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代改革比較
第16課 綜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較問題1: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處:
背景:封建統治危機和民族危機嚴重
動因:資本主義發展,富國強兵要求
輿論準備:先進 知識分子通過著書立說,創辦報刊,創辦 團體組織宣傳變法,特別運用西方的啟蒙思想為武器
內部條件:經濟形態落后,政治危機、社會矛盾激化,但新的經濟力量和階級力量有所發展
外部條件:民族危機,外來侵略同時帶進西方文化
領導力量:都是封建性統治集團
主要內容: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對本國政治體制有所改革,注意振興工商業和發展新式教育
問題2:為什么會有相同之處?
君主專制政體、封建自然經濟、閉關鎖國政策等影響,傳統文化思想作用等
問題3:根據課本材料一,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是因為軍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嗎?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清政府 的腐朽落后;日本客觀上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實力強
問題4:課本材料2、3反映出中國和日本在改革過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評價雙方的立場?
中國:只注重學習西方的軍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習西方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固守原來的傳統
日本:不僅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也學習西方的生活方式,主張適時而變
立場:李:站在地主階級立場,頑固堅持舊的封建傳統,具有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場,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學習西方的好傳統,堅持適時而變
問題5:課本材料4反映的和中日改革什么關系?對甲午戰爭 有什么影響?
說明中國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來自統治者的腐朽和落后以及各國的干涉。而日本來說國際環境相對寬松,國內阻力較弱。中國在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
(一)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比較
1、主要內 容的異同:
洋: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建立海軍,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
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體制,經濟方面大力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實行軍事改革和文明開化政策。
差異:中國只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未引進先進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還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制 度。
2、結果的異同:
洋: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明: 是日本成為亞洲強國。
甲午戰爭可以證明
原因:
1)經濟 原因:中日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
2)政治原因:中日兩國統治者階級基礎不同
(二)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比較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是中日兩國在面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下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
日本不僅引進西方技術,更引進西方的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中國僅僅是引進技術。中國盡管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在一定時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從根本來講,中國的封建生產關系和封建上層建筑是要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此,中國的戊戌變法最終會失敗。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會。
這最終導致兩國大相徑庭的結果。
(1)社會背景不同:
其一、人民的反抗持續而猛烈;新興地主、商人不滿;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成為眾矢之的
其二、 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封建危機嚴重中外勢力相互勾結,封建勢力較強大
時代背景 國內:
明治維新:列強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陷于極端孤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