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歐洲的宗教改革
第9課 歐洲的宗教改革
課標要求:
本學習專題共有3個方面的學習內容: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分析使學生對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有全面的認識,培養學生發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教師講述,學生總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的學習和對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 析、掌握,學生可以認識到思想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意義,認識到思想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培養起學習、吸收先進文化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
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教學難點:宗教改革的影響。
課堂類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必修三中已學過宗教改革,復習舊知識提問: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總結表格。
背景 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原因 1、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和封建王權爭 奪勢力,以征服“異教徒”組織“十字軍東征”
2、加之歐洲封建王權衰落 ,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表現 經濟方面 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眾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刮錢財
政治方面 教皇鼓吹教權高于王權,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
思想文化領域 壟斷教育、思想、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會生活方面 影響無 處不在。
影響 教會本身就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它是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發展的巨大障礙
宗教“異端”運動 的 原因 中世紀時,由于天主教會的專斷,人們就開始了反封建斗爭。
形式 宗教“異端” (與天主教會說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事件 起源:12世紀后期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
高潮:14~15世紀的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判。
主要觀點 1、認為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
2、揭露了教會的虛偽與腐化
3、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
4、沒收教會的財產;
5《圣經》是高于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
6、教權服從于世俗的權力
7、用民族語言傳教
作用 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 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向近代過渡的西歐(社會根源) (經濟上)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的開辟。伴隨著西歐各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西歐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影響: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封建教會的束縛。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