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記憶毛澤東關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理論成果及論述。2.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產生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3.探究毛澤東思想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產生的影響,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現實作用。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在互聯網、資料室、圖書館收集圖片、文字資料、影像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過組織學生走訪身邊的人和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感受毛澤東思想對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深遠影響,培養學生注重調查研究的學風。3.通過本課各子目之間的學習和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認識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能力,通過對毛澤東思想的深刻內涵的討論、交流,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表達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探索毛澤東思想的產生過程,認識毛澤東思想是從革命實踐中產生的,并經過以后的實踐檢驗證明了其正確性,說明理論來源于實踐且指導實踐的道理,使學生明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并進而培養學生勇于實踐的意識。2.通過引導學生對毛澤東思想產生的背景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毛澤東思想的產生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經過;毛澤東思想的內容。難點: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當中國的大門開始被西方的炮艦強行打開的時候,西方產生了兩個偉大的人物: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在歐洲大地上研究調查,批判地吸收人類思想文化上的優秀成果,從而創立了一個嶄新的科學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幾十年后,列寧根據俄國的實際,創立了關于帝國主義的科學理論,領導俄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他的理論、思想和實踐就是列寧主義。十月革命的炮聲震驚了古老的中國,不久,在世界東方的中國,又出現了一個響徹世界的名字:毛澤東。有了毛澤東,有了毛澤東思想,中國迎來了一個天翻地覆的時代。你知道毛澤東思想是怎樣誕生的嗎?一、革命道路的探索思考一:毛澤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1.五四運動時期:閱讀共產主義書籍,回到湖南后,創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2.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3.從中共創建到國民革命時期(1921—1926)(1)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2)理論: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4.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1)背景:毛澤東鑒于以城市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一再失敗的教訓,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后分析當時的形勢,決定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湘贛邊農村進軍。他帶領隊伍到達了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2)理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3)影響: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讓學生觀看《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中的部分錄像片斷,然后回答問題。場景一: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起義隊伍退到文家市,毛澤東決定把隊伍轉向農村,向井岡山進軍。場景二: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朱德與毛澤東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場景三:毛澤東發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場景四:中國農村革命根據地迅速發展,“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學生討論后回答:(1)毛澤東把軍隊由城市轉向農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井岡山根據地的開辟有何重大意義?(3)井岡星火,成燎原之勢說明了什么?(4)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體現了毛澤東思想的什么特點?“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有何意義?教師總結,毛澤東決定把軍隊由城市轉向鄉村,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敵強我弱的基本形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井岡星火,成燎原之勢,充分說明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正確。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反映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它的提出,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幫助學生分析此題的解題關鍵是:中國與俄國的國情不同。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革命的敵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且勢力十分強大。因此,在中國堅持城市中心論,照搬俄國的經驗,就是教條主義,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最后教師與學生共同得出結論:此題再次說明,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教師可結合本課引言,介紹毛澤東青年時期的求學故事,讓學生了解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毛澤東的情況,有利于對毛澤東的全面了解,并告訴學生,從青少年時代起就要有遠大抱負,要樹立為國家為民族而努力的志向。