的引言是由一幅圖片和關于卡爾·莫克尋找和發掘寶藏艱辛歷程的一個片段組成。建議教學從圖片入手,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解釋“大津巴布韋遺址”,指出“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獨特之處”。 提問誰首先發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引入本課的學習。 建議教師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請學生討論回答如下問題:莫克為什么要去非洲探險?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險過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難?莫克探險發現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結論?這個結論是否科學?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師生在答疑和討論過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學任務。最后歸納出莫克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 關于“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一目的教學。建議在教學中先講清楚“大津巴布韋遺址”開始有組織發掘的背景,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了解塞西爾·羅得斯。塞西爾·羅得斯對莫克有關大津巴布韋地區就是《圣經》上記載的盛產黃金寶石的奧菲爾的論斷深信不疑,詹姆斯·本特正是受雇于羅得斯開始對莫克發現的大津巴布韋遺址進行系統的發掘。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本目內容:對大津巴布韋遺址主要進行了哪幾次發掘?你認為最成功的是哪次?為什么?還可以請同學閱讀完本目內容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本目的教學任務。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介紹“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時,我們可以這樣導入(用多媒體介紹)。 圖片1:津巴布韋的國徽 問:1.這是哪個國家的國徽?2.津巴布韋是什么意思?說明:津巴布韋這個詞可能源于班圖語,意為“石頭房子”的意思。這是世界上惟一一個以考古遺址命名的國家。 圖片2:大津巴布韋遺址外景 大津巴布韋遺址位于津巴布韋馬斯溫戈市東南、維多利亞堡東南約29公里處,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遺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頭城建筑群體。12世紀,津巴布韋國家建立之后,統治者多以石頭房子標榜自己的身份。據統計,津巴布韋有兩百多處石頭建筑遺址。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南部非洲文明的集中體現。是誰發現了遺址呢?這樣轉入本課內容。 案例二 使用計算機出示兩幅圖片 圖片1:卡爾·莫克像 問題1:第一個親身探索大津巴布韋遺址并將它公布于眾的是誰? 教師指出莫克認為大津巴布韋遺址就是《圣經》里所說的奧菲爾,他在日記里寫到:很明顯,這是遠古時代文明人的作品。山上的碉堡,無疑是仿照所羅門王的廟宇建造的。山谷中的橢圓形建筑物,肯定抄襲了示巴女王的宮殿式樣。大津巴布韋文明是屬于歐洲人的。 出示圖片2:羅得斯像。問題2:這是誰?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教師指出莫克的發現以及19世紀80年代南非德蘭士瓦發現特大金礦,極大刺激了歐洲人在津巴布韋探礦的熱潮。各國淘金者蜂擁而至。其中英國著名的殖民主義者羅得斯走在最前面。他以英國南非公司的名義侵占了北至坦噶尼喀湖、東至今馬拉維湖的大片地區,以其姓氏命之為“南羅得西亞”和“北羅得西亞”。羅得斯對莫克的觀點深信不疑,本特正是受雇于羅得斯開始對大津巴布韋遺址進行系統發掘的。這樣進入本目的學習。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簡述莫克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 解題關鍵:自身具備探險家的基本素質。 思路引領:執著頑強的探險精神、別人的幫助。 答案提示:莫克從小就決心去非洲探險,他學習了大量的生物學、地質學和非洲語言等相關知識,具備了探險家的基本素質,憑借執著頑強的探險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難,輾轉于原始森林與山丘巖石之間,有時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歷盡艱難,在一位德國獵人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大津巴布韋遺址。 2.你認為,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幾次發掘,哪一次最成功? 解題關鍵:科學的發掘、實事求是的研究。 思路引領:蘭德爾·麥克維爾是一名專業考古人士,訓練有素,經驗豐富。 答案提示:蘭德爾·麥克維爾畢業于英國考古訓練學院,訓練有素,經驗豐富。對大津巴布韋進行了科學的挖掘,先對津巴布韋其他五個遺址進行短期發掘,之后將從大津巴布韋遺址發掘出的文物以及當地人的用品進行詳細的比較,實事求是的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屬于非洲文化的正確結論。 二、學習延伸 1.你認為莫克是個成功的探險家嗎? 答:是。莫克憑著執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難,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大津巴布韋遺址,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 2.為什么說理查德·霍爾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是破壞性的? 答:由于理查德·霍爾經過考古專業的訓練,也由于他對非洲人的偏見和歧視,他錯誤地推斷,遺址的上層必是非洲人的遺物,真正的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創造者必定在下層。他率領的考古隊,將一些遺址3—5英尺厚的文化遺存,包括石頭、泥土連同樹木,全部搬離現場。有些地方,甚至搬走了12英尺厚的文化遺存!這是一種破壞性的發掘,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考古和歷史研究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