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4)主要觀點:(讓學生帶著問題看課本,自主歸納其主要觀點,由教師進行個別提問)
①討論的重點從認識自然轉移到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
人的決定作用,這一切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②由于民主政治的需要,重視知識;
③認為正義、善德、真理等價值標準跟人的需求和興趣有關,是由人制定的;好環優劣
取決于個人的尺度,世間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和永恒的真理;
(5)影響:
①積極: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
②消極:過分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為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被
人稱為“詭辯學派”;(讓兩名學生上臺表演歷史劇,情景再現,讓學生更好
地理解智者學派的消極影響)
二、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
1、人物簡介:
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8—前399),他專心探討人類的心靈智慧,重點研究人的倫理道德問題。其言行大抵見于柏拉圖的一些對話錄,如《自辯篇》、《克里多篇》、《斐多篇》和色諾芬的《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他反對智者的相對主義,認為客觀真理是存在的,他要為各種倫理道德 范疇尋求普遍的定義。他反對用灌輸知識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張用論辯詰難、找出對方論證中的矛盾的方法,啟發人們自覺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辯證法”一詞的最早來源。他發出了“認識你自己”的吶喊,提出“美德即是知識”的觀點。他引導人們去思考哲學問題,并以“雅典的牛虻”自居。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陪審法庭的審判為有罪并處以死刑。罪名是腐蝕青年,并否定傳統的神,而宣傳自己的新神。他的學生為拯救他,買通獄卒。面對生路,他卻婉言謝絕,以公民應服從從法律為由,從容赴死。他的悲劇性的生命終結以另一種方式闡釋了先哲的使命。
2、主要觀點:(學生歸納,教師提問總結)
①“認識你自己”,其哲學追求主要集中在認識人自己這一命題上;
②“知識即美德”,強調知識的作用,把道德和知識合二為一,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
這個概念的認識;
3、影響:
①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真正成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②其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后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
1、人物簡介: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柏拉圖的學生,生于馬其頓的斯塔吉茹斯,卒于希臘。曾就學于雅典,學業精進,后來被馬其頓國王腓力一世聘為太子亞歷山大的教師。數年后,他回雅典開辦學校,邊教學邊著述。他的著作豐富,內容廣泛,大多已經散失,現存47部著作,其中有《物理學》《倫理學》《工具論》(《邏輯學》)《雅典政制》《政治學》《形而上學》《詩學》(《文藝理論》)《修辭學》《植物學》和幾種關于動物的書。他解剖過50多種動物,開辟了動物學的新領域。他的著作顯示了他的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