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歐洲的宗教改革
2、1520年馬丁•路德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提出其改革主張
內容 1、思想的核心是“ 因信稱義”
2、人 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據是《圣經》 反映了正在興起的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 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5、俗權高于教權,并最終支配教權
6、建立本民族教會 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要求
影響 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
2、使德國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形成了一種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4、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比較加爾文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的異同
相同:都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不同之處是:
(1)路德的神學關懷中人是出發點和目的,而加爾文的神學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發點和目的
(2)路德宣稱教徒“因信稱義”,十分強調在精神領域里個人 信仰在獲救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加爾文 也宣稱 “先定說”,認為上帝預先的揀選才真正是決定一切的基礎。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賦予了神圣性。加爾文則使得現實的經濟活動也獲得了神圣性
(4)加爾文的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加爾文的主張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影響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特別對法國和英國的歷史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加爾文宗教改革
背景 1、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2、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時間 1536年開始
內容 1、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
2、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3、核心: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
4、主張發財致富
5、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
6、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
7、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
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 使教會組織和國家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 求
作用 1、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勢力
2、凈化了社會風氣
3、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4、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
5、國際性影響廣泛,日內瓦也由此成為“新教的羅馬”
局限 鎮壓異端,判處異端死刑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 1、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 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
發起者 國王亨利八世
時間 1532年開始,1534年國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性質 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
動機 建立作為王權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加強統治
導火線 亨 利八世離婚案實質反映了王權和教權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